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其他论著
信息革命-信息增殖进化论

第三章信息增殖进化论

    一、信息增殖进化论的历史背景

    与理论探索

    国内学者曾在1993年提出“信息进化论”,针对国外系统进

化观的不足而指出:“现有的耗散结构理论仍然认为系统内部过程

不可能产生有序,系统有序的增长只能来源于外界有序的转移

——负熵流。一种新的系统演化学说——信息进化论——则从系

统内部微弱的有序与强大的无序的相互作用这一有序生成,演化

的机制论证了有序的再造”。我们认为“信息进化论”从总体上没

有完全摆脱达尔文线性进化论的框架,突出反映在“有序”概念

上;从广义信息的角度上看,这种观点仍然停留在本体论的结构

信息层次来观察进化,世界仍被看成是“展析序”(过去被翻译成

“显序”)的产物。在“建构实在论”的对照下,阐明我们的看法。

建构实在论的兴起首先是针对先前康德科学哲学与当代的维也纳

学派的问题,即:维也纳学派排斥形上学,排斥对实在的讨论。这

是它的致命伤。到了维特根斯坦后期,逻辑实证论这种立场已濒

临崩溃,虽然其后的分析哲学对此试图加以修正,但是没有解决

问题。建构实在论承先启后,提出两重实在论,主张有必要谈论

实在,并且区别两种实在:“实在本身”与“建构实在”,我们相

应地提出“结构信息”与“交换信息”。其次,针对今天科学研究

普遍趋势,即科际整合的知识论策略——“外推”策略,我们用

的是“类比逻辑”策略,提出“信息范型”。第三,针对科学哲学

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关系,建构实在论提出一种科学观,强调

用与“行动”的关系,我们提出“信息增殖论“,就是对中国

哲学的“体用论”和信息时代本质特征——经济一体化的信息增

殖过程,作出“进化”的理论概括。以下从三个方面介绍信息增

殖进化论的理论背景。

    1.从结构信息到交换信息

    (1)信息的两重性——本体论信息与认识论信息。

    原来的科学哲学界,只承认物质、能量是实在,信息既不是

能量,也不是物质,而是物质、能量分布的不确定关系。那么,如

何从哲学观点上看待信息呢?从哲学发展史来考察,统治了两千

多年;的哲学观点是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它经过了牛顿

的机械论得到了加深和巩固。原子论的实质是认为:世界是由原

子组成的原子是实体,是一种客观实在,这是实体论的世界观。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从生物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系统论,由于贝塔朗菲和拉兹洛等人的工作,终

于加深与发展了原子论哲学,它在实在论的基础上形成关系实在

论。

    从关系实在论的观点看来,如果承认原子是实体,是客观实

在,那么,实体(推而广之,非实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实在,是

关系实在。故此,我国科学哲学界提出“关系实在论”。关系实在

论帮助人们区分两种实在:一为实在本身(Reality Itself),另一

为关系的实在(constructied Reality),这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

信息的两重性:结构信息和交换信息。

  从关系实在论的观点看来,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

进行的,不同的学科使用不同的术语与不同的论述方式来接近实

在;结果是每门学科都用各自的语言、各自的理论,建立一个

“微世界”(micro-world)。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理

论是建构的认知活动加起来,可以得到一个“关系的实在”,它是

 

许多微世界的总合,是关系实在的理论表述。关系实在论假定这

些微世界有一个总量,就是“关系的实在”。但此一总合并不等于

实在本身,而是以实在本身的存在为其前提。在自然科学中,自

然界是实在本身,每个科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建构出不同的微世界,

从这些不同的微世界可以组成关系的实在。

    翻开信息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1 948年,与申农创立通讯过程中的“信息熵理论”的同时,美

国数学家维纳创立了控制论过程中的“信息的负熵理论”,并在

《控制论》一书中给出了比申农信息公式只少一个负号的维纳信息

公式(将积分式改写成加和式)

    H(信息量)维纳=∑PilogPi{原式为∫[log2f1(x) f1(x)dx])

    H(信息量)申农==─∑PilogPi

    从数学形式上看,维纳公式与申农公式一样,只是差一个符

号。但从维纳推导其信息量公式的思路来看,维纳所导出的并不

是消息奉身所含的信息量(信源),而是此消息带给接收者(信

宿,多少新的信息量。因而,维纳公式中的信息量,不是作为信

源本身的一个概率统计不定性的特征量度来规定的,也就是说,维

纳公式度量的信息量不是信源的结构信息,而是信源与信宿相互

作用过程中的交换信息,即信宿接收信源的信息后引起信宿的

“知识”变化的概率统计特征的量度来规定的。

    这样理解的“广义信息”就具有了结构信息和交换信息的两

重性:信源发送的消息的不确定性,既可看做是信宿对信源状态

估计的特征(交换信息),又可看做是信源本身的特征(结构信

息)。

  这种两重性通过载体的转移,表现在交换信息与结构信息的

相互转换上,例如,在细胞层次是结构信息,而在(人体)DNA

屡次测是交换信息;在细胞与内l环境相互作用时的交换信息,一

夕进入人体与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交换信息又成了人体的结

  构信息了。

    (2)薛定谔的生命负熵论是人体层次的交换信息。

      现在回过头来看,薛定谔1944年在其名著《生命是什么》中,

    研究的生命体为什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而避免衰退这一问题。

      在物理系统中,讨论不可逆过程的演化问题是从热力学开始

    的。按照克劳修斯的“熵增加定理”,所有的演化总是朝着无序、

    混乱和衰退的方向,但薛定谔认为,生命“不是完全以它的从有

    序转向无序的倾向为基础的”,“生命有机体”要避免衰退,要

    “靠吃、喝、呼吸以及同化”,“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增加它的熵

    ──你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并趋于接近最太值的熵的危

    险鱼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

    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吸取负熵,我们马土就会明白负熵是十分积

    极的东西,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这就是薛定谔的“负熵”

    说。

   

      他改造了玻尔兹曼熵公式S=KlogD,重新回到信源的“结构

    信息”。他说,“假如D是无序的量度,它的倒数1/D可以作有序

    的一个直接量度。因为1/D的对数正好是D的负对数,玻尔兹曼

    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负熵=Klog(1/D)”。

    我们认为,把信息_区分为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属于狭

    义信息;从广义信息(把信息区分为结构信息与交换信息)的角

    度看,主体和客体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既可以是“信

    源”,也可以是“信宿”。

    薛定谔的“负熵”既不是信源的结构信息,也不是信宿的结

    构信息,而是信源和信宿的结构信息交换的产物。

    玻尔兹曼的熵公式提供的“序”概念和“负熵”一“结构信

    息”怎样联系起来,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我们先定义序与信息(狭义)的关系。事物或观念中“相似

    中的差别与差别中的相似”构成序基元;序基元构成序集;序集

构成序结构;序结构演化构成序过程。较低水平的序基元、序集、

序结构与序过程均可作为较高水平序集中的基元;这种“序中有

序、结构中有结构”的境况是无穷无尽的。在通常的意义上,信

息是涉及一具体事实,或新闻所交流或接受的分析知识。任一具

体事物都是无限复杂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水平去认

识它、谈论它。因此,我们可以广义地把“结构信息”看做是人

们对于具体事物(既可以是信源,也可以是信宿)的相关展析序

内涵的把握。这样,我们便把玻尔兹曼的“序”概念与“结构信

息”结合在一起了。

    由于信息要区分“结构信息”和“交换信息”还要等到申农

和维纳的研究之后才有可能,薛定谔关于“负熵”即“信息”的

观点,究竟是“结构信息”还是“交换信息”,在当时他是不清楚

的,因此他的“负熵?概念遭到当时物理学界同仁的怀疑和反对,

也就很自然了。尽管他认为食物里能使我们免于死亡的不是物质,

也不是能量,而是所谓“负熵”,但他仍然停留在食物(信源)的

结构信息上,无论他在“负熵”的一章中作出怎样长长的注释,他

承认“我们那种简单的热力学的考察还不能说明,我们赖以为生

的,为什么是‘复杂程度不同的有机物的极有秩序状态中,的物

质,而不是木炭或钻石的核心”,“我们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确实

是关系重大的,因此我……的嘲笑是不适当的”。

    由于薛定谔停留在信源的结构信息阶段,不能解释生命现象

的本质,所以他不得不后退,甚至连他曾认为生物摄入食物是物

质交换的观点是“荒谬”的,嘲笑生物是以能量为生的观点是

“荒唐”的也不再坚持了,把责任推卸给曾为这一学说而自杀的玻

尔兹曼。他在无法用“负熵”来解释生命无序后说道:“熵和负熵

并不是我的发明,它恰巧正好是玻尔兹曼独创的论证的关键”,

“我不能断定在这样的论证中究竟有多少是真理”,“人们可以反对

这种意见”。

是不同的”,所以他多次表示:“不愿意使用术语‘熵”’,“与熵的

概念相比,我们更愿使用信息”。但他的信息也仍然停留在狭义的

信息熵即结构信息(信源)上。他应用信息熵证明了,“当系统从

无序走向有序时,信息熵增加了”。他不从广义的交换信息概念出

发,无法解释这一点。同样,1989年,普里高津在《熵是什么?》

一文中指出:“熵产生的作用是什么?它常常有双重的功用:它并

非必然地导致无序或废物,它却常常是产生有序的一种机制。”但

普氏并没有从“交换信息”的角度理解这种双重功用:在一个层

次表现为结构信息,在另一个层次则表现为交换信息。

    薛定谔所做的是想用信源的结构信息解释生命系统与环境之

间盼交换信息;普里高津抓住的是交换信息,但却沿用“熵”概

念,以”流”说明交换过程,而可能带来的信息量的增殖,名

之日“负熵流”,比薛定谔前进了一大步。但无论是薜定谔的负

熵,还是普里高津的负熵流,都没有解释清楚“负”的真正含

义。 

    从信息的两重性——结构信息与交换信息的观点看来,无论

是玻尔兹曼的统计熵,还是申农的信息熵,亦无论是薛定谔的生

命熵还是普里高津的负熵流都只是一种量的概念。它们都没有解

决在结构信息与交换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质的变化,换句

话说,单纯用量的变化无法说明有序和无序这种质的变化。系统

进化的实质是信息增殖过程。要弄清信息增殖的本质,必须确立

新的信息范型观。

    2.信息增殖论:从交换信息到信息范型(关系实在观)

    人类从结构信息到交换信息的认识过程,从科学思维来看,是

一种类比推理过程,是从“实物”到“实物的关系”;从哲学的概

括来看,是从“物质实在”到“关系实在”。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更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揭示出商品的两重性,即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商品的两重性进而深

入到劳动的两重性,这个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是由

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的。从交换价值过渡到价值则是马克思在

劳动价值学说上的重大突破,是劳动社会化进程在理论上的反映。

与此相类似,人类从交换信息过渡到信息范型是信息论上的重大

突破,是全球信息化在理论上的反映。我们用类比逻辑,参照马

克思的使用价值一交换价值一价值这三个范畴的关系,提出结构

信息一交换信息一信息范型,它们构成广义信息概念。在展析序

的思维方式中,人们总是把整体的实在分割出一个称为局部的系

统加以考察。于是我们有“系统的结构信息”、“环境的结构信

息”、“两者之间的交换信息”。但是如果这种分割在论域内违反了

实在的整体性,必然出现不符合实际的“信息丧失”或“信息增

殖”的假象。    。

    当我们从交换信息的展析序的思维方式看全球信息化,信息

的增殖必须跨越多学科,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从科学、技

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中才能出现全球性的信息放大

以致信息增殖的过程。于是我们发现:从本体论层次看;立足于

静态结构信息无法理解信息增殖是一个过程。许多人认为,有序

就是熵减少或增加“负熵”。然而哈肯却指出,“使系统进入更有

序的状态,我们确实得到了熵减少的结果”,然而在另外某种“有

序状态中,信息熵比无序状态时大”,“系统进入一种更有序的状

态,但其熵却可以增加”,“一般说来,如果我们只考虑(信息)熵

是不能对开放系统作出无序或有序的结论的”。历史上,玻尔兹曼

曾指出,“熵”是分子无序的量度,薛定谔则用“负熵”来度量序

蛤肯认为“序参量”可以“描述有序度”。这些都是本体论层次』

的结构信息,没有把系统和环境联系起来,考察由于各系统相关

一作用而使结构信息在交换中所处的变动状况,因此,哈肯的序参

量虽是描述系统宏观状态的量,但只能表现为某种“果”(“震

荡”产生“化学钟”时间序,“振幅”产生空间序),并揭示出成

序的动因。他没有看到,协同学的两个理论概念“序参量”和

“支配原理”是广义信息中结构信息和交换信息在多层次中的概

括,一方面序参量役使原子是一种参与功能,另一方面又是原子

联合行动产生的认识功能。哈肯的《信息与自组织》是他试图寻

找出一种新的研究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的论著,但他没有来得及

将序参量分解为结构信息和交换信息就停顿了。有人说他陷入了

“误区”,这是一个误会。如果说哈肯是在应用申农的“信息”及

“信息极大原理”研究系统自组织,不如说他停留在本体论的结构

信息层次上。

    从申农到维纳实现了由信息的本体论跨入信息的认识论的飞

跃,但二者均可以是狭义的,只有从结构信息进入交换信息的理

解才是广义的信息论。

熵理论中所说的均匀分布状态,指的并不是粒子在体系中所

处位置均匀对称,而是指粒子在体系中分布的每一组结构模式出

现的可能性都相等。这种时空分布的结构,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认

识审农和维纳对信息的不同把握。从信源和信宿相互作用和相互

规定的两个相反的角度和方向,可以分别推出申农和维纳信息量

公式的符号之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哲学本体论和认识方法的

区别和统一”。为什么以往人们并没明确注意到呢?关键是没有从

广义信息论出发。申农的信息熵公式是从信源本身状态特征的角

度出发推导的,和“熵”公式没有什么质的区别,仅仅是方向相

反罢了,它既可作为信源的结构信息,也可作为信宿的结构信息

与信源的结构信息相互作用后的交换信息。

    在申农和维纳研究的机械通讯领域,信源发送消息的基元数

和每一消息的发送概率,对信源和信宿双方都是预先规定好的,因

此,信源发送何种消息的不确定性,既可看做是信宿对信源状态

估计的特征,又可看做是信源本身的特征。这样申农和维纳的信

息量公式就只有符号之差,而没有质的区别。然而从交换信息的

    前者是认识论层次,后者是本体论层次,作为结构信息是确

定的,作为交换信息是不确定的,由于结构信息在一定层次可转

化为交换信息,因而确定也可变为不确定。无论是本体论层次还

是认识论层次,只要由结构信息转化为交换信息,就有信息增殖

的出现,这是不确定导致的。不确定是在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例

如在人类社会中,当个体(结构信息的载体)意识的创新(新序

的洞见)通过对话与信息媒体(诸如个体之间的沟通、各种研讨

会、谈判会以及计算机网络等)不断培植与扩展群体意识中的创

新(新序),这种由结构信息到交换信息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以

卷缠序为依托的人类分析信息的增殖,也就形成了不同时带的

“信息范型”。

    3.信息范型与卷缠序实在观

上述这种本体论层次与认识论层次的不确定,和我们的思维

方式紧密联系着。只有改换思维方式,从展析序的交换信息飞跃

到卷缠序的信息范型,才能完成人类认识的变革。

。展析序是一种视事物为本性独立、相互外在关联的逻辑思维

方式。局域的时间  空间序是最基本的展析序。展析序实在观是

一种把实在视为由本性独立、相互外在关联、类别有限的基元构

成。经典物理学把经典粒子与经典场视为构成实在的基元,充分

利用分析数学工具,对宏观(相对于原子分子水平而言)、低速

(相对于光速而言)的非生命世界作了精细的、成功的描述。这种

描述获得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经验的支持,成了人类理解自然与创

造现象的精神支柱与理论基础。展析序实在观鼓励人们充分利用

与揭示业已确立的科学理论的蕴涵,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

文明;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封闭的、保守的实在观,阻碍着人们去

探索实在的新序,从而阻碍着科学的根本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

步。

    卷缠序是一种视事物为本性无限、内在关联于其他一切事物

。的直觉思维方式。局域的时间空间序、事物的展析序仅是卷缠

序的特殊形态。卷缠序实在观是一种把实在视为在绝对意义上不

可分割的、本性无穷尽的整体。一切得到经验检验的实在都只是

一一卷缠实在的特殊形态,只具有相对意义。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无生

命世界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向展析序实在观

提出了挑战。只有卷缠序实在观才能摆脱展析序实在观的束缚,正

确回答原子一分子水平的本体论问题;只有卷缠序实在观才能超

脱还原论,为生命科学的探索指明正确的方向;只有卷缠序实在

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论,正确把握自我、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

和谐关系;只有卷缠序实在观才能消除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正确

揭示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在的一体性。卷缠序实在观是开放的、进

步的实在观。全面地、自觉地运用卷缠序实在观必将推动现代科

学的根本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下面通过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一,玻尔互补原理是信息范型的最初哲学概括,它起源于

有关语言作为经验交流的手段这种功能一般认识论的考虑。玻尔

认为:不同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被用来表示人类经验的不同的、甚

至是互斥的方面。这些词或意义是不能混同的,用了其中的一个

就不能同时又用另一个,但是其中的任何一个又都不能完全废除。

一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词或意义是互补的。

    例二,D玻姆的卷缠序理论是信息范型的本体论模式。从玻

尔的互补原理出发,最初人们误以为海森堡测不准关系是表示认

识上的不精确(测不准),到后来才理解它是本体论上的不确定。

国为玻姆认为,给定的概念只是在相对于某个广义参考系才是正

确的,其背后的本体论就是卷缠序理论。按照玻姆的说法,经典

的世界图景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属于展析序,展析序中的客体

存在于通常的空间框架之中。它们是互相独立的,然而这只是外

表现象,因此系统的结构信息又可理解为客体的展析序。所谓交

 

 

换信息,用玻姆的话来说,即在卷缠序中,一切事物相互渗透,在

卷缠序中结合形成一个单一的整体,因此交换信息使得相互作用

的各个事物又成为更大系统的结构信息。玻姆把70年代以来有关

量子现象非定域性实验所证明的物质系统的全域相关性,也即宏

观测定条件与被测定的量子系统及其子系统构成的、不可分割的

整体性提高到哲学的普适性,用我们的话说即“信息范型”,这样,

精神和物质有着相似的序化规律。用“信息范型”理解卷缠序理

论,卷缠序才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最一般但不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和

层次内近似地退化为各种具体而特殊的“序”的语言。

    例三,大卫·格里芬:阻止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的祛魅的方

法(即展析序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类是不适宜的。

    生态世界观让我们认识到,我们首先的错误就是,假设我们

能够把某些要素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可以在这种分离状态下

认识它们的真相,而物质、能量是与整体密不可分的,当它们与

整体(广义信息)相分离状态下发展起来时,将不能准确反映它

们在整体中的情形。

    把事物(结构信息)与其关系(交换信息)分离起来研究,这

种观点是建立在一种误解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误解认为,万物都

是作为独立的实体而存在的,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才彼此发生关

联。这是一种“实体观”的哲学,古希腊哲学就是将原子规定为

实体的单位,现代机械论也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哲学观点上。

    万事万物都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并不受自身排列在事物中的

结梅的影响。这种实体论的哲学观是想表明:复合结构(除形状

外)的性质是独立于复合体之外存在的、实体各部分性质总和。殊

不知原子的排列在决定物质方面意义非常重大,按生态学的解释,

原予的存在是由它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当原子被排列

成不同的分子结构时,它们就有了不同的性质,这是因为不同的

分子结构构成不同的环境。这就是说,关系(交换信息)对于原

子(结构信息)来说一定是内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它们

一定参与了原子的构成。

    上述实体论哲学观点在遗传学上同样受到了挑战,按生态学

的解释,基因根本不像粒子,基因的性质取决于相邻的同一或不

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取决于细胞内环境的其他方面(即交换信

息),基因(DNA,即结构信息)本身不起任何作用,它甚至不能

生成更多的DNA。它要借助细胞中的酶来完成一切。正因此人们

才把分子生物学(强调结构信息)转称为分子生态学(更强调交.

换信息),这更恰如其分。

    可以认为,某一特别的DNA分子(结构信息)可以以各种不

同的方式(交换信息)体现出来,至于以何种方式,则取决于细

胞的环境以及当时分子所处的环境。分子和其他化学环境处于一

种永不停息盼动力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要视物理动力的太小和

细胞内部化学物;的密度而定。这种理解,就是卷缠序的信息范

型。

    总之,国内学者的“有序”概念,把微弱有序和强大无序从

整体联系中分离出来,而不是看成交换信息与结构信息的内在联

系,看不到交换信息是通向增殖之源,不小心地掉进宴体论的展

析序模式中,认为世界同一层次的系统如氢原子系统都是相同的,

永远不变的,不管是太阳中心的氢原子还是人类大脑分子中的氢

原子,都是一样的,因为它们与其周围的环境毫无联系。这便是

氢原子的实体观。而根据内在联系的观点,人一旦离开了他

(她)周围的环境,就不再是同样一个人。人类是一个主体,而不

仅仅是由外在关系所左右的客体。作为一个主体,它应是有反应

的,能够有目的地对其所处环境作出反应。

    一切事物都有内在联系。随着组织的逐渐升级——电子、原

子、分子、细胞等等,每一较大整体的特性不仅仅是由它所包含

着的单位(结构信息)决定,而且还是由这些单位之间的新的关

系(交换信息)决定的。这不单单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问题。在

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进化过程中,部分本身也重新被界定

和重新被塑造(信息增殖)。

    信息增殖进化过程可概括为下列三点:

    第一,结构信息和交换信息的相互作用,在不同层次形成不

同类型的“信息范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信息的量化方式随

信息载体及其序结构的不同而异。热力学中的熵、量子力学中的

波函数、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等等,都是相关领域中的信息量化

方式。这就是“信息范型”作为信息增殖的“质”的规定,与此

同时有相应的“量”的增加过程。申农的信息熵,只是狭义信息

的一种量化形式。声义地,一切业已确定的自然科学都是在各自

适用的领域内,对于实在的序结构的定量描述,然而,随着“信

息范型”层次的不断升华,不同质的信息之间,不存在“当量”关

系,怎样形成更太范围的“信息范型”呢?这就要探讨“信息范

型”的“整合”。

    第二,从结构信息出发,信息是按照实在序结构确定着实在

的能量分布与控制其流向的。作为一个拉普拉斯决定论的经典力

学系统,其信息是守恒的,即任意时刻系统的态信息完全地确定

着系统的全部历史。如果是孤立的非均匀热力学系统,其信息量

随着向平衡态的驰豫而不断丧失。然而,由能量到信息,由结构

信息到交换信息,其交换过程由非生命到生命系统,当貌似混沌

的暗含卷缠序通过诸如“非线性吸引子机制”拓展为显示的展析

序时,便出现信息增殖的情况。例如,在一株植物生长的过程中

非生命物质不断地被吸入植物体内转化为生命物质,这对应着生

命信息的增殖。这就是“信息范型”的转换,由此,各层次的

“信息范型”通过一方面是整合、另一方面是多样化这种双重进程

而发展。

    第三,从交换信息出发,熵增原理是一条热力学原理,它陈

述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个孤立的热力学系统的熵是绝不会减少

的;系统的熵值在平衡时达到极大值。但是,当人们考虑系统内

物质的引力相互作用时,熵值原理便受到挑战。因为,由于引力

的作用,系统物质的均匀分布(熵值极大)并不对应均匀态:系

统物质倾向于向引力中心集中,直到不断稠密与升温的中心能抗

衡巨大的吸引从而达到热力学平衡态(熵值极小)为止。这是星

系的形成过程,是发生于孤立系统内的熵减过程。19世纪的“热

寂说”不恰当地把熵增原理外推到整个宇宙,既没有考虑宇宙尺

度的引力效应,又没顾及实在本性的无穷进行。这是用一个层次

的“信息范型“作为当量,统一所有层次韵“信息范型”,把整合

和统一混为一谈了。理所当然,“热寂说”这种基于展析序实在观

和当时的物理学认知水平提出的”学说”,早就应当被抛进历史的

垃圾堆。在卷缠序实在观中,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在它们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量子宇宙学,也仍然不是终极的物理学,更不

是实在的终极理论。“信息范型”必然在各个层次中不断整合,正

如宇宙本身是在不断地拓展自身,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永远不会

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就是说,不论在本体论上还是在认识论上,信

息总是在进化着的。而人类意识的演化,人类文明的进展都是信

息增殖进化的佐证。

    (附言:有关展析序和卷缠序的论述,均引自洪定国教授提供

的《卷缠序实在观与进化论》手稿,特此表示感谢!)

二、信息增殖进化与社会进步

    1.从生物进化到信息增殖进化

    自工业文明以来,人们一般用人类对物质的拥有量和对能量

的驾驭程度来衡量社会的进步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用

物理观来看世界。而当我们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视角对自然

和社会进行综合性透视,却每每被引入误区。迅猛而来的信息社

会和}系列生态问题要求我们对自然演化和社会进步寻求一个统

一的判据来衡量我们人类的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存在人与自然协

调进化终极意义上的真善美行为。

    纵观人与自然进化的历史,横观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生

态问题成了现代社会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尖锐对立的矛盾焦点,

因为这事关整个人类未来发展道路走向的大问题。日本学者岩佐

茂认为,不仅资本主义在21世纪能否存在下去要取决于能否实现

从矫境掠夺型经济体制向环境保全型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且社会

主义蜷否实现其宏伟目标也同样取决于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计

划,目前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和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都处于

摸索。阶段。美国学者欧文佩基认为,物质进步的含义为:物质越

来越丰富且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较多更好的物品,随工业革命的

开始,.物质进步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然而近年来发达的资本

主义国家的长期低经济增长(一般不超过4%)和东南亚金融危机

表明,这种物质进步已近终结,接替的将是另一种进步景象,也

就是人类本身通过神经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方式自我转型的过程。

我们认为,岩佐茂和欧文佩基,一个太强调环境经济的功能,忽

视了发展是个硬道理;而另一个又过分强调人类的自身功能,仍

旧没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但至少这两位学者的观点表明:

第一,尽管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创新,各国政治家和管理阶层都把

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但全球性的平均增长正在放慢,大部分发达

工业国的努力之无效正说明了这一点;第二,经济的高增长与环

境容量的冲突是导致物质进步已近终结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一问

题的根本出路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由竞争的西方经济将环

境代价外化,若不从改变价值观着手,是难以确立环境保全型经

济体制的。要为21世纪的人类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仅有工

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年回顾和未来千年展望,是不够的,而应该从

人类进化的终极目标意义进行选择,在这一事关人类存亡的选择

中,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价值观究竟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

    我们认为价值观是按如下的逻辑导出的,即宇宙演化规律

一一生物进化规律——伦理观——价值观——社会经济范型。一

旦人类对宇宙进化规律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必将通过一系列连锁

反应,最终通过价值观的改变而导致社会经济范型的变革,几千

年的人类文明史无不证明了这一论断。

    自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虽然在逐步深

化,但没有本质性的突破,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并没有给宇宙演化

一个本源性的答案。人类存在于宇宙的何处,为何而存在,存在

的终极目标在何方?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

案。地球上的生物不仅是太阳系的产物,而且也同样是银河系乃

至整个宇宙的产物,这就是世界具有整体关联性的根源。

    生物何以进化、进化的原动力及进化的终极目标『可题是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难以回答的难题。但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当时

理解的水平上建构了20世纪以前的伦理框架,进化论的创始人、

1 9世纪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通过

对自然过程(宇宙过程)和人工过程(园艺过程)对立过程的描

绘,阐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生物进化伦理观,它原

本由生物学而导出,但却被推延至社会经济系统,构成了20世纪

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价值体系,进而形成了以物质进步为目

标的社会范型和现存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可以说凡发生于20世

纪对世界有影响的大事件,无一不是由这种价值观所决定的。

    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伦理观混淆了非

人类本能竞争和人类智能竞争的本质性区别,长此以往,形成了

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而人与自然之间则缺乏伦理的状况,

从而确立了人类的至高无上地位,肯定了直接或间接灭绝物种和

破坏自然的合理性,成为人与自然冲突的理论依据。达尔文生物

进化论将马尔萨斯人口论发扬光大,成了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人种歧视的理论基础。对于这一观点,落后的民族、被歧视

的民族一致反对,而强霸的压迫阶级及强权派则备加赞赏,因此

这一伦理观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以及在该价值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

“生物规范”将世界一次次地推向灾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人类互相残杀以及对自然无节制地掠夺,甚至回到比动物还蛮荒

的时代,像这样的生物进化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推延至社会系统的荒谬早在20世纪初就

已为人注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了创造进化论的观点,力图

把非人类的本能进化与人类的智能进化结合起来,去解释世界的

进化圈景。柏格森认为生物与非生物、有机界和无机界在进化起

点土的同一根源是“原初推动力”,即是“生命的冲动”,人类是

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在生生不息的创造进化过程中,时间则意味

着形态的创造以及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柏格森强调人是自身价值

的创造者,生命是没有终极目的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但不

是脱离了任何束缚的自由和随心所欲的创造。可见,在柏格森的

创造进化论中,创造则意味着社会进步,创造是价值观的核心。

    到20世纪中叶,进化论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杜布赞斯基、

莫诺、迈尔为代表的现代综合进化学派,另一个是以贝塔朗菲为

代表的系统进化学派。综合进化学派仍旧在达尔文框架之下,通

过基因的遗传与变异,建立了由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启动基因

相互作用的操纵子模型,力图在分子水平上证明自然选择的正确

性。莫诺认为,人类的价值、伦理规范、道德标准的出现应当从

自然选择这一客观规律中去寻找。贝塔朗菲的系统进化论认为现

代综合进化理论是一种机械理论,虽然自然选择和随机突变在进

化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全部,以有机体自主进化为动因,有

机结构调整也在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开放的原始系统往往

具有全能性和无限制的可能性,随着进化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功

能的精确化和固定化,全能性和无限可能性被有限的现实性所替

代,与这种特化相对应的是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这里,贝塔朗

菲建立了他的以人类价值为核心的人本主义。

    我们认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进化规律在空间上是由

宇宙演化规律所决定的:在时间上是由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

历程来决定的。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多次生物周期性大灭绝,这主

要由大冰期造成,大冰期是由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决定的,两

个大冰期之间有一个生态期,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地质史表明了

在每个生态期开始则会出现生命大爆炸的现象,这不可能是短期

进化的结果,正如春天万象更新、百草争荣的原因在于各类种子

都等冬去春来一样,只有上一轮生态期将基因信息保留下来,才

0有可能在下一个生态期开始后,使信息迅速增殖,爆发式地创造

出更多适合新环境的物种。人类进化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与其生命

支持系统协同进化,在最少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使信息增殖,

以“信息蛋”的形式渡过大冰期,待下一生态期到来之后,继续

下一轮的进化,这就是世界进化的终极目的,凡是有利于达到这

一目的,就是进步,就是生态文明;凡是不利于达到这一目的,就

是退步,就是生态愚昧。可以说,现存的生物及其社会形态既是

对上一轮生态期遗留信息的继承,又是这一轮生态期信息的进化。

这种从物质本体向信息本体的转换正是信息增殖进化的结果,现

稃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进化是由自然信息增殖和文化信息增殖

协同进化的结果,文化信息增殖虽然反作用于自然信息增殖,但

它不能脱离开自然信息增殖而独立进化。自然社会经济各自子系

统拥有自身的结构信息,通过在特定价值观体系的导向相互交换

信息,进而调整各自的结构信息而增殖进化,在增殖进化中又形

成了新的价值体系,以该价值体系为核心构造了逐步逼近终极目

的社会范型。

  2.信息增殖进化与全球生态文明观

  信息增殖进化的目的是确保世界能跨过冰期大灭绝,生态文

明是保持世界能够维持信息增殖进化的社会范型。生态文明就是

为了当代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克服人类自私的生物学天性而采

用的一种广义的利他行为范型。这种社会范型所要求的利他主义

与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利己主义的矛盾对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

历史尺度上看,往往这种利他行为却是一种深层上的广义利己行

为。现代社会从物质进步向精神进步的转型是社会进步从物质增

殖向信息增殖转型的表现,对于世界上任一个体而言,增殖的转

变是一个有利于个体基因延续下去的调整适应过程;而对一个社

会群体而言,增殖的转变是在特定价值取向下的一个有利于该社

会群体文化基因延续下去的调整适应过程。生态文明是信息时代

的范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结构

范式,是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在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

选择后又进行的第三次选择,全球网络化为全球的资源管理与共

事提供了信息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能力,与农

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同,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全球性复合文

明模式。人类已经走出依靠土地资源的农业文明,又即将走出依

靠自然资源的工业文明,现正站在生态文明的门槛上,即将步入

依靠自身智慧资源而实现信息增殖的全球生态文明。信息时代的

经济特征是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

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这种“知识经

济”是一种低耗效效”型经济,它在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同时,

单位耗能和耗材都下降,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

摇信息文明深化的同时,生态文明也得以实现。工业文明的最大

成就在于产生了一对孪生兄弟——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信息文

明是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管理手段,实现生态文明要批判地吸收

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依靠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资源增殖的意

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信息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

文明的精神基础和管理体系;资源增殖的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和

开发替代产品,将传统的公益型化肥农业调整为效益型生态农业,

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向工业生态化的转变;此外,还要以三生工

程(生产一生活一生态)为行动框架,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信

息增殖的途径就是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如信

息产业,加强科教兴国的力度,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科技

素质和人文素质,通过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全社会的

进步。

    文明是文化的显化,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显化,信息增殖

进化论奠定了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观基础,进化论的革命必然通过

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社会经济的变革,因此将会出现经济学的革

命,甚至会引起人文精神的重建。当赫胥黎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

韵名著被严复译成《天演论》后,被国人广泛传播,进化论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伦理观影响了当时广大民众的价值重建,

大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反抗精神,对于反帝、反封建起到一定

的促进作用。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由于受苏联“左”倾的影响,

在中国一直受到批判,被认为是唯心主义毒草。当创造进化论的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这句名言塑造了普里高津等一大批西方哲

学、科学巨匠时,中国却在为竟然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而懊丧。

可以说,在进化论上,19世纪是达尔文的世纪,20世纪是柏格森

的世纪,2l世纪将是信息增殖进化论的世纪。信息增殖进化论是

对系统科学的超越,它赋予了系统进化过程中价值观自生成的观

点;在认识论上,将信息的意义延伸到人类诞生之前,还延伸到

生物界。信息增殖进化对人类社会来说,在于通过意义的再发现

来重建对于人类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协调人与人及

火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行为。以信息增

殖进化为基础建构全球生态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不仅

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意义。

全球生态文明观主张建立制度生态位及资源生态位的政治经济格

局,在合作与竞争中拓展生态位,力争做到全球资源共享,避免

出现强权主义的生态越位现象;文化基因的多样性是世界向生态

文明进化的根本保证,因此,世界文化及政治格局也应是多元共

存的全球生态文明新模式,制度生态和区域生态是维持国家安全

和地区发展的基本环境。

三、信息增殖进化的原则

    信息增殖进化的趋势隐藏在当代世界信息化和全球化背后。

今天,个人计算机日益通过各种联网方法和技术互相联系起来。在

社会各部门,认知过程迅速地被转移到计算机中。信息加工系统

深深地进入了社会的各种结构之中,并以无数的方式与社会结构

相互作用。与认知过程一起,控制也被转移到计算机中。过去的

”南北『可题”一一经济与发展,由于全球化的金融系统的确立(国

际银行和金融机构几乎完全把日常的金融业务交给了与环球通讯

网络互相联系的计算机程序去完成)变得更加不稳定,且易发生

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系统需要更好地协调、干

预。这种需要对于贫困国家来说特别紧迫,但是富裕国家也因为

无法预测的证券市场的汇率波动以及跨国直接投资无法控制的流

动而同样遭受损失。过去的“东西问题”——和平与安全,也由

于从传统战争转入信息战而跨入脑力战争时代。作战双方的盲动

性下降,通过信息交流,双方可以彼此了解对方的目的、意图、力

量和手段,作战的透明度、战斗结果的可预见性提高了,战争决

策者在战斗之前可以有较多的选择,谈判、妥协的方式和渠道都

容易找到,由此战争发生与否可以控制在人的思维阶段,因而可

以使它通过虚拟,局限于电脑屏幕中。然而和平与安全已日益不

受各国政府的控制,正成为一个跨国问题。因此说今天的信息战

虽是一个军事问题,但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单纯地看是技术问

题,背后更是一个战略性全局问题——信息战的精华是控制,控

制人的思维,是思维战之生命力所在。要改变思维模式,根本点

是要转入全人类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把环境保护看做是“东西南

北问题”的统一。在环境保护领域,全球范围的行动和决策已变

得非常紧迫。世界的海洋和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极地显然是全球

协调行动的领域:~方面,它们不易被瓜分、被占有、被国家和

私人所拥有;另一方面保护领土以外的水域,保护大气中气体的

化学成分,保护并控制外层空间的利用和保护南极圈生态完整依

然是确保人类在生物圈中的良好环境的前提。但是,单在一个国

家内几乎不可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一国的措施正在迅速地变成国

际性措施。人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球规模的机构,以协调有关

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

    这个全球化背后的逻辑可概括为信息增殖进化的三大原则。

    1.整体相关原则

    确定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新整体观,需要用四种关系看世

界:

    (1)宏微关系。

    世界范围的信息流动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当文明创造的信息变成全世界都能得到的东西时,仿制品很快就

会导致新项目利润的丧失,信息增殖演化为下述体制创新的结果

——一些公司转向新的发展形式和运营形式。一方面,它们进一

步顺势进入消费和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它们通过合并和兼并朝

横向发展。

    信息增殖在技术创新方面,由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技术、资

本(管理载体)、人才和发明创造等方面保持垄断,故而多国公司

建立起来,这是体制创新的延续,它在不断追求利润的发展中导

致私营部门全球化了——接着产生跨国公司和真正的全球公司,

这样的全球公司,通过它的主要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实验室里取得

惊人进展,再让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入股,并把另一些国家企

业推上快速轨道并达到顶峰。

    信息增殖在全球公司的企业管理创新上,又可通过兼并、合

并和战略联盟,把专业企业组合为综合系统——使得许多专业

化的“地区演员”迅速变成多样化的、地域扩大的“全球演

员”。

    以上的微观变化引起宏观的全球变动:公司通过提供就业机

会影响全球财富的分配,促使社会稳定。1988年,世界各国国内

生产总值的六分之一左右就集中在100家最大的公司。就财富而

论,,全球性公司已经超过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实力;17家最大的工

业制造公司的总收入(约9 220亿美元)等于世界上50个最贫穷

国家的总收入,而世界人口的65%就生活在这些国家。公司通过

把增殖后的产品和服务投入市场,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公司通过

投资,改变社会结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机会和城乡环

境的平衡。如果它们对社会和生态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那么工

业企业就会使局部环境退化,使大部分人失去工作,并使整个经

济处于困境之中。

    (2)局整关系。

    几百个全球性商业企业掌握着前所未有的财富,行使着前所

未有的权力。少数核大国甚至能消灭全人类!从整体上考虑,如

果国际体系想要和平,就必须变得更加有秩序:它必须使整合与

分化(局部)这个“跷跷板”朝着整合倾斜。

    建立一种以区域整合为基础的世界秩序,要比把世界秩序建

立在想象上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基础上更容易,因而也更现实。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马斯洛说过,健康的人从整体上观察

事物,过分专业化和片面化是心理失常的征兆。我们建立的知识

体系是支离玻碎的和各自为政的——导致不正确的模拟关系,由

此产生了部门的条块分割和固执拘泥形式的行为。以国家权力中

枢为基础的更多管理只能意味着更多的控制和更大的限制。在一

个生态压力日益增加、金融不稳定、政治紧张局势大大缓和、军

事力量明显削弱的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政府继续梦想军事上的优

势,每年用在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上的开支将近l万亿美元,而

用在集体维护和平、环境安全和健全的金融系统方面的资金只是

这个数字的零头。

    尽管各国政府在法律上都受其民族国家主权的约束,而且首

先要关心本国选民的利益,但是许多政府已经超越国界,在地区、

大陆和全球范围内同其他政府缔结条约和同盟,参加联合协定和

共同市场。从局整关系看,正是各国政府在国内舞台上的实际权

力衰落,导致宏微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私营部门(公司)的全球

化。

    (3)模拟关系。  .

  当宇宙进程推动全球上的社会变化时,人类靠什么“检验”宇

宙的进程?

    由于工业社会的文化被分裂成三种独立的亚文化:一种是自

然科学和有技术头脑的文化,另一种是适应社会科学和政治的文

化,第三种从倾向上来说是艺术的、精神的和宗教的文化。这些

亚文化在彼此分离的状态中存在和发展,妨碍了人们从一个健康

的整体背景来观察自身及其所处的世界。

    工业化世界的文化正在转变,由于自然科学走在前列,以它

为基础统一我们这个世界的图景。它想表明,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复杂性,是像交响乐似的或有机体似的复杂性,每一部分与其他

部分内在地彼此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不能还原的整体。宇宙本

身通过其众多领域的连续与和谐的进化,从一个巨大的有机的自

我组织过程中产生出来。但应看到处于前沿的科学家是从下述概

念获得自己的灵感的:尽管存在着由人类的自觉意志注入历史进

程的种种特征,但是由这些特征形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系统

仍然按照与支配自然领域相同的基本发展动力学而进化。由此

形成的“信息范型”将包含科学范式的转变、宗教的重新解释、

企业文化的转变和政治上的绿色趋势,推动全球生态文明的到

来。

    (4)形影关系。

    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提出反射性原理,认为金融市场

的不确定和海森堡的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是不同的,反射理论不是

科学而是炼金术。

全球金融系统的确立,是一种影系统的形成:跟随主要制造

企业全球化的是贸易公司和服务公司的全球化,并且相应地出现

了“昼夜不停和围绕世界”运转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变成所有

商业部门中最具全球性的部门,它有世界性的兑换率、自动化电

子银行和套汇,每天的交易额超过7 000亿美元。全球金融系统的

管理就像能生长发育的胚胎,正在迅速发展。各国政府逐渐意识

到,正像它们不能依靠自己保护其公民免遭共同的外来侵略和免

受环境退化的影响那样,它们也不能依靠自己保护其国民经济免

受不利的和无法预测的金融流动的有害影响。结果是,金融与安

全的环境一样,作为不同的影系统,同样没有国界,也不会对一

个国家单方面的措施作出反应,或者甚至不会对不协调的国际倡

议作出反应。

    (5)层次全息重演律。

    一些专家预言,到2000年,一个集成电路块将容纳1万亿个

元件;从原则上讲,一块糖那么大小的全息图可以储存美国国会

图书馆全部藏书的内容,因为它能处理100万个光学元素可能产

生的相互联系——大约有l万亿种。

在当代世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体外神经系统,在复杂的反馈

  环路中把机器和人结合起来,并以远为持久和比任何人曾知道、或

  许曾梦到过的任何信息流大几个数量级的方式阐释、储存和传送

  蓿息——新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外部范围将是无限的;微处理机不

  仅可以和高容量的储存媒体相连接,而且可以在几乎无限延伸和

  无限密集的通讯网络里互相连接,使我们获得层层信息:在几十

  亿个星系中,有一个是我们的;在我们星系的几十亿颗星星中,地

  球是我们的;在地球上几十亿个现存物种中,我们是其中之一。为

  命运作出进化的选择,要求认识并承担那些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随

  墓E命而来的责任。这些责任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

  色中。这就是信息重演。

    2.层次传变原则  

    在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多方面的研究、讨论和搜集资料的工作

  之后,系统哲学家E.拉兹洛借用一个准生物学的比喻:社会是一

  个自我维持和自我适应的“社会有机体”。他说:“社会在其中运

转的环境——在迅速变化。社会的机构、结构和实践没有同步变

化”。他比喻现代化社会像某些巨大的恐龙那样处于不适应环境的

:危险之中。这种史前动物是个庞然大物,只有很小的大脑和极不

  发达的神经系统,一种感觉从腿部或尾部传入大脑可能需要好几

  秒钟,因此它对环境变化的感觉极为迟钝,更谈不到适应变化了

  的环境而改变行为方式。

    医治拉兹洛提出的“恐龙综合症”的方案,我们认为应从四

—个关系入手。

    (1)动静关系。

    全球出现的人口、贫穷、军事化、浪费与环境恶化、气候变

  化、食物与能源短缺等问题都从当前大众传媒中广为报道,这是

  誊种分析的静态的了解,然而人们并没有对其真正过程或相互关

  系达到综合的动态的了解,而这些过程及在其中紧紧地联系在一

  起的全球性紧张综合症,是我们时代正在出现的现实。

    人口——全面增长、老龄化、城市化、移民。

    贫困——饥荒、金融。

    军事化——军队数量增加(占全球劳力2%强),每年耗资达

  1万亿美元(近三分之一出发展中国家支出)。

    废弃物和污染——贫穷和富裕一样可以造成极大的破坏。最

  终结果都是一样:环境恶化、土壤侵蚀、酸雨和全球气候变暖;制

  造业是常规形式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放射性废弃物的毒性会保

  持几千年之久。

    气候——全球变暖,变暖趋势对生态、经济和人类居民区有

  长远影响。

    森林砍伐——树木的生长(新石器时期全球有62亿公顷森

  林,如今只剩下42亿公顷),生态影响(森林面积减少和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积聚形成一个自我增强的反馈回路)。

    食物——农业确实有着破坏环境的历史(在古代的美索不达

  米亚,当开垦达到临界水平后,土壤的破坏就可能在一二百年内

  发生;在中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严重侵蚀的威胁:在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首先是通过增加耕

  地,其次是通过在耕地上使用更多的肥料。然而,进一步的增长

  将受到严重的限制。

    能源——在过去的200年里,已经用掉世界矿物能源总储量

  的一半左右(3亿年太阳辐射的产物)。对能源生产的限制、能量

  生产的潜力,大约120亿千瓦的非矿物和非核能量可以通过利用

  自然界的阳光、风、浪、潮、水力、生物和地热等能源以商业方

  式产生(能源功效的提高可以降低全球消耗量而不减少效益),优

  先发展太阳能技术。

  以上的静态分析转入动态的综合即上述诸要素(过程)构成

  过程的集合体,它们多方联系在一起,强烈地相互影响,形成了

相互反馈并促使彼此更加恶化的恶性循环。    、

    (2)因果关系。

    E.拉兹洛谈到:“在人类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节律,三者

之间又都有时间差。生物进化是最慢的;文化发展比较快;而由

技术起的社会变化则最快。生物进化落后于文化发展和社会变

化是好事:这使一代一代人在遗传上保持稳定,而在文化和技术

上则有创造性,换言之,这使人们可以在肉体上保持不变,而在

精神上发生变化。”

从信息增殖进化的观点看,信息能够激发创造力,如果能够

割造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有关信息的条件(拉兹洛提出:普及教育

—一没有偏向的通讯—一相干的和有价值的信息)就可促使今天

的文化现代化,由此带来医治“恐龙综合症”的良方。

  将上述三种节律,信息传递的三个层次类比为恐龙对环境变

化的感觉极为迟钝一如果适应不了变化了的环境面改变自己的

行为方式,很短时间内就将自我灭绝,相反,如果普及进化知识,

让人们普遍了解进化趋势,通过教育和通讯扩展并加速信息的传

播,提高社会的敏感性,对生活其中的世界的变化能够觉察

(观)并及时作出反应(控),就要对层次传变中的因果关系网有

正确的理解。

、    有人比喻生物的突变与进化时曾说:“我思维系统上的各个层

次上的事物可能经常被替换,甚至发生混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

因,可能由于我的感性器官发生了变异,产生错觉或更加精良,或

者是我接受了某种新的逻辑或哲学,或者处在了某种心理情绪的

臆境中,我,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维要随时整顿各个层次上的承载

物,使得它们有序、合理地反映客观世界。但是,除了跨越层次

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突变、约束、编码和组织等复杂性作用的机制

以外……目前还无法知道,有哪一个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能够使我

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和预见性。”

    从“恐龙综合症”我们可以联想到:生物体在演化中把各种

联系的原因和结果分别隐藏在不同的物质层次里面,再通过耦合

的方式把这些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生物体内外变化的偶然性与必

然性被统一起来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原因可以主动选择结果,

结果可以主动选择原因的拟人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时刻

输入到各个层次的变异信息,虽然它们内容不一致,互相不识别,

但是由于它们在生物体内是分层贮存,分层管理,以及跨层次产

生作用的,所以,依然可以通过逐层反馈和放大等途径对生物体

产生共同的效应,使生物体内外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在经历了一段

时间之后,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协调和统一。

    由于变异的原因和结果不在同一个层次,因果的双向反馈必

然联系生克关系进一步阐明。    。一

    (3)生克关系与异同关系。

--当公众的行为和公共机构的政策没有与变化中的社会思想同

步时,或者当进步思想和主流行为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时,由不同

盼原因,却可以导致相同的结果,即反映在经济领域、生态领域

的行为是:公共机构和政府均以简单的方式处理复杂的、互相依

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

    今天的经济合理性使短期政策合法化,所谓短期政策则是以

最大限度的竞争的利润为取向的,不考虑中长期的后果。

    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由于集团投资者成为主要的金融行

为者,所以短期赢利的压力日益增加。私人投资者往往着眼于股

票长期增殖的可能性,并受到特定公司的“绿色”姿态的影响,而

集团投资者除了提供其委托人所要求的快速而有保证的赢利外,

没有什么个人的信条。结果,可靠的共同基金投资公司和养老基

金投资公司的管理人员运用大量资金以迅速获取利润。这就使得

资金从低收益的项目和企业中转移出来,使这些项目和企业有利

于长远的目标。反映到政治领域,在金融、经济、生态和社会等

方面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使得政治家的才能正在日益增多地用

在处理危机上。

    会计制度甚至能使与环境的利用有关的成本记入贷方而不是

记入借方。在以美国为基地的公司中,在第三世界作为消耗性自

然资源的成本往往可以加入美国的纯收入中,还因为许可的税收

销账并不要求现金支付——这种收入和现金流动的预测为人们提

供一幅歪曲了相生相克关系的有关实际成本和利润以及公司实际

财富的图景:看起来国民财富在增加,而自然资源中所包含的财

富却在减少。

  如果允许犯罪行为增加,而建立庞夫警察部队和大量监狱同

犯罪行为斗争就可增加冒民生产总值;如果允许疾病蔓延,而投

资于医生和医院来与疾病的爆发作斗争,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增加。

如果政府决定砍伐森林作为木材出售,那么它的会计账本也会报

告国家的’财富已经增加;如果国家允许污染蔓延,随后又促进反

蒋染工业的发展来与污染作斗争,上述情况同样发生。结果是:工

广可以污染河流,好像流经工厂的河水不需要代价;农民使用化

肥、农药,似乎土壤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矿物燃料的供应都是无限

的。受“国家风险指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有多少硬通货)引导

的投资者们被鼓励把资金投入有机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些国家

甚至不惜以耗尽自然资源为代价来赚取外汇。他们没有信心同外

汇收入步的国家打交道,即使这些国家在追求诸如基础设施和为

老百姓提供教育等有远见的目标。正是这种将资金投入整个经济

时只考虑迅速获得利润的经济盲点产生了严重的机能失调,反映

在世界的经济格局上则表现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为了以占优势

的军事存在来支撑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使大量储存高技术武器

合法化;拥有未发挥的工业潜力而负有大量外债的国家,倾向于

把武器生产看成是应付贸易逆差和增加硬通货出口的一种办法;

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获取外汇的压力,又

往往不得不把经济重点转移到诸如增加经济作物和出口金属、矿

产、木材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目标上,总之,各国政策全向短期收

益倾斜,以致在全世界的所有地方,有关人力资源的开发(信息

增殖的根本大计)、基础设施的发展(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信息增殖

的物质载体)和环境保护(生态价值观是信息增殖的总导向)等

项目都得不到足够的资金。

    能否在全世界范围进行信息的重组呢?

    3.信息重组原则

    以下~段话可资借鉴:“我的大脑对于从各个层次上输入进来

的变异信息的加工。即思维信息的运转,必然是自主的。个体思

维上的每一个部分的明晰不是逻辑,也不是程序,而是价值。价

值是一种关系。关系在这里是合理性—一满足于各个层次状态的

合理性。而各个层次状态本身也是一种关系,一种合理性,体现

另一种水平的价值。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思维的秘密不是其

他而是价值,那么,答案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脑物质的各层

次以及相对应的孽信息化的思维观念的各层次与外界保持着直接或

者间接的联系,使各层次状态的合理性具有了标准。价值联接或

沟通思维状态和生理状态。只有凭借价值这种关系,生物体才能

建立精神的自我,思维才能够实现。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适应

性的差异不断产生,又不断削平,这是一个信息迅速获取、迅速

选择和迅速淘汰的过程。在不断地思维的过程中,我(包括物质

和精神两部分)因建立了一个又一个价值标准而获得‘满足——

舒服’。”

    E.拉兹洛对目前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患了“恐龙综合症”特意

指出:民众的绝大多数,甚至相当一部分政治家、企业家和知识分

子对正在剧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传来的种种危险信号充耳不

闻,对少数先觉者的呼吁和警告不予重视,依然安于现状,我行我

素。与此同时,由于科技的进化速度最快,社会的进化速度次之,价

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进化速度最慢,所以人类整体在觉察环境变

。化并随之改变自身行为方面惰性十足。为此,必须通过使科学、艺

术、宗教和社会主体结成整体联盟,激发文化创造力;保护多样性,

同时协调当前各种文化的各种观念,以实现相互理解,不仅准备与

差异共存,而且准备彼此“相互依存”。一国两制、一球两制为这一

j葑景作了战略铺垫。我们将信息重组概括为四种关系:

    (1)聚散关系。

    现有社会单位的会聚是历史领域进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

在进化背景下的会聚并不意味着会聚的各部分之间日益相似和最

终完全一致。与政治中的情况不同,在进化中,会聚意味着各种

动态系统的不同功能逐渐协调,而这些动态系统最初是相对独立

的,后来日益联结在一起。系统间的会聚是进化的一个普遍特征。

复杂的有机体在群体和生态内部使自身结合在一起。生态本身最

终在生物圈的自我调节系统和循环中会聚。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会

聚在日益复杂的多样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中把部落、部族、

村庄和地区联结在一起。现代欧洲各帝国不仅由本土的树庄、城

镇和省份组成,而且还有许多海外殖民地。目前在“新欧洲”建

立的一种联邦形式的结构是系统间会聚的一种表现,民族国家和

地区经济在全球社会经济系统内正在进行的艰难的一体化也同样

是系统间会聚的一种表现。

    向系统间会聚的趋势会周期性地颠倒过来。20世纪中叶,欧

  洲民族国家的殖民帝国纷纷崩溃,产生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可

  见发展趋势并非单一地朝着更全面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这个

  方向进行,它也朝着底部的下层系统日渐分化和增加同一性的方

  向发展。今天的社会像以往的社会常做的那样,通过一个一方面

  是整合而另一方面是多样化所构成的双重进程发展。整合和分化

  不仅是历史发展的特征,也是进化的普遍特征。一个由进化的实

  体(有机物种或人类社会)组成的整体中,不断地产生分化和多

  样化,因为单个的系统在寻找自身对生存和发展等挑战性的创造

性答案。

    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

的过程。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是平衡的:在发

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这就必须

自我纠正:当整合居支配地位时朝多样化发展——就像中世纪晚

期欧洲那样;而现在当多样化占了上风时则朝整合发展,这就出

现了串并关系。

    (2)串并关系。

    从全球出发,正如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所表明的,能

承受的环境与能承受的发展模式之间的必然联系最终突破了部门

的条块分割。因官僚主义而增强了的部门条块分割限制了今天决

策环境中的想象力,以致所采取的行为有自我拆台的危险。

  处理复杂的、互相依存的问题,’需要世界上各国政府和人民

抛弃短期经济目标的合理性,抛弃可耗尽资源有高度替代性的新

古典主义经济性,抛弃所谓部门条块分割方法是有效的种种谬论,

就像商业全球化中,一些公司转向新的发展形式和运行形式那样,

既可顺势进行串联,亦可通过合并和兼并朝着横向进行并联,但

要把追求利润的短期目标调整到长期的生态价值上来。

(3)泛系关系。

    随着以民族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在全球范围以信息为基础的社

会经济体系中的转变,会聚将在今后的岁月里达到全球规模的顶

点。从泛系关系看,这种从民族工业社会向以信息为基础的全球

性相互联系的社会经济系统过渡,是一个包含多级分叉的泛系进

化过程。各种系统当在其环境中处于不稳定状态时,便会发生各

种分叉,然后这些分叉从一组“吸引子”转移到另一些吸引

子。这一转移过程包括用不稳定的“奇异”或“混沌”的吸引子

暂时代替稳定的“周期”或“定点”的吸引子。科学家们把这

种转变分别叫做:“微妙的”分叉(平衡和连续的)、“爆炸性

韵”分叉(完全突发的)、“突变的”分叉(仅仅是突然的)等三

  现实世界各种系统存在于持久的能量流内部的非平衡状态

冲。这种状态表明能量聚集和化学梯度存在——意味着有可以支

碍己的自由能量导致整个系统的信息增殖:当系统内部和外部的不

确定关系(涨落)打破原有的脆弱的能量平衡时,系统就进入混

沌其周期性的和定点的吸引子让位于混沌的吸引子,使系统重

新获得动态平衡——不稳定的混沌吸引子就让位于一组新的稳定

的周期性吸引子和定点吸引子。

    这些吸引子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更有效地利用自由能量,具

有更大的灵活性(在人类系统中是更大的创造性)。通过观控关系,

在更高的组织层次上形成更高的复杂性社会结构。在历史的领域

里,分叉就是社会发展中的革命性转变。

    (4)观控关系。

    必须提高社会有机体对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社会的反应

封间必须缩短。更重要的是,规定影响世界大多数人口的信息的

性质和确定其流动方向的公私组织和企业要意识到,必须传播与

当她环境的现实和生活前景直接相关的信息。同样重要的是保证

信息的自由流动。为此,拉兹洛特别告诫,这个目的不要求检查

和任意筛选,不需要忽视普遍感兴趣的信息,也不需要删去涉及

其他民族、社会和文化的信息。

    对此我们的控制从两个影系统人手。首先可以通过对使用全

’球公地——主权国家领土以外的环境区域——征税的办法来筹集

资金。海洋、南北极地区、大气层和外层空间应被认为是人类集

体继承的财产。在这些地方进行开发应该支付适当的费用,这种

对使用全球公地征税的办法,可以阻止过度开发,因为开发全球

公地要支付较昂贵的费用,而征集来的税收可以支付一系列净化

和保护计划的费用。其次,对全球金融系统必须加以保护,使之

免遭周期性危机的影响。必须促进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必须保

证那些以出口带动经济的国家进入有实际购买力的市场,必须纠

正跨国直接投资过分集中在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状况。

    信息增殖进化三大原则包括十二个关系,是对全球进入知识

经济时代的发展机制的理论概括,也是我国学者吴学谋教授创建

的泛系理论的具体应用。泛系理论是一种网络型新型的学科探索,

是一种融哲理、数理、技理、后现代系统思维与某些美学原理于

一体而兼顾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形而泛学”研究。要从本章的定

性分析进入广义定量阶段,还需一个深化过程。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