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其他论著
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

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1]

Studies on Iss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刘春芳2  王济民2  申秋红3

Liu Chunfang  Wang Jimin  Shen Qiuhong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3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北京,)

 

        内容提要: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农业科技的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诸如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规模小,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低。新技术推广不力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科技发展  战略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是农业走向国际的竞争力。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振兴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经济都离不开科技。改革开放30年的科技发展,使我国农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着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 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

        从总体上看,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于外出务工劳动力。虽然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5.0%,但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对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十分不利的变化,一是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平均在44.6岁,50以上岁的占36.5%,而常年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7.3岁,40岁以下的占88.9%。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为8.25年,而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6年。

1.2 农业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及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的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一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调查显示,户均耕地仅为5.8亩,有68.4%的农户不愿意将土地承包给他人,即使在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中,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也仅为11.9%,因而这种由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农村经营小规模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及农业科技的推广、规模效益区的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1.3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一是自繁留种现象依然存在。调查表明:在种植业中,农民购买商品种子的比例很高,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93.8%,经济作物良种率99.7%,其中,购买来自农技站或种子公司的农户占72.6%,在集贸市场购买的占13.7%,自留种的占12.4%,与邻居串换的仅占1.3%。在养殖业中,畜禽良种推广率96.5%,其中,42.9%是从畜牧站或良种繁育场购买的,从集贸市场购买的占12.9%,从邻居家购买的占5.7%,自繁留种的占38.6%。

        二是施肥偏多,施肥方式不尽科学合理。调查显示,平均施肥量318.9公斤/亩,尿素:磷肥:钾肥:复合肥的比例为1:0.61:0.61 :1.57。农民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多施氮肥,而忽视磷、钾肥施用的不良习惯,施肥比例趋于合理,但施肥量仍然偏多,多为一次性施入,施肥方式和施肥时期不尽科学合理。值得肯定的是,有机肥的施用比例有所增加,由原来的20%-30%甚至卫生田(不施有机肥)提高到48.4%.。

        三是农业劳动者的接受能力差,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出现空心化,兼业化,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中60%以上是老年人和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另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户采用农业科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会承受更高的机会成本或风险。在权衡各种机会的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许多农民会放弃采用农业科技成果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加之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1.4 新技术推广不力

        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方式单一、手段落后,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业发育缓慢,科研、推广和农业生产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从事推广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人才缺乏,科技成果推广不力。调查表明:在种植方面,施肥不合理,需要改进施肥技术的占19.8%;因品种选择不适、需要更换的10.5%;因水利设施不完善而不能及时播种和浇灌的占29.0%;因病虫害严重而减产的占8.7%。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节水技术等新技术的需求愿望强烈,尤其希望在果树生产中得到应用,认为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技术是改善施肥状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措施。在养殖方面,因养殖密度过大,圈舍温、湿度控制不当的占20.6%;疫病严重而造成损失的占15.5%,因品种选择不适、需要更换品种的5.2%。

1.5 农业信息化进程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但需要不断提高和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信息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需要政府部门和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以提高自己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

2 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

2.1道路选择

        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国的政策、措施、经验各有不同,但大多归结于三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扶持,二是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三是“三农”的自身发展,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2.1.1 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农民的自立、自强和首创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虽然已经具有良好和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正处在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建立新型工业化框架阶段,还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过多的依靠工业或城市的单项支持和各级财政投资,今后更多的还要依靠社会力量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则和“三农”自身发展来完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是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要在充分尊重和切实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意愿和创造性、合法权益等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策划、改进、实施和创造热情,才能将中央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韩国的经验启示我们:认知和传承是新农村建设实现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激发全国农民创造美好家园的热情,才能发挥他们的自身潜力和首创精神。

 

2.1.2 启动“青年农场主”试点工程,缓解农业劳动力“老人化”趋势

        农业劳动力“老人化”的趋势,特别是粮农的“老人化”趋势在加强。农业的主体如果仍然还是老人,则农业机会成本上升,产量与自给率将继续下降。因此,启动“青年农场主”试点工程,将成为缓解农业劳动力“老人化”趋势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对每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壮年农场主每月由省、市、县政府适当补贴,为“青年农场主”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创业平台,以实现农业在“小农场”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农业的“多功能性”任务[2]

2.1.3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给发展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创造基础;二是在土地转让中保障农民的利益,给农民合理的补偿,并使这种补偿能够支持失地农民向城市转移。

2.1.4 强化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长效机制。一是逐步实行首席农业技术推广员制度,通过竞聘优选,逐级产生负责一定区域的农技推广员,各级推广员在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对上一级负责,形成分区域、分层次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使农业科技成果准确高效地转化和普及。二是以公益性推广为主,促进多元化服务的发展。通过完善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技服务网络。三是制定各种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于农业科技领域,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参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加速农业科技生产力的转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2.1.5 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和骨干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

        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要的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树立现代职教观念,创新农村职教事业。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契机,以各级农业院校和培训中心为基地,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农民科技骨干和科技示范户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示范能力,充分发挥他们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扩散中的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在职农技人员通过自学、进修等提高相关专业知识水平。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与农业生产、农村中小企业结合的成果推广和培训系统,促进农民知识化,本土化。

2.1.6 加快发展农村信息化,助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美、英、法、德、丹麦、荷兰、澳大利亚都是农业信息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农业信息化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已经步入现代化阶段后开始启动的,而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时期,因此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会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叠加效应。

        一是要探索适应农村发展特点,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业。鼓励引导电信运营企业、涉农部门开发农村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服务信息,引导电子企业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

        二是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特别是要整合行业现有资源和成果,加快推进重点产粮县、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通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涉农远程教育系统,提高农民信息能力。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要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重点抓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推广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使更多农民通过信息服务得到实惠。

2.1.7 加快体制创新,着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国外的经验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解决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问题说到底是组织问题,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韩国农协能够包办一切的组织化程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快体制创新,大力引导、扶持、培育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大扶持项目扶持和财政补助力度,加快出台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创造更有利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促进农民经济合作设的健康发展。

2.2 发展思路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设现代农业。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从我们国家的国情出发,要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3 发展战略

        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应从四个方面来推进:第一,将继续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展农业的功能和领域,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二,强化四大支撑。强化政策支撑、科技支撑、社会装备支撑,以及人才支撑。第三,构筑六大产业体系,包括粮食产业、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养殖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和生物制品产业以及农业的服务产业。第四,实施现代农业的十大行动,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健康养殖业的推进行动、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促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于新型农民培训的推进行动、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的水平的提升行动、循环农业促进行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加强行动、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

3 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的前景展望

3.1 显著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保障能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技应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安全高效农业为重点,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示范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转化推广一批动植物高效种养配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农产品加工、清洁化生产和农业信息化等技术,使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达到1%以上,畜禽水产产出效率提高60%~70%,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到50~60%,主要动物疫病和农业突发性病虫害实现有效防控。大规模推广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资源化率90%以上,污水处理达到无害化,力争实现循环利用,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50%以上。转化示范环境友好型农药和新型肥料,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2 显著增强科技对农村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

        新兴产业是除种植养殖业之外乡村工业和流通服务业等农村产业的总称,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当前农村科技最薄弱的环节。科技要充分利用城市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技术成果,加速农村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系统集成和升级改造。加大农林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农林生态恢复与重建、农村废弃物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快速兴起。大力转化和推广新型节能建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和农村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等先进技术,逐步形成农村新建材和新能源产业。积极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促进新型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以食品安全为重点,转化推广食品与药品等物流配送技术、农村物流系统集成技术与装备,制定村镇物流和安全监管技术标准、以及劳动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餐饮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技术规范等,带动流通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

3.3 显著增强科技对乡村社区的引领能力

        乡村社区是农村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载体。乡村社区建设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强化农村实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围绕农村社会保障、乡村社区管理与服务、生态环境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等重点,把农村住区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相结合,转化推广实用性强、见效快、应用范围广、低耗高效、清洁节能的农村适用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开发转化村镇住宅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节能环保等技术及饮用水安全评价、监测、安全消毒、管道安全输配等技术与设备,使60%的农林废弃物得到转化利用,农村饮用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加大中医药在农村地区大规模应用,使农村常见多发病和重大传染病基本得到有效防治,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3.4 显著增强科技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导能力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应以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为目标,着力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和土地利用,保证城乡协调发展,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转化示范村镇空间布局和规划设计、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技术,搞好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道路系统改善集成技术、地下管网规划、建设与维护等,使村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转化村镇生态建筑,研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村镇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推广应用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使村镇住宅节能率提高50%以上,建筑材料环保率达到95%以上,改善村镇居住环境。集成转化一批村镇节水、污水循环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加快实现村镇垃圾资源化利用、村镇水循环利用、村镇最小排放集成等,使再生水利用率大于30%。完善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立农村科技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凝聚一批高素质的农村科技研发队伍,培养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增强农村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济民,刘春芳,周慧.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思路和方向[J].农业展望,2008,(12):    38~41.

[2] 籍增顺 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与保障体系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4):3~6

[3] 陈华宁.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1:19~22

[4] 张凡.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7.8:13~14

[5] 李贵卿,李海波,朱永清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发展与支撑的思考[J] 软科学2006.2O(5):97~98

[6] 叶兴庆.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 (1):21~24

[7] 张宝文主编.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

 

 

 

 



[1] 2007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二期资助项目。待发表于《农业展望》。

作者简介:刘春芳(1958-)女,河南西平,学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粮食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E-mail:liucf@caas.net.cn

 

[2] 本土三农专家破解难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http://www.gd.xinhuanet.com 2008-10-16 09:0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