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 
 Root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Problems & Slution
 刘宗超  
 一.全球生态安全问题的根源生态安全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生态安全问题,往往是由天文地质原因引
 起的,例如,大陆板块漂移,火山喷发,飓风席卷,地磁变换,气候周期性转换, 地震,小行星撞击,太阳黑子周期爆发,太阳磁暴,银河系内外星云爆发,物种大 爆发,物种大灭绝等。另一类是人为生态安全问题,往往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 动引起的,例如,各类工农业污染,人类迁徙集聚,生活垃圾污染,生态过载,人 工建筑群落,地下面反射率改变,沙漠化,空气污染,战争破坏等等。由天文地质引起的自然生态安全问题具有不可抗性,人类只能在其既定的前提
 下生存与发展;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人为生态安全问题是可以改变的,其根 源在与人类社会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是否符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否 选择了一条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道路?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四悖论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人类首脑为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召开了斯德哥尔摩会议,
 北京莙草国际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里约热内卢会议,约翰内斯堡会议全球性会议.为 具体生态问题召开了许多次会议,鉴定了一系列议程,议定,公约和声明,试图为整个 人类找到可持续发展模式.但从目前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看来,要 真正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改变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悖论一:国家赶超战略与全球资源紧缺的悖论
 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均为"赶超战略",基本上是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
 国家为了目标进行追赶.但是追赶者往往忘记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被追赶者总 是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能开拓出无限的资源,技术至上掩盖了以贸易和金融等 手段对现有资源的持续掠夺.发达国家力图维持现有"生态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力图 跃迁到高一级的"生态位",WTO似乎为公平地享受全球性资源提供了合理的框架.然而 ,现实是"马太效应"正在继续拉大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可以说,如果国家赶超战略 继续盛行,全球可持续发展只能成为泡影。悖论二:"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悖论
 众所周知,人类必须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依赖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而存在
 。生物从地理环境中吸取营养,作为生物的人类不仅从地理环境中吸取营养,而且 还主要从动,植物中吸取营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决定生物数量,繁殖速度,群落结 构等,生态系统的物流决定生物体制的物质反复循环供给数量和质量。自然生态系 统的物流决定生物体质的物质反复循环供给数量和质量。自然生态系统是在生产-- 消费--分解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的,一旦这种平衡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将引起物 种消失;人工生态系统则难以保持这样动态平衡,导致了物种消失加快,如果继续 下去,人类也会有消失的危险。人类是作为地球表层生物的一种部分存在与进化的,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决定
 了春夏秋冬,顺天时,应地利,人类方可生存;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动决定了地球 上"大冰期"和"生态期",同样人类与其他生物协调进化生存于"生态期"而休眠于"大 冰期"方可在天文地质意义上的持续生存.回首望,恐龙在地球上存在过数千万年,最 终落得个灭绝下场,人类在地球上仅存在几百万年,文明史有几千年,路漫漫其修远兮 ,上下求索方可存.例如,即使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目标的水平上,全球平均表面温度 升高并进而引起海平面升高预计要持续几百年;冰盖将继续对气候变化作出反映,并 对海平面产生影响,即使气候稳定后也要持续几千年.可见人类活动对人类自身生存 环境的影响非同一般.生存是在极少消耗资源的前提下延长存活时间发展是在以资源 为动力的前提下对昨天的超越,人类究竟是"可持续生存"还是"可持续发展"尚需"风 物长宜放眼量".悖论三:谁来掌管地球:全球意志与国家意志."人类生存"与"国家生存的悖论.
 目前,地球上,国家意志张扬。之所以有些国家谦虚,并不是不愿张扬,只是
 因为其力量还不足以张扬,更有甚者,超级大国强权意识,就犹如一群马朝不同的 方向拉同一辆车,虽然还暂时没有五马分尸,但终究拉向何方,却不得而知。这种 国家意志的随机性令地球公民迷茫,所以才导致目前后现代主义盛行。在地球上"人 类生存"受到挑战,尚有亿万人口饥不裹腹的情况下,每年仍然发生天文数字的军费支 出,这与可持续发展格格不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想充当世界警察,但是 他们并未站在全球立场上主持公道,引领进化,其行为大有监守自盗之嫌,人心不服, 所以才惹得硝烟四起."911事件"不仅宣布了资本注意的终结.自此,无论是资本主义 还是社会主义都回到了"人类生存"的逻辑起点.全球意识尚未出现,谁来掌握地球?不得而知!建立在"国家意志"上的可持续发展
 能否担当此重任?端倪未现。可以预言,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地球还会处于“国 家意志”的纷争之中,市场经济价值掩盖了人类生存的生态价值,市场经济的无形 之手正一步步把人类引向迷茫,生存危机出现,地球公民在盼望那只引领人类向着 可持续生存方向进化的“无形之手”。悖论四:文明异化的圆圈----文明与愚昧的相对性悖论
 文明是人类远离愚昧的程度,愚昧是距离文明的远近,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同义
 的反复,但是这在尚未真正搞清楚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愚昧之前,就说明往往人们认 为的文明就等于愚昧,而往往被人们抛弃的愚昧反而成其为文明。人类经历了渔猎 文明,农业文明,正在经历工业文明,甚至认为已经到了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 文明进化的初衷总是使人类今天比昨天强,明天比今天强,但随着文明的不断升级 ,人类生存的持续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物种多样性的消失,人类会不会 紧紧步后尘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如今,文明异化了人类,在走过了漫长的进化 征途后,异化的圆圈似乎使人类又走回了愚昧。城市化建立高楼大厦消耗了大量的 能源石油提高了人类的速度,但却带来了不断的中东之战;化肥农药提高了产量, 有毒物质却进入了人类的血液;化学药品的滥用;降低了人类的繁衍能力。人类做 到其他物种无法做到的伤害。愚昧者自取灭亡到成了文明人类不断实践。文明需要 重新定义,价值需要重新选择,社会需要重新构建,这就是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三.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地球
 当代的工业文明颠倒和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秩序和联系,把地球所有的东
 西都物化为生产原料,只注重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无视这些所谓工业原料的生态功能. 根本不把生态作为财富看待.这种无视生态基础,鼓励消费.以生产为目标的工业文明 社会范围是难以为继的.工业文明必将转向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它超越了工业 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生态文明是生态伦理的社会范围,生态伦理以生态科学原理为依据,认为环境是
 整个地球生物圈,而不局限于人类生存的那个局部范围.它不仅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和 价值出发,而且是从所有生命物种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环境.这种把人类伦理行 为的参考框架从人类一个物种的利益和价值转移到千百万物种的利益和价值的生态 伦理是广义的生态伦理.生态文明观则是从整体着眼,看到大自然的深层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方式历久不
 衰,导向动态平衡.有了这种观点就不可能把地球看作是和人类文明分离的.人类在从 工业文明经过信息化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大历史关头,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 观,形成全球生态文明观,它是当代人类所需要的生态智慧,它将引导人类走向未来的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同样用以规范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因为它是社会制度创新的逻辑起
 点,对地球上资源配置的观念是检验各种制度合理的试金石.人们强烈关注全球环境 问题,希望能找到一个办法,避免破坏性的竞争.政治家们通过研究全球生态,就能够 细致地重新检验政治动机和政策是否合理.因此,可以认为全球生态危机是一种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全球资源共享和社会
 公正是中心问题.环境与发展不仅是人类与自然,而且也是人类自己之间的问题,是一 种具有深层生态意义的"精神危机"."我们是谁?我们的生活意义何在?"无论是个人理 念,政党的意识形态以及各种世界性宗教,都要重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主张伦理从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与共同进化为目标,承认除人类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及其存在的权利,并 从而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基于生态伦理来导建人类的文化体系,这种具有建设性,积极 性的文化将参与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建构,进而形成一种生态文明的社 会范型.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生存支持系统难以支持人类可持续生存的极端困 难条件下(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生 态化统一,是现代环境条件下文明进化唯一的正确选择.众所周知,上实际70年代,罗马俱乐部悲观派提出了增长的极限,乐观派考虑了技
 术进步的因素提出了没有极限的增长,从而引导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然而里约环发 会议的热情和东京环发会议的沮丧表明可持续战略难以实施,美国拒签温室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不仅打破了环保界的美好愿望,而且实实在在的体现了文明的冲突和分裂 ,这种难以形成全球文明的根源在于缺乏实施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人类共同认可 的文化.继罗马俱乐部之后,上世纪末,出现了布达佩斯俱乐部,强调了发展的人文性 认为人类在经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混乱之后必将进入中国,学者早在80年代就倡导 的生态文明社会,从罗马俱乐部的观点到布达佩斯俱乐部的观点再到北京俱乐部的生 态文明学派的转变历程以及中国人"天地一体,万物同源,生态文明,道法自然"的是那 个太文明观无疑已初步验证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要解决21实际世界性难题,将 得到中国的思维与智慧的启迪.全球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要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仅有工业革命以来的物
 理观,是不够的,应该依据生态伦理和是生态价值进行选择.该选择必须具有人类进化 的终极意义,其递进关系如下:宇宙演化规律--地球生物进化规律--伦理观--价值观 --社会经济范型.地球上的生物不仅是太阳系的产物,而且也同样是银河系乃至整个 宇宙的产物,这就是世界具有整体关联性的根源.自然社会经济符合系统的进化在空 间上受制于宇宙演化规律,在时间上受制于太阳系在银河中的运动轨道.地史上已经 出现过多次生物周期性大灭绝,这主要由太阳系在银河系中运动所形成的大冰期造成 的,两个大冰期之间有一个生态期,生态期开始后,使信息迅速增殖,爆发式地创造出 更多适合环境的物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地质史给予了证明.世界进化的终极目的 就在于其生命支持细听协同进化,在最少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力求度过大冰期, 待下一个生态期到来之后,继续下一轮的进化,凡是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就是进步,就是 生态文明,凡是不利于这一目的的就是退步,就是生态的愚昧.现存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进化是由自然信息增殖和文化信息增协同进化的结
 果,文化信息增殖虽然反作用于自然信息增殖,但它不能脱离自然信息增殖而独立进 化,自然社会经济各自子系统拥有自身的结构信息.通过在特定价值观体系的导向下 互换信息,进而调整各自的结构信息而增殖进化,在增殖进化中又形成了新的价值体 系,以该价值体系为核心构造了逐步逼近终极目的的社会范型.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口, 资源,环境,生态协调进化的社会机构范型,是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在经过渔猎文明,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次选择后进行的第四次选择.全球网络化为全球的资源管理与 共享提供了信息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能力.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不同,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全球文明模式.   本文章摘自 《国际生态与安全》 2006年10月 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