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其他论著
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神州》杂志2012(5中)P30-32

 

                                                                         贾卫列

 

  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于1967年出版了《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他提出的生态史观,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前苏联环境学家首先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但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是人类进一步发展到重视我们生存的生态状况。

  1987年,叶谦吉首次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刘思华提出“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的观点。

  1988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一文中首次从天文地质对地球表层影响的角度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1989年刘宗超、刘粤生撰写的“地球表层的信息增殖范型——全球生态文明观”一文在《自然杂志》1993年第11~12期合刊上发表;申曙光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发表了《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一文;黄顺基、刘宗超1994年在《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第9期上发表“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文;1994年,刘宗超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现代科学技术导论》一书中撰写了“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观”一章;刘宗超、刘粤生撰写的“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新视角——从物理观到生态文明观”一文在《大自然探索》1995年第3期上发表;1995年6月刘宗超在其博士论文“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论述;199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为96AZX022,课题组组长为刘宗超,核心成员为刘粤生、张天平、张孝德、贾卫列),首开世界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刘宗超主持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生态文明丛书》第一册《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一书,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至此,生态文明观作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建构已基本完成,这也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学派——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甦家)的诞生。

  “甦”(英文译名SU)是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俱乐部潜心琢磨出的“图腾”。“甦”是“苏”的异体字,经过了“蘇”繁体的演变,现在来讲只有在表示“苏醒”之义时写作“甦”。“甦”取死而复活、苏醒之意。作为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标志,也我们的人生理想,“甦”字承载着致力于生态文明研究与推广人的夙愿。

  甦是甦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甦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最高境界、人类道德与伦理的最高境界、当代进步与未来发展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伦理底线。全球生态文明观是甦家的哲学体系。儒、释、道、甦构成了一种普世信仰,甦家应始终成为与儒、释、道互补的历史进步力量。

  199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刘湘溶的《生态文明论》,《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第1期发表王如松的“论生态革命走向生态文明”,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宗超等人的《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这些均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不断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刘宗超在2002年8月10日出版的《中国财经报》发表了“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的选择”的宣言论文。在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基础上,于2002年发起筹办、2003年经国家批准正式成立了“全球首家生态文明专门研究机构——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2003年6月25日发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上,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至此,中国人完成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并在国家意义上乃至全球意义上实现将生态文明哲学命题向社会实践的转折。2008年后,中国各地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由于中共十七大对生态文明的定位,掀起了研究和建设的高潮。

  2010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们的《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一书,本书在我们20余年研究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成果相结合,比较系统地建立起当代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方式,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就是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人类未来文明的第一个表现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范型和未来文明的第一形态,它把人类带出了“蒙昧时代”而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时代”,一个结构复杂、秩序优良的社会制度将在全球建立;二是社会进步的新的发展观——生态文明观;三是一场席卷全球的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文明的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全球生态文明观的确立。

  儒家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释家提倡现世与来世之间的“和谐”,甦家追求空间和时间的“和谐统一”。从空间上说,“和谐统一”就是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一是在当代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在当代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观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涵之一;三是在当代要正确处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四是在当代要正确处理人与人工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从时间上说,“和谐统一”就是要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观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涵之二。

  当代人类社会站在文明的转折点上,发达国家处于后工业文明时代,发展中国家处于农业文明或工业文明初期、中期阶段,但所有国家正处在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转折过程中。在这个历史时期,出现“阿拉伯之春”、“欧洲债务危机”、“占领华尔街”、“温州借贷风波”等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由于这些国家、利益集团站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思维点上,不能适应文明转折的大势,就造成了全球关注的事件屡屡显现。这些事件尽管出现在不同国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发生在不同领域和时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实质是相同的——文明转折中的困惑,如果适应了文明转折的大趋势,人类能安然渡过危机,反之则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困境,只有确立新的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的生态文明观,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全球变暖是当前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我们的研究表明:地球气候的变化,从短期看,太阳活动是气候的变化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与积融雪速率的关系影响着气候的变化,而人类在冰盖消融和冰雪融化问题上是能有所作为的;从一个较长时期看,主要是受地球所处的大生态期决定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构不成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气候问题从一个自然的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完全是一些国家、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把“气候变化”无限放大。当然,《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南非德班气候会议对保护地球的环境做出了贡献,但世界各国之间为此的不停争吵基本上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话,尤其是发达国家认为自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主持公道那绝对是无稽之谈。最近欧盟决定征收单边航空碳税,实际上就是打着环境保护的幌子,行巧取豪夺之实。

  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把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生态产业技术实验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实施“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7个环节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进行有规划的连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低耗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并将生态产业的基本原理和模式应用于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尤其是将生态文明观念与环境友好型高新实用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