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其他论著
学术界对生态时代与生态文明

学术界对生态时代与生态文明

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方时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遍及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与绿色文明浪潮形成

汹涌澎湃的高潮,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各匡I关注的热点问题。于是,生态

时代与生态文明问题就必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历史课题。为了推动对这个重大问题的深

入探对,现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生态时代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进展隋

况,作一简要的综述(本文以笔者收集到的论著为依据)。

一、人类正在进入生态时代

  1  生态时代的科学内涵

  刘思华(1993)认为,目前人类历史发展处于大转变时期,“从人与自然的发展关

系来看,要从人是自然的主宰变为自然的伙伴.由征服、掠夺自然变为保护、建设自

然,使其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大转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开始重建人与

自然和皆统一的时代,就是生态时代。”

  石山 J(1994)认为,“生态农业在我国迅速崛起,是有许多主客观因素的。最重要

的是生态时代的到来,应该从时代的要求来理解和探索。所谓生态时代是指人与自然界

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南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统治者转变为自然界的伙伴,南征服自

然界转变为与之和睦相处、协调发展。从社会发展史分析,这是一个新阶段、新时期.

也是人类新认识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到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又推动历史向新

的方向发展。”

  王克英、朱铁臻(1991)认为,“目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也

是迫切需要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的关

系,要从人是自然的统治者、‘主人’.变为自然界的伙伴,由征服自然界转变为与自

然界和睦相处。这种转变是—个划时代的变化。有人称,现在的时代是生态时代,也正

是从这个意义E来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这个大变化,必将引起从经济理论到经济决策

以及哲学、社会、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

  2.生态时代的本质特征

  刘思华(1993)对生态时代的本质提出了几点看法:(1)“生态时代作为人类存

在和发展的一个更高级的历史时代,不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而且是人与

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还是这两种发展关系的相互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有

机统一。”(2)“生态时代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就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

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这两个方面。前者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后者是人与社会

的社会关系,或人与人的生产关系。”(3)“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是生态时代的自

然属性;人与人的协调关系,是生态时代的社会属性,正是这两种属性的有机统一,才

构成了生态时代的本质,这两种属性的协调发展,才形成生态时代的自然史和人类史。

推动着生态文明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因此,刘思华认为,“生态时代是对现代经

济社会的生态和生态经济实质的最充分表达。因此,生态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把现代

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切实转移到良眭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使人、社会与

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体,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庄国泰(1991)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人类正在进^环境时代。…I兰:有两个特

征:一是环境保护成为世界中心议题,国际关系因此而发生变化,全球合作与共同行动

日渐加强。二是环境保护冲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并在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21世纪是“三位一体”的新时代

  叶文虎(1999)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历史的必

然。说得理论一点,可持续发展是指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在时空领域的正功效耦

合,说得具体一点,是认为环境—_社会系统是由呈环状结构的三种生产(人口生产、

物质生产、环境生产)活动的协调联结。它们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

的运动形态。这是研究人类社会演化规律的基本出友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演

进的历史有三个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与可持续发展阶段。它们大体上可以与人类

社会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时代相对应。”

刘思华(2001)指出,“我们要站在新时代发展的前沿

的要求,就必须要对21世纪的新时代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从现代文明形式的角度来看时

代,当今人类即将走出征服、掠夺自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工业

文明时代,正在步人保护、建设自然,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同生息与繁荣的

生态文明时代,从现代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时代

其是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物质经济时代

现代经济发展已开始由以物质资源尤

转向以信息、知识、智力资源为主要

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及道路的角度来看时代,现代经济发展已开

始由生态与经济极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正在走向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与协

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它既是生态文明时代,又是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时

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21世纪应该是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三

位一体”的新时代:

    二、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观

    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一种崭新的文明形式

    申曙光(1994)认为,“生态文明是—种新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生态文明将脱胎于工业文明(正像工业文

明脱胎于农业文明一样),在工业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并不断地完

善自己.最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因此,“现代社会是一种工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

发展到今天,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危机之中。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工业文明已经完

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生态危机正是工业文明走向衰亡的基本表征;一种

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刘宗超(1992)认为,“工业文明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最大贡献是降生了一

对孪生兄弟——生态文明与信息文明,可以说没有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是不可能实现

的。”其后,他进一步指出(2000),“生态文明就是为了当代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克服人类本质上的自私的生物学天陛而采用的利他行为范型,这种社会范型要求的利他

主义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利己主义的矛盾对抗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生态文明

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构范型,在经过农业文明、T业文

明两次选择后进行的第三次选择。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

的全球陛复合文明模式。人类已经走出依靠土地资源的农业文明,又即将走出依靠自然

资源的工业文明,现正站在生态文明的门槛上,即将步入依靠自身智慧资源而实现信息

增值的全球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的相对独立性

  朱铁臻(1991)指出,“有人把生态环境建设仅仅视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不够

的,当然,提高生态意识可以说是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但是作为生态建设,它有

自己独立的内容。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现代文明应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的高度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我认为这有一定道理。”

    刘思华(1997)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自身的独立的内容,它对于物质文明建

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是具有其相对独立性的。可是,传统观点是把保护生态环境仅

仅视为物质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看成是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个内容,否认它的相

对独立性,这不能反映现代新文明的客观实际和生态时代的本质要求。减然,保护生态

环境工程建设可以说是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提高人民生态环境意识可以说是属于

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但不能以此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附属物

而否认它的相对独立性。这是因为:第一,生态文明往往要通过—定具体的物质形态表

现出来,有些生态产品要物化为一定的具体的物质形式。所以,我们肯定地说,生态财

富的载体是物质的,但与精神文明一样,不能以此否定它的相对独立性。第二,一个国

家或社会的国民财富应该由生态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构成。与这种国民财富的新

构成相对应的现代文明建设的构成.也应该由过去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扩展为三

个文明建设,即由物质、精神、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第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

容就是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有用性。我们既不能把它仅仅看成为物质生产,也小

能把它仅仅看成为精神生产;而它在本质上生产生态产品的生态生产与再生产。因此,

我们必须把它独立地当作—项现代文明建设即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文明概念的表述

  邱耕田(1997)认为,“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

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

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通过对生产力式和生活方式

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

力、白组织能力和稳态反映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个可永续利用

的资源环境,这是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二是人们思维方式的绿化、生态意识的觉醒和

一系列生态学化的大学科群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以及生态

工程技术等的崛起,这可以看作是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生态文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

生态支柱,它的有效建设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

    苏泽群(1999)认为,“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

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

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

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

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

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

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刘思华(1997)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根据我匡l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自

然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矛盾运动,在开发利用自然

的同时,保护自然,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会发展建

立在生态系统良陛循环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们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

统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以既保证满足当代人福利增长的生态需要,又能够提供保障后代

人发展能力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4生态文明观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

  李明华(1997)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既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全

面发展,又包含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文明观。是一种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

融为—体的生态文明观,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文化观、生态权利观、生

态平等观等。

  刘宗超(2000)指出,“生态文明观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各项活动.不论作为个

人行为或群体活动,都会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客体所带来的直接与间

接的反映,都是可以评价的。人类应当抛弃那些不应当的活动或行为,应以自然与人类

双重利益为准则,约束人类的意识行为。生态文明观作为一种基于生态自然系统客观规

律和事实上的架构,它不是人类自由意识在自然界中的体现,或模拟。”因此,“生态

文明观的价值观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提倡社

  会的可续发展。”

    申曙光(1994)认为,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自然”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

    价值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有利于人与自然的

    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能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长期以来,社

    会的发展强调了人的物欲即物质需求,压抑了人的生态需求,使人陛和社会都呈现出某

    种病态,现代工业文明更使这—病态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生态文明强调满足人的

    生态需求,提高人的整体生活素质。而廖福霖(2001)认为,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应该

    是: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个成员,人类

    必须摒弃主宰自然和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主宰论和单一主体论,确定人与生物双主体

    相制共轭的双主体论。

    5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主导文明形式

    刘思华(1994)指出,国内外科技界几乎一致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世纪,是生物

    工程时代。他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世纪的提法,难以准确揭示人类发展进入21世纪

    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即21世纪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也正是在

    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将是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

    生态与经济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不仅笔者,我国学术界的一

    些经济学家、农学家、生态学家也都持有这种观点,如刘国光、石JI『、叶谦吉等。”

    刘宗超(1997)认为,“在工业文明的形成中已经孕育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将与

    信息文明并列,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导文明,人类将最终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其

    后,他进一步指出(2f】()[1),“21世纪,人类将通过信息社会进入生态社会,人类文明

    模式将从信息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产业模式则将从信息产业转向生态产业。”

    三、人类文明发展序列是三种形式的文明

    刘思华(1994)认为,“农业革命使k类获得了手工业生产力,创造了灿烂的农业

    文明.奠定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基础,从此,才有了所谓人类文明。工业革命标志着近代

    技术革命的崛起,使人类获得了机器生产力,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工业社会是以工

    业文明为基础的文明社会,它由近代文明发展为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却在生长着否定工

    业文明的因素,从而为生态文明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毫无疑问,生态革命将使^类获得

    以生态生产力为基础、与经济生产力有机统一的生态经济生产力。这是现代生产力比机

    器生产力更加完备、更高层次的所在。所以,生态革命将会创造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现

    代文明,一定会比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上写下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曲格平(1992)在《建立^类新文明》一文中认为,“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

    业文明意味着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将是不能持久

    的。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

    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而今天一个环境保护的

    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一浪潮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力式和思维方式,预示

着人类史上的一场“环境革命”即将来临。这场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这

场伟大的革命,人类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

文明,建立—个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

    王松霈(1997)认为,  “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已经经历

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初期,由于动物饲养和植物种植,以及—些简单农业生产

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农业革命,建立了农业社会,形成了长时期灿烂的农业文明。这是

^.类社会发展中的一次飞跃。之后,在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基础上,由于蒸汽机的发明,

推动了工业革命,建立了工业社会,形成了现代灿烂的工业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

的又一次飞跃。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凋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社会

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之为动力,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场新的革命一

生态革命正在孕育和形成。它正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当前的工业社会逐渐转变并进入21世

纪的生态化社会,一个更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也即将到来。”

    叶文虎(1999)认为,“如果说农业文明标志着人类生存阶段社会发展的辉煌,工

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全面增长的发展,那么高擎环境文明的旗帜,将使人类社会得以可持

续发展。”杨通进(2000)认为,“绿色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础的文明。这

个文明的灵魂是绿色价值观,环境伦理是绿色价值观核心内容之一;而环境伦理的实

质,就是要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把道德关环的范围从人扩展到人之外的其他自然

存在物,重新确认人类生活的价值根基与意义指针。尤其是绿色文明的经济基础是绿色

经济,它把经济系统纳入生态系统中来加以考虑,承认经济系统极限的存在,(因为地

球生态系统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有限系统)提倡一种动态的稳定经济;它关注的是生活

质量的提高,而非GNP的单纯增长。”

    四、物质、精神、生态三大文明的有机统一

    1  现代文明是三项文明的内在统一

    刘思华(1990)在国际“地球日”上呼吁:“现代文明应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生态文明的高度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

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所以,我建议,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文

献中,应该把过去二个文明建设的提法,改为三个文明建设的命题,才能提高全体人民

尤其是广大干部的生态意识,才能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三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

提供科学依据。”几年后,刘思华(2000)在论述现代新文明时强调指出,“从{;0年代

以来,我在一些论著和学术会议E反复阐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近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

明,今后的实践将进一步正明我提出的这个理论是符合包括现代社会主义在内的现代经

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与必然趋势的。”因此,刘思华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历史使命(1997),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也有

—个大的发展,还要求生态文明应有—个大的发展;并实现这三大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

与协调发展。”

    2生态文明是当代环境与发展形式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态化形式

    刘宗超(1997)认为,“人们主张把伦理观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

生态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化为目标,承认除人类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

的价值及其存在的权利,并从而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基于生态伦理来导建人类的文化体

系,这种具有建设性、积极性的文化将参与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建构,进

而形成一种生态文明的社会范型。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在生态生存支持系统难以支持人类

可持续发展的新条件下,对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是现代环境与发展中必

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态化形式。”

    王如松(2001)认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

的具体表现,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它具体表现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生产方式及消费行为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

友好陛、生活俭朴陛、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胜,将个体的动物人、经济

人改造为群体的生态人、智能人。其核心是如何影响人的价值导向、伦理规范,诱导一

种健康、文明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启迪一种将自然、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融合为一

的生态境界。”

    3.推进三大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邱耕田(1997)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而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具

体表现在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效建设与进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因

而在某种意义上,我匡『实施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本身已内含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或协调

推进的应有内容。…既然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是中匡l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么,中国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具体表现为三个文明一齐抓的战略或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这

样人类文明就由原来仅仅局限于社会领域而扩展到生态环境领域,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

上的—个划时代的进步,”

    刘思华(20[)o)提出,“三大文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标志。只

有三项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疆行和可持续

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廖福霖(200])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工业文明时

代的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变为和}骱目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这种转变是在物质文明建

设中得以遵循和实现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也能够吸收物质文明建设的一切成

果。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改善和优化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相济、

共同发展。这又是必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遵循和实现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

也能够吸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切成果。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充分尊重自然规

律,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础上发展物质生产,生态优先原则是当今世

界生产力运行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切实做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高层次的物质文明建

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f 7]刘思华刘思华选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石山生态时态与生态农业——全国首届生态农业研究优秀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19q4.

[3]王克英,朱铁臻等生态时代的城市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4]刘思华当代中国的绿色道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5]庄国泰生存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6]叶文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环境报,1999916。

[7]刘思华新时代·新经济·新经济学.经济与管理译丛,200l(5)。

[8]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北京大学学报,1994(3)。

[9]刘宗超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J0]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

[I】]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12 J邱耕田三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福建论坛,j997 f 3)。

[J3]苏泽群谈生态文明.光明日报,19993.1。

[14]李明华一种新的文明观光明日报,1997l 4。

[15]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生态经济,2【x】1(¨。

[16]曲格平我们需要一种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

[17]王松霈.走向2l世纪的生态经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8]杨通进环境伦理与绿色文明生态经济,2000(7)。

[19]刘思华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国际“地球日”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生态经济通讯,

    1990(6)。

[20]王如松加强生态教育光明日报,200l 3 23。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