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生态文明专著>>刘宗超博士论文-作者刘宗超
第六章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案例

第六章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案例

——广东省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践

    自从1994年3月,国务院常委会会议通过《中国2l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

展思想不仅成为中国2001年长远规划和“九五”计划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成为各

种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笔者在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实践中,深刻认识

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风景区建设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

一、景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相关的课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

同行为的准则,可持续发展指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发展

需要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并

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最大保护。可持续发展还能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

发展的需求,使整人类社会公平地得到发展,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持续发展理论仅仅指出了人类社会未发展的目标,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

向景观生态规划工作者,提出来的新课题。

    在沿海和内地一些地区区域资源开发,工业发展,乡镇企业以及城乡建设正

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然而,如何避免将区域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

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区域发展模式,这是持续发展所面l临的实

际课题。

    早在19世纪来,乔治、普尔等就已将生态学思想用于区域规划实践,本世纪

60年代以来,随环境的进步恶化,生态规划思想与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在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具体化,景观生

态规划上连生物圈,下连人的生存、活动、居住、游览的具体行为,既要考虑当代人

的现实生活需求,还要考虑生物圈可持续问题。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福曼对可持续发展的看法是从生态空间出发的。首先,他

倾向于持续环境或持续景观,或可持续。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这样

理解,恒定的世界是不可能的,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持续性既包

含扩展或发展阶段,也包含收缩或停滞阶段。我们的目标应是追求持续发展中的

稳定性。所谓持续发展中稳定性,此即镶嵌稳定性或一种变动的镶嵌,或斑块动

态。这里系统是异质的,它可能逐渐地改变,也可能保持稳定状态,而它的组分空

间单位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改变。

    他提出,持续环境包括4个关键特征:(1)若干人类世代的一种时间范围;(2)

生态系统和人类系统中的适应性和变化(对改变的适应和产生改变);(3)通常具

有不规则周期缓慢改变的基础变量;(4)允许组分空间单位之内不断发展的快速

波动。环境中的变量有些快速改变,有些缓慢改变,是缓慢改变的变量或基础变量

在持续发展的时间框架中具有首要的意义。控制持续发展缓慢改变的基础变量有

两类:一类是作为生态完整性基础的变量,包括a.土壤,6.生物生产力,c.生物

多样性,d.淡水,e.海洋,,.大气;另一类是作为人类愿望基础的变量,包括a.

食物、水、健康和住房的基本人类需求,6.燃料,c.文化凝聚力和多样性。

    当前,很多关于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把注意力放到全球或生物圈,这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人类不设计出一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人类就没有可居住的地方。

    但是重要的问题是规划和管理持续性。要规划和管理整个地球或整个生物圈

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寻找规划和管理的最合适的尺度。福曼认为,一个区域中

的景观对于规划持续环境是高度有希望的空间尺守.因为景观有比较明显的边

界,在其范围内生态过程有共同性,特别是,景观的空间构型如空间单位的特定的

并置,毗邻和连接等,在调节对持续环境是关链的变量中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福

曼并预断,对于任何景观或一景观的主要部分,存在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和土地

利用的空间构形,以支持生态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或使一个环境的持续性

达到最大,我们的任务是去寻找它。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则认为,景观生态规划问题,实质上是理顺一个由人的

活动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以及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

复合生态系统的各种关系。其中虽然人的活动占着主导地位,但它不能摆脱自然

生态过程的制约。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划分社会、经济与自然三个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又可分

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彼此互为环境,这些组分以及相互间的作用关系,构成了区

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区域自然亚系统是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它由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物

等自然环境以及交通、农村、城镇及其基础设施的人工环境所组成。

    区域地理条件及气候特征往往规定了区域社会经济,尤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

济的基础特征。

    由交通、农村、城镇及其基础设施条件等构成的人工环境条件,是长期人类活

动的产物。交通是连接区域内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农村及城镇作为人的

聚居区,往往是区域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的中心。

    区域社会亚系统以人口为中心,包括区域内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及文化特征

与区域行政组织结构。社会亚系统的功能在于满足区域居民居住、交通、文娱、医

疗、教育及文化等生活需求。

    区域经济亚系统是以资源利用与加工、生产、流通为中心的。其主要功能是从

区域内外取得物质原料与能量,并按照社会的需要转换成具一定功能的产品,促

进区域的发展。

    I夏域还是一个由农村和城镇构成的功能系统,农村主要依赖自然过程进行生

产,城市则通常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及信息的中心,农村与城市在区域中虽起着不

同的作用,担负不同的功能,但正是通过它们的产品,信息的交换将区域连成一个

整体。

    我国人类生态学家王如松则认为,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学实

质是进行生态规划所面临的任务,区域环境问题实质是可再生资源的衰退、土地

退化,表土流失、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等导致生态失调,甚至陷入经济发展面临困

境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之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原因可归纳

为,违背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过度开发或不合理的利用,忽视自然生态过程及物

质输入输出的平衡,甚至直接破坏自然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系统是线状的,而不是

环状的,分解还原功能不全,大量物质、能量以废物形式输出,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下与环境污染;系统生产着眼于局部产品,而不是整体功能;对外部资源的强烈依

赖性,以及受经济技术力量、社会生产关系及决策水平的限制,系统总处于生态演

替的初级阶段,自我调节能力低,多样性低,抗干扰能力差。在区域发展中,只追求

区域经济的增长及生产、生活功能的改善与提高,忽视区域环境与生态支持系统

的养护与维持,甚至有意耗竭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功能以换取区域的经济增长。这

往往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

    区域生态规划的内涵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区域是一个由“自然一社会

一经济”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区域中资

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

系与矛盾。这些相互作用及矛盾决定了区域发展的特点。因此,生态规划的生态学

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调控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

各组分的生态关系,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因此区

域生态规划的内涵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充分了解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性能,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征及其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强调区域发展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经

济优势与区域内地区社会经济功能及生态环境功能的互补与协调,而不是建立封

闭的自然经济系统。

    (3)强调区域发展与区域自然的协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从人的活动与自然

环境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区域总体关系的和谐和功能的协调,包括

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以及资源与环境、生产与生活的协调。

    (4)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而不只是高速。生态规划认为区域的发展

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改善与提高,系统自我调控能力与抗自然及社会经济

干扰能力的提高,旨在全面改善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风景名胜是一种稀缺资源

    随着人口骤增和日益城市化,逐渐聚集到城镇的人口要从拥挤压力中解放出

来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从人造的城市荒漠中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人生活转型的大

趋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技术加速了生产

力发展,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人工自然遍及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所剩无

几,自然是归处,何处尚自然?

    联合国开发署公布,到本世纪末,全球人口半数以上将生活在城市和城镇,仅

在30年前4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19个,30年后的今天,400万以上人口的城

市已达到135个。预计到2025年全球大约55亿人生活在城市里,其中约44亿分

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从世界范围看,一个个城市群体相继出现;纽约与波士

顿、费城、巴尔的摩城市群;伦敦与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东京与横滨、

名古屋城市群。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和近15年的改革开放,城

市化速度加快。建国以来,城镇人El"增加4倍多,从5800万至2亿多,另外城市流

动人口约6000万。城市数量剧增,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中,城市由223个增

至467个。到2000年城市数量将达到600座,镇的数量将达到1.5万。形成了长

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城市沿珠

江向南出海两侧将许多城市联成一片,它包括深圳、珠海、惠州等30个城市,达4

万多平方公里。城市化反而促进了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中国各级政府已批准

了512个各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19处,省级256处,县级137处),总面积9.6

万km2,每年吸引游入3亿人次,回笼货币200多亿元。

    人类对自然与风景资源的认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而深入的,地球以宽阔

地域和丰富的水源,哺育着人类,早期的人类无论在哪开始掠夺或迁徙到任何一

处,都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提供食物和居所,在农耕文明阶段,人类与大自然和平

共处,人与环境的关系基本上是直接的和有收益的。近几个世纪来工业文明改变

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傲慢地征服大自然,从自然中掠夺了超过人类的维

持生命所需求的牧草、森林、淡水和矿物质,到了本世纪人类的掠夺加剧了人与自

然的对抗,随便设置水库、铺设水泥、沥清,不仅改变了下垫面的反身率,而且水泥

隔水层改变了地表经流状况,致使突发洪峰。由于技术水平提大大增强了生产力,

以及巨大的人口膨胀压力,使地球生态的承载力达到了极限,使生物圈无法回到

正常功能状态。如果不改变我们对自然和风景资源的态度,自然界的美与和谐将

不复存在,会成为一个满目疮夷的世界。因为到下世纪初,被人类消费夷平建筑用

地的土地面积将达到所土地面积1/4--1/3,除此以外,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

的重重大课题之一。环境保护这个词的含义已经扩大,远远超过了仅仅考虑控制

污水、毒气、噪声的污染问题,而是包括了防止使生活环境质量衰退或恶化的全部

问题,以至于有生态美学的内涵。环境是由自然的与人工的两大部分组成,即山川

土地天象和人创造的最复杂的城市机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构成

了地球的最宏丽景观。

    最近改革开放的十五年来,风景名胜区政策的实施,使我们有了一种与自然

相协调的新生活方式,由此鼓励了环境保护的道德观,建立新的生态文明观和大

地伦理学,利用生物固自我康复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使大地景观更加美好。因此我

们要停止不自觉的破坏风景资源的行为;提高生态意识,普及关于自然过程的知

识;保护和保存我们最好的资源;使我们的开发、我们的生活,同我们周围的自然

界和谐一致;这就是建立风景名胜区的目标,因此,我们重新确定方向、强化并强

制开展保护运动,建立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名胜资源是风景名胜区赖以存在的基础

    国务院把风景名胜区定义为: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

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旅览休息或进行科学、

文化活动的地区。

    风景名胜资源指的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

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

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旆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城市化、沙漠化以及森林覆盖率下降,风景名胜资

源已成为稀缺性资源。其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价格也迅速上升,成为吸引投资

热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大规模的开发又往往破坏了风景名胜资源,使之失去了

价值。因此,在风景名胜区开发中必须清楚风景名胜资源的特征,才能在发挥风景

名胜效应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的基础,是依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能够转化

为有机化合物。这种功能依赖于一种无限复杂和精巧平衡的、维持生命的系统,这

个系统包括我们的整个宇宙在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从这个系

统(生、死、再生的永久的循环)吸取生命力。

    维持生命的光合作用过程,依赖于空气、阳光和水的存在。它发生于我们的生

物圈的范围以内,包括了地球表层的水和大气,活的有机体在生物圈里才得以维

持生命。

    那么,在关键的意义上,污染可以被认为是弄脏地球母体、空气、土壤,或供水

的任何活动,并从而破坏了生命脆弱平衡污染的最终结果是生命的减少。除非我

们果断地行动,去改正我们的习惯的悲剧性错误,并永远宣布污染是犯罪,那么污

染的破坏不久将跨过临界点。在过去十年内不断增加的污染速度,与污染的范围

是同样的重要。我们在被迫与时间竞赛。

    如果污染的加速度和资源的消耗继续下去而不减弱,在后几个世纪世界将不

适于人类居住。

    保护风景名胜资源,要投资很多保护经费,对环境保护缺乏深刻认识的人会

有怨言。但是,当人们逐渐了解到保护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的必要性和由此

带来的好处,可以为以后生活能提供一个高品位享受的环境,肯定会支持的。

    风景名胜资源的两重性: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

(如森林和草原)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两大类。然而风景名胜资源的可再生性

和不可再生性则具有特殊性,进一步明确其含义,对于风景名胜区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

    可再生风景名胜资源是指在一段时间以后(现行的经济或社会计划允许的时

间范围内)又能恢复到可以再度利用的状态,否则就是不可再生的风景名胜资源。

    土壤是一种很难再生的资源,森林的第一性生产力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在

热带、温带由贫养演替而成的贫养森林,其第一性生产力并不是依靠土壤肥力的

持久性,而主要依靠森林的良好保养机能,一旦森林破坏后,贫养森林生态系统的

养分贮量迅速减少,土壤保养能力迅速下降,亚热带地区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强烈

的淋溶作用。土壤失去了肥力,很难再通过次生演替而重新产生森林生态系统。罗

浮山的森林属于贫养森林系统,大多为原生顶极群落,也有一部分属于次生顶极

群落。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

    在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中,我们一定记住,表土是保证人类文明的支撑

性基础,表土是国家财富,一定要珍惜表土,注意保存表土,没有表土就设有罗浮

山的亚热带季雨林,甚至别墅花园和建筑物附近的表土都不应该放弃。只要用推

土机推掉表土,浪费掉肥沃的土壤,人民的生产率和健康福利就会相应地减少,由

于过去缺乏对土壤的认识,罗浮的许多地区浪费掉很多表土。一定要接受黄河中

上游水土流失的教训,不要让罗浮山的青山贫脊、绿水腐臭。尤其要重视,施工过

程中的整平、填方、覆盖,恢复土壤。使风景名胜资源得以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山水型风景名胜区的主体,由原生演替形成的顶极群落是风

景区的主要表征,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而成为不可再生资源。若对于石生演替序

列顶极森林错误地进行皆伐,会使森林状态退化到裸岩苔藓和地衣阶段的不可再

生状态。

    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不可再生方面是基因库(遗传构成),如果特定的基因

型从基因库中丢失,就可能永远再不会产生出来。因此遗传多样性的保留对人类

延续和世代间均衡具有伦理意义。

    除森林生态系统外,在风景名胜资源分类中,必须清楚两点:

    属于自然景观的还有山岳、峡谷、河流、湖泊、溪潭、瀑布、泉源是不可再生资

源,而日出、彩霞、云海、佛光、海市蜃楼等是不受人类观控的瞬时自然景观。

    属于人文景观的古建筑、古园林、摩崖石刻、石窟、古墓、古代工程、古战场等

历史遗址以及近代工程、造型艺术作品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众所周知,现代人文

景观的创造可以进一步丰富风景名胜资源,但要永远牢记,人类虽然可以创造出

更多更富有价值的新的人文景观,但很难禀赋其历史价值。

    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

    为了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充分了解风景区内

的自然环境特点,生态过程与人为活动的关系,注重发挥风景区的风景名胜资源

与环境的潜力与优势,强调风景区的发展,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协调

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包括生态调、生态评价与生态决

策。

    其过程为:明确规划范围及目标,依据目标收集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口、经济、

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生态分析和评价,运用生态经济法进行区域

社会经济特征分析。进行相关资源的适宜性分析,以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

制定风景名区发展与资源利用的规划方案和对策。

    风景区生态评价包括: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生态格局分析、生态敏

感性分析,土壤质量及区位评价。

    以下资源调查,目标确立、寻求对策、发展战略和经济体系和人口规划,就是

在上述意义上进行的。

一、罗浮山的植被及景观特征:

    罗浮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江北岸,具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秀丽景色,

奇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以自然为主,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山水

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面积260km2,处于珠江三角洲东部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与

大亚湾遥向呼应,“上山下海”,在珠江三角洲东部成为两个极具开发潜力的支撑

性地区。

    罗浮山有飞瀑名泉980多处,有石室72个,洞天18处。人文景观会粹,有九观

十八寺,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晋代化学家葛洪在此炼丹,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罗

浮山下四时春,芦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的千古绝唱,

更使罗浮山成为岭南十大名山。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回归线上,处于亚热带与热带过渡地带,年≥lO。c

积温7287─7804。C,年平均气温21.4。C,年降水量1632.9,降水集中于4-9月,

10~3月干季,具有明显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与罗浮山的气候相适应,广泛

发育南亚热带雨林,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混生热带乔木,林下热带性灌林

较多,具明显的南亚热带与热带过渡特性。种类组成相当复杂,据初步调查,乔木

可达138种,隶属于58科,其中以松科、杉樟科、天料木科、挑金娘科、大戟科、含

羞草科、竹科、壳斗科、苏木科较多、草本以蕨类为主。乔木层高度可达30M,结构

简单,群落外貌有较明显的季相变化,高位芽植物占70-80%。藤本植物较为发

育,无板状根系,木本附生植物少见,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根据该区植被和景观在其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可划为以下四带:

    1.亚热带季雨林带

    本带发育于300M以下的山地,为该区植被的基带,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相

适应,发育南亚热带季雨林,代表植物有红车、鸭脚木、鱼尾葵等,发育砖红壤性红

壤,植被破坏较严重。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混交林带

    本带发育于300—600M,全年较湿润,主要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

科、杉科、松科植物,乔木叶片大小中等,大多革质,外貌较为整齐,乔木l一2层,

缺扁茎藤本,附生植物较少,无板根和茎花现象,同时,由于人类开发利用,混生有

大量的杉科、松科植物,代表性建群种有樟科的厚壳桂属、山茶科的荷属、壳斗科

的栲属,马尾松、巨杉、侧柏等,发育山地红壤。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发育于600一1000M,较混交林带有较高的湿度,但温度较前者低,发育前者

科属巾较为适应潮湿环境的种类,代表性植物有红椎、绿樟子、米椎、窄川杜英、羊

罗子,发育山地黄壤。

  4.山顶矮林草甸

  发育于1000M以上的山顶,天然植被为矮林草甸,代表植物有五列木、吊钟

花、杜鹃、竹子,发育山地灌丛草甸土,由于风大、低温,乔木难以成长。主要分布在

罗浮山飞云顶。

二、社会经济现状

(一)、经济现状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经济最活跃、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罗浮山所在的

博罗县地理位置处于三角洲的东部地带。由于自然条件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其

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于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相邻的东莞市等存在很大差距。

    罗浮山的经济主要依托风景区内的4镇(长宁、横河、福田、湖镇)2场(罗浮山

林场、罗浮山柑桔场)和旅游业。

    长宁镇长宁镇是罗浮山风景区内的主要依托镇,在罗浮山风景区的正南

端,是靠广汕公路北侧,罗浮山的山门设在长宁镇,是目前游览罗浮山的主要入

口。长宁镇面积79.6KM2,人口3万,镇区主要衔道有人民下街、上横街、东横街、

西横街、东西马路,全为水泥路面。设有市场、商店、医院、粮所、食品、茶楼、邮电、

银行、税所、工商、影剧院等。镇区聚落呈长方形块状和点状混合分布,建筑多为二

至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为砖瓦木结构的平方。工业企业有药厂、锯条,‘、炮

竹厂、服装来料加工厂、纸品厂、塑料厂等。全境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地面积

80300亩,其中有林复盖面积26000亩。农产稻谷、花生、甘蔗、豆类等。林产松、杂、

杉木,土产有木炭、木耳、蜂蜜和茶叶。著名特产有“酥醪菜干”和“罗浮山甜茶”,具

有生津止渴、清凉解热,降血压的功能,畅销国内外。罗浮山2药厂生产的“百草

油”、“风湿宁”,锯条厂生产的“手板锯”、“高弯锯”,炮竹厂生产的“满地红炮竹”等

产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一带。现拥有程控电话1200门。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宁镇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从

1979年的806.14万元上升到1992年的12llO万元,工业产值在1983年首次超

过农业产值形成以工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特别是1990年以来,经济出现了

超常规发展的现象,工业总产值从470l万元增长到7850万元,增长率为67%,农

业总产值从3359万元上升到4260万元。

    长宁镇的产业结构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渐趋完善,第二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

占据主导地位,近几年占社会总产值手48—62%;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呈上升趋

势,由1990年的3.2%上升到1992年的3l%,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对减小。

    长宁镇目前已形成了以制药、食品、建材、印刷纸品为主体的经济实体,全镇

现有工业企业(1992年)247家,企业职工人数1994人,产值7350万元,1979年至

1989年间工业产值从123万元增长到4508万元,增加了35.7倍。

    长宁镇工业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1991年到1992年增长百分比达到67%,

但也存在工业门类较单一,过分依靠制药业的问题,而制药业近两年的生产并不

景气。长宁镇镇区现状工业用地13.13公顷,人均20.8平方米,占镇区总用地的

14.3%。

    至1991年,全镇有粮食作物面积53365亩,其中水稻面积51325亩,粮食作物

收入1033.3万元,经济作物总面积6539亩,包括花生面积和甘蔗面积,经济作物

收入136·3l万元。蔬菜面积1930亩,蔬菜收入229.74万元。塘鱼养殖面积1596

亩,塘鱼收入133.36万元。1989年产粮食1.57万吨,鱼322吨,猪9847头,鸡15

万只,花生940吨,木薯1687万吨,水果347吨。

    长宁镇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木薯、花生、大豆、水果、甘

蔗等作物。长宁镇农业在保持传统产业生产的同时,已具育林业、渔业、经济作物

以及粮食深加工等多种生产经营的特色,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

    长宁镇个体经济发达,镇区内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均以私人业主开设为主,分

布于镇中心区内,发达的个体经济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繁华地段的土地大多

以土地批租的方式有偿转让给各方私人业主,成为房地产公司筹集开发资金的主

要途径。长宁镇工业在四个镇中最发达,1993年产值129795万元,占全县的

lO%,在博罗县仅次于石湾和县城罗阳居第三位,且近年增长较快,制药工业最长

宁的主要工业,约占工业产值的一半左右,以饮料等为主的食品工业、建材工业、

纸品和印刷业等部门发展也很快。

    横河镇地处罗浮山北麓,东靠博罗的柏塘镇,南邻平安、响水、湖镇、北与龙

门县的南昆山相邻。面积232.9KM2,人口2.46万。其中畲族350人,其余为汉族。

镇区聚落呈混合状分布;建筑多为二至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为砖瓦木结构

的平方。地处罗浮山脉,境内主要的白马山、白石牙、亚婆髻、双髻顶等23座山峰。

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农产稻谷、花生、番薯、甘蔗、黄豆、水麦等。山林面积28万多

亩,主产松、杉、杂木等。木柴、炭的生产居全县之首,近年大力种植柑桔、生姜、茶

叶和养蜜蜂。矿产有钨、锡、铅、锌等,其中钨矿从1955年开采至今。镇办企业主要

有林果场、苗圃场、矿场、木材和木器加工,有机玻璃生产等。文物有白马山庙、朝

拜岭、东岳庙、龙寓寺、西瑶寺、石湖凌云阁宝塔等。横河镇总体经济实力在本县相

对较弱。199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3030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工农业总产值

3932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国民收入1845万元,人均760元。

    本镇工业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现有乡镇企业8间,固定资产原值。i58万元,

工业总产值640万元。工业企业有灯泡、皮鞋、木器加工、牙签、油漆、电线厂等,规

模都不大。

    横河是个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的乡镇,而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

重。1992年农业总产值329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3.72%。全镇现有耕地3.4万

亩,1992年粮食总产13084吨。在27万亩山地中,森林覆盖率95%,林业产值突破

了240万元。畜牧业发展也很快,产值为66l万元。

    横河镇自古商贸业发达,城市风貌独有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政设施

和公共基础设施在逐步完善。近年来,镇上集资修建了医院大楼、教学楼、敬老院,

现有商业网点117个,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458万元。镇区还新建了横河新街,并

已开通了600门程控电话。

    福田镇位于罗浮山南麓,东靠长宁,南临石湾和东莞石龙,西接广州市郊增

城。广州至汕头公路横贯全境,老广汕公路从镇西部穿过。此处土地平坦肥沃,不

受旱涝灾害,粮食充足,农民在此耕田颇有福气,遂得名。面积86.7KM2,人口2.5

万。镇区聚落呈正方块状分布,福田街南北走向,长200米,是镇内的主干街,现主

要沿广汕公路两侧发展。设有国营商店、农市场。与福田街平行的有福兴街和西园

街。建筑多为钢筋凝土结构,部分为砖木结构。全境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北为山地,

南为狭长的平原。农产稻谷、花生、甘蔗、黄麻等。有道姑田、徐田、石巷等林区,山

地面积65800亩,其中的林面积24500亩,以松、杉为主,竹林、果树为辅。镇办企

业有煤气炉厂等。现拥有程控电话1200 门。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田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2492

万元上升到1992年的4843万元。进入90年代,经济发展迅猛。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9年增长69.3%,第一产业增长3l%,第二产业增长139.3%,第三产业增长

124.3%。福田镇的产业结构极富地方特色,第一产业持续居于首位,体现了副食

品生产基础的性质。第二产业不发达但随着经济发展增长较快,同时,由于第一产

业和第三产业的保证和服务,今后第二产业发展有很大的潜力。第三产业仅次于

第一产业而位居第二,标志着城市化已有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呈上升

趋势,由1989年的614万元上升到1992年的1377万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则相

对减少。

    福田镇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保证了城市的经济能稳定健全发展。目前已形成

了以服装、机械、化工、电子为主(占工业产值一半以_E)、建材、纺织、食品为辅的

多种经济实体。全镇现有(1992年)工业企业49家,企业职工人数5440人,产值

3822.7万元,1987年至1992年间第二产业产值从43l万元增长到1156万元,年

增长率为33.6%。

    湖镇镇  地处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东部。西靠显岗水库。该镇距广汕公路

5公里左右,有广梅205国道通过,交通便利。面积168KM2,人口2.4万。镇区聚

落呈块状分布,机关和企副业单位的建筑为二至三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居民住

宅和附近农村连成一片,是瓦屋面的砖木结构。街道由花岗岩条砌成,长200米,

南北走向,宽10米。设有邮电、交电、百货商店等。现拥有程控电话600门。全境

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四面高山环绕,中间属冲积平原。大小溪流渠道纵横交

错。山地面积7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4.400亩。

    近年来,湖镇大量引进外资,已建有20余家三来一补“三资企业”,行业有电

子、橡胶、塑料、木材、家俱、五金、制衣、陶瓷、汽车修配等10余个,尤其以铜箔和

鳗鱼养殖最为著名。1993年上半年,全镇工家业产值57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

3200万元,农业产值2500万元。是一个工农业产值超过一亿的工业大镇。

    从全县范围看,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范围的4个镇(长宁、横河、福田和湖镇)

1992年人口占全县14.6%,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县13.4%,因此从总体上看

经济水平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但各镇水平有所不同,长宁镇人均GDP明显高于

全县:平均水平,横河和湖镇还较低。从各镇产业结构看,横河、湖镇以农业为主,约

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05以上,福田二、三产业超过了农业,而长宁则出现三、二、

一的产业顺序。反映在风景区内各村的农民收入方面,北部山区收入低,南部靠近

广汕公路沿线村镇的收入较高。

    本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且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四个镇区,其中乡镇企业

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705以上。

    风景区范围人口除少数村庄外均为汉族,长宁镇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大专

以上人口比例仅低于罗阳,其它三镇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开

放改革以来,风景区也吸引了大量暂住人口,四镇合计约1.5万人。

    罗浮山林场场部设在福田与长宁交界处,是省属地管场,下设场部,华首

台、李伯田、老门、松岭、联和等六个工区,林场现有职工350多名,林场场部占地

约1100亩。经营面积】4.7万多亩,场内有森林面积8.75万亩,森林蓄积量40多

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8万立方米,生产松、杉、杂木次产竹、油茶、林果苗等,每年

为国家提供近万方的商品材。1992年在全国4816国营林场综合实力的评估中,排

名第97位。被列为全国国营林场500强。

    在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270KM2中,其中林场约占lOOKM2,占38%,

林场辖区内有华首台、朝元洞(南寮观)黄龙观是著名名胜古迹。场内拥有最高峰

飞云顶。

    罗浮山柑桔场是县属镇管场,人口927人,场部在显岗水库西岸,面积5000

亩,盛产柑桔、芒果。经济效益较好。

    罗浮山的旅游类型主要是宗教观光型,游客主要集中于朱明洞的冲虚观和黄

龙洞的华首台、九天观也有部分游客。年旅游客量1993年近60万人次,其中80%

的朝拜客,20%为散客。与国内同类型的风景名胜区相比,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

尽管罗浮山的旅游市场不甚发达,但是其旅游业收入却是罗浮山的重要经济来

源。

三、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罗浮山具有南亚热带植物群落的秀丽景色、奇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

观,是著名的山水型风景名胜区。

    确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基础是在深入了解风景名胜资源的基

础上充分利用,使其在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挥最佳的风景效益和经济效益。

    虽然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活跃,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但是罗浮山风景名胜

区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当地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有些管理区还较贫困,仍处于非

持续发展,普遍对风景名胜资源缺乏认识,资源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罗浮山规划

中,充分考虑到风景名胜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

想,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选择一条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风景名胜区的活动主要是精神文化性质的活动,其主要功能应为游

览、审美、科研、教育、山水文化源地、宗教民俗活动。一个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取向

是由风景名胜资源的特点决定的,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目标是风景效益,而经济效

益则是旅游业的主要目标。

    要达到最佳风景效益,关键在于保护;要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旅游开

发;确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保护为主的风景效益

和以旅游为主的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意义上,我们着眼于21世纪,在

国务院1985年6月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

(1994·3)批准的《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为指

导性文件,进行总体规划,使规划文本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结合罗浮山的具体实

际,我们提出了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1)规划建设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东南亚道教文化胜

地、2l世纪绿色风光观赏区和亚热带绿色教育基地。

    (2)有效保持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完整性、物种多样性;保持

山水风景的完整性;保护现有人文景观,恢复历史遗留景点;开发新的人文景观。

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风景名胜资源基础。

    (3)对规划区内可再生风景名胜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促进自然一社会一经济

的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建立风景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可持续发

展的经济体系。

    (4)逐步建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与风景名

胜区可持续发展相配合的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5)以“绿色龙头”的精神积极参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广泛国际合作,发

挥名山效应.做好促进球江三角洲东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6)在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广为争取国际社会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

达地区对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投资和支持。在交通闭封的村、镇、尽快消除贫困,

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在风景名胜区内开展绿色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规划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保护风景区环境的角度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是一种既满足当

前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前景的方式发展经济。可持续性法则是指长期内,物种

的灭绝不能超过物种的进化;土壤的侵蚀不能超过土壤的形成,森林的破坏不能

超过森林的再造,捕涝不能超过渔场的再生能力等。

    (二)生态原则

    自然资源的保护培育与开发利用是风景名胜区中的最基本的矛盾。不对自然

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消极意义上的)和培育(积极意义上的),自然与景

观资源最终将失掉开发利用的可能。生态原则最根本的要求是在有效保育基础上

的适度开发,尤其对于风景名胜区中那些不可替代的很难修复的生态资源,更应

将其保护与培育做为规划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规划中正确处理保育与

开发之间关系的方式、方法和措施——合理的生态分区、合理的游人规模,人口规

模和建设规模,合理的规划布局与结构,合理的基础设施网络,最终使规划达到保

持整个规划区域生态平衡并促进生态系统中各因素协调有序发展的规划目标。

  (三)特色原则

    特色是旅游相关地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没有特色,便不能吸引游人,没有

游人便没有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规划地区最终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发

展。特色原则要求规划在对不同层次相关地域的特色及内容研究基础上,在对自

身资源、环境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上,确立规划地区独具风格的整体氛围,建筑

风格和游览内容。

    (四)系统原则

    旅游相关地区的规划,其对象是由若干子系统——生态系统,景观系统、社会

系统、基础设施系统、游务设施系统、经营管理系统等——组成的一个大系统。这

个大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统一大系统的特性

及运转方式的主要原因。要使一个旅游相关地区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就必须以

系统的方法,系统的原则考察每个子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特点、现状及需求,考

察每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然后相对于每个子系统做出个相应单项规划——环境

与生态保护规划;景观规划;游务设施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营管理规划,最

后将各单项规划综合落实到土地利用规划中。

  (五)持续原则

  持续原则强调规划的目标是促进整个规划地区环境、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

发展。一个优秀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完成,这就要求规划

充分重视开发序列的研究。在保证整个规划区域持续发展与稳定繁荣的前提下,

研究每一阶段的选址、优先项及投资方向等问题,尤其要研究起步阶段的选址、建

设项目、优先项、开发方式与机制等问题,从而达到每一阶段的相对最优效益。并

保障各个阶段的顺利衔接。

  (六)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基于对两个事实的认识:其一,某一时期的规划里思想和规划技术都

有其时代性限制,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物力条件下,旅游相关地区不可能有一劳永

逸的理想规划;另一方面自然资源与景观是子孙万代的共同财富,一经破坏很难

恢复。弹性原则首先要求开发的每阶段都做到紧凑、集中、成组成团。根据市场需

求严格控制用地规模与建设规模,为后一阶段的发展留有余地,为后人更好更精

米的发挥提供可能。

    其二,中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性潮流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

会对旅游相关地区规划产生重大影响,必然会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可预

测的随机性因素。弹性原则要求规划适应商品经济的特点,在建设目标与时间上

具有一定伸缩性。

    依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标准进行规划,参考其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着

眼于2l世纪,珍爱罗浮山的灿烂文明史,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在传统文化

的基础上加以延续和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将岭南传统道家养生

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进一步开设和充实景点。本着

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的原则,适量建设,将宗教文化与风景旅游活动相结合。理顺

关系,便于管理,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合理布局,均衡发展,把

近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社会效益相结合,将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提高罗浮

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还在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必须迅速扭转这种被动

局面。

    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提高发展的质量,才能满足罗浮山地区人民

的基本需求和增强风景名胜区的视力,只有经济效益长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才

有可是能不断消除贫困,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并能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撑风

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因j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做到风景名胜资源的

全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相协调、使罗浮山风景

名胜区的发展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能否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关键是在风景名胜资

源与环境得到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发展经济和吸引投资。如果在风景名胜区

规划中,过分强调“保护第一”,那就不仅会牺牲当代人的利益,而且也会因为经济

落后和资金短缺,使得“保护第一”的方针难以实现,反而加剧了风景名胜资源的

破坏,根本无法保障后代人资源权益。最典型的案例是罗浮山酥醪洞管理区砍伐

森林改种经济林(杨梅),又追加砍林支付工资,结果造成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

系统的恶性循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全靠国家投资是不可能的,

没有资金投入,不仅会致使风景名胜资源自生自灭,而且还会因贫困加剧对资源

的破坏。如何走出困境,是摆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和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着边规划边开发的精神,我们在规划中始终坚持规划要与区域经济相结合

的原则、规划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

“坚守现场深入调查、有效保护适度开发、利用优势创意项目、内引外联吸引投资、

内外启动迅速解困”的策略,这一策略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罗浮山的规划实践证

明,这种专家参与式的吸引投资策略,突破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传统模式,

将规划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总体规划大纲》与《旅游开发项目设计方案》

同时推出的先例,总体规划尚未结束,就吸引了上亿元意向的投资。

    我们吸取了《中国2l世纪议程》的实施经验,又推出了近期逐步实旌的《优先

项目计划》,其代表项目是与《中国21世纪议程》密切配合的“绿色教育和生态旅

游基地”。

    在国外,生态旅游已成为热点,许多国家在风景秀丽、动植物最多的地区组织

生态旅游,列入发展战略,由于人们厌恶交通拥挤和令人窒息的城市,迫切愿望到

很少被人改造过的自然地区去旅游度假,在拉美的巴西、古巴、厄瓜多尔等国家,

生态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有的国家生态旅游收入占整个旅业的95%。

    发展旅游事业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状态,不要破坏自然文化生态。生

态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维护生态平衡,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带走的

只是照片和影带,留下的只是脚印。

    全面系统的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环境意识,是人类面l临的重要课题,在

罗浮山东麓显岗水库西侧设立的绿色教育基地,群山环抱,青山绿水、植被丰富、

环境秀丽、气候宜人,是《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后首次推出的集教育与生态旅游

为一体的创意性项目,作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绿色教育基地,不仅在国内

和东南亚地区,而且作为亚热带的一个绿色基地具有深远意义,它也可作为联合

国科教文化组织的绿色基地和样版,不仅使罗浮山成为国际名山,进入联合国自

然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也是风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好结合。

  首先实施生态资源修复工程

  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方面,将林场等以林木为生产资料的经营企业,以砍伐

为主转移到以培育为主,广种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经济效益。在交通闭塞的

贫困村、镇供应煤气,减少燃用薪柴。对于易塌方、滑坡的山体加固,及时停止因石

料厂作业。对建设取石破坏了的完整山体景观进行修复,实施山体修复工程。禁止

对罗浮山的野生动物滥捕,并对饭店食用野生动物严格控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

在水库为周围防扩林带。

    其次是实施生态资源开发工程

    建立以罗浮山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区域经济科研机构,为罗

浮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决策部门提供咨询,为罗浮山的开发献计献

策。罗浮山有药用植物1240多种,是天然的中草药宝库。有计划地在一些乡镇种

植中草药,以充分发挥罗浮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依托资源优势,按照

市场需求,开发高附加值的名特稀优新产品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建立可持续

性绿色食品基地、组成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例如、利用

花木植物多样性,建立鲜花基地和盆景基地;利用罗浮山盛产多种亚热带果品,主

要有柑、橙、柚、荔枝、龙眼、杨桃、芒果,发展旅游果品加工业。

    实现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途径是:只有建立罗浮山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

式,才能把人类与自然协调整起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建立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体系。罗

浮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以改变风景名资源利

用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模式。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风景名胜资源的所有权和开

发经营权方面的权限,对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使用,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

建立各种风景名胜资源的实物帐户和价值帐户,改进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将环境成本纳入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向社会转嫁的做

法;在重大项目确定之前,依据风景名胜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评价,确保风

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规划

    (一)、规划依据

    1.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已进入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但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着结构

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较低和支撑性配套措施不力等诸多因素制约,

丰要表现在:

    在旅游业方面,尚未形成大旅游市场,旅游业不足以支撑罗浮山的经济发展:

    在农林果业方面,农林果业生产布局分散,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农林果业产

品市场不建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村、镇发展区域性不平均衡,要尽快帮助落后

农业地区脱贫致富;

    在工业方面,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基础产业,特别是能源、交通水平有待提高。

    在第三产业方面,总体水平落后,结构配置不均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

    目前,风景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方式,固此

转变发展战略,依靠旅游业,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的正确

选择。

  (二)、经济发展战略

  在国、内外风景名胜区中,旅游业已成为上升产业,许多国家把在风景秀丽、

动植物最多的地区和名胜古迹组织旅游列入发展战略,依据人类需求等级学说,

在衣、食、住、行、用五项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娱乐与休闲是人类一个重要需求。

1994年的旅游收入已占国民总产值的5%。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还

将有所增大。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东部,穗、港、惠中心地区,因

此旅游与度假市场前景极佳,发展以旅游度假为龙头的产业链是可行的。与此同

时,利用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旅游业所产生的信息凝聚优势,发展商贸业

和高技术产业亦有可能。风景区内部农业业与工来的发展也应与上述产业相匹配.

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商贸业等产业相辅助的经济结构。

    (三)、风景名胜区产业布局与经济体系

    风景名胜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风景区周围的四个城镇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经

济发展和居民点体系规划都应将这些城镇一并考虑。风景区的经济发展可以从

不同的方面来考虑,首先从罗浮山风景区现状的资源特征看,缺乏促进地区经济

起飞的基本矿产和能源资源,人力资源水平并不高,经济资源基础薄弱,社会资源

方面,如华侨等数量也不多,唯有以罗浮山为主体的风景旅游资源不仅价值高,丰

度大,对人群吸引力强,而且是开发效益高、前景广的一种资源。

    从风景区的经济要素供给方面看,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比,风景区的劳动

力和资本的供给水平较低,资本积累远不足起飞的必要条件。土地要素的供给有

多种类型,与其它工业区开发、农业区开发等的土地类型相比,罗浮山风景区是最

具有开发竞争力的土地。

    从经济发展过程看。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

不断提供的物质和资本积累,促进第二产业,继而是第三产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的

演变过程。如果仍遵循着一、二、三产业为顺序变化的传统过程,就使罗浮山在与

其它地区的竞争中总处于被动和较后进的地位,也没有显示罗浮山特有的资源供

给特征。罗浮山的发展方式则应以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突破口,进而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这种方式与罗浮山风景区的经济发展条件是相应的。

    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不仅供游客观光赏美,度假娱乐,而且包括为游客

提供饮食、住宿、交通、购物等服务部门。由于它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对工业和

农业产品也必然产生需求,因而,风景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除了由其自身条件所

决定外,主要应与旅游职能相结合。

    景区内人均耕地面积较多,水库、渔塘、果园、山林等发展综合农业的条件相

当优越。从开发风景区的目标出发,农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

效的农业。并使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商品农业、创汇农业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转

变。罗浮山“五仙”中的仙药、仙菜、仙茶、仙果和花卉、珍稀家禽、时鲜果菜等都能

够投入市场参加竞争。开发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不仅可以促进风景区内农业经

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具有岭南风貌的南亚热带农业的发展还将进一步丰富风景区

自然景观的内容。

    工业要与旅游业相结合,但不宜搞污染大、破坏或影响景观的工业,特别是在

风景名胜区内规划、建设更要严格控制。目前已形成的制药工业,有罗浮山丰富的

“仙药”资源做保障,今后仍将作为龙头产业;与制药和疗养、健身等相结合,发展

为养生、娱乐等服务的医疗器械、保健器材等工业;供应丰厚的绿色食品、特产食

品、保健食品、矿泉水等饮料也是旅游服务的组成部分;罗浮山的岭南风格旅游工

艺品、礼品具有广阔前景。此外,也可以有选择地吸引电子电器、精密仪器、印刷、

玩具等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但工业企业应集中布局于各城镇规划的工业区

内。风景名胜区内一般不应建厂。

    四镇面积638多KM 2,其近半为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现有人口10万左右。

考虑到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议成立罗浮山市(县级)。随着

京九铁路的贯通,将形成沿京九线风景旅游热线,泰山、庐山、黄山、武夷山、罗浮

山恰在此线左右。

    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宁镇已形成景区的中心城镇,应进一步完善其基础设施,

适当控制其规模,使其成为景区政治、经济商贸与文化中心。并注意与朱明洞小区

的适当隔离问题。城区发展应沿广汕公路方向延伸,长澜公路不宜过多兴建新建

筑,但罗浮山门附近,公路东侧可适当建一些别墅小区,并安置从朱明洞里疏散出

的商业、娱乐设施。着重发展旅游业、信息业、商贸业和服装业。

    由于高技术产业对交通通信及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广梅公路两侧附

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较适宜的。尤其是生物制药业、保健养生食品业及

精密仪器业等。所以湖镇以此为主导产业较好,并在显岗水库兴建地球村绿色教

育基地,加强科学技术研究。

    福田小区可以布置一些电子通讯设备零件生产、组装产业,以及从湖镇转移

过来的建筑材料业和塑料、五金业。

    横河小区主要发展旅游业、商品农业、工艺业、玩具业和绿色食品工业。

    根据罗浮山产业布局设想,分镇规划其经济体系并注重各镇村之间的协调以

及与景区的协调,把罗浮山建成一个景中有城的典型山水型风景名胜区。

    l、长宁镇该镇是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依托镇和旅游服务基地,但目前

长宁镇的整体环境水平较差,镇区内没有系统的垃圾倾倒场地,居民生活垃圾倾

倒随意性较强,不少垃圾倒及水库,污染环境。镇区内没有统一的污水排放处理系

统,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造成水质恶化。

    罗浮路承担了进罗浮山和镇区主干道的双重功能,机动车流量较大,交通噪

声和汽车尾气污染较严重。

    罗浮山的旅游发展和长宁镇的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但是目前二者发发展并未很好地协调起来,罗浮山的开发和长宁镇的建设基本上

各自为政,罗浮山存在开发不当的问题,长宁镇的旅游基地的功能也未充分体现。

必须把罗浮山和长宁镇的发展统一起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长宁镇的发展才能

具有旅游基地的特色,以旅游业作为动力,更快更好地推动长宁镇的发展和建设。

同时也会推动罗浮山旅游事业的发展。

    长宁镇的经济发展具有许多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长宁镇全镇79.6 KM 2,背靠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南依广汕公

路,土地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全镇人口密度383人/KM2,大大低于小珠江三角洲

’750人/KM 2及大珠江三角洲450人/ KM 2的密度拥有较为丰富的待开发土地资

源,在房地产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今天,这一优势将对长宁镇今后的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交通优势长宁镇周围城镇星罗棋布,密度较高,距离经济中心城市广州

90KM,惠州45KM,博罗33KM,深圳120KM,受到各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

广汕公路穿镇而过,同时又是进入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门户与咽喉,近期计划再

建一条至九潭并通往东莞的长福公路,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促进长宁镇吸引大城

市及发达地区的疏散工业,发展“三来一补”产业。长宁镇有程控电话1200多门,

通讯较为方便。

    旅游资源优势长宁镇内的罗浮山风景区是我国道数十大名山之一,广东省

四大名山之首,省级风景名胜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及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如果长

宁镇能充分利用依山傍路这一资源优势,把罗浮山的开发和长宁镇的建设统一协

调起来,必将对城镇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外侨胞优势长宁镇拥有大量的港澳侨胞,他们对于家乡建设抱以极大的

热情,不断地带回大量资金,先进的技术、信息及管理经验,以表热爱家乡的拳拳

之心,已成为长宁镇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长宁镇的经济发展也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

质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旅游潜力没有发挥、资金和管理技术人才缺乏。

    长宁镇未来的发展必须“以旅游带动城镇发展,城镇发展完善和促进旅游业

发展”的构想,长宁镇位于罗浮山旅游区的咽喉处,地理位置良好,历史文化文脉

丰富流长,优美的环境,将成为罗浮山的旅游服务基地,成为罗浮山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总的经济体系构想是:

    以旅游业为导向,带动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经

验,利用区内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区位及交通等优势,将长宁镇建设成为以旅游

服务为导向,以制药、食品、轻工加工为主要工业的花园式旅游城镇。

    第一产业(农业):战略重点是按照“贸工农”的方针发展创汇农业。

    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实行“大农业”规模生产,促进土地适度集中,解

放农村劳动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农副业,面向国内和港、澳市场,提高农业综合创

汇能力。

    第二产业(工业):战略重点是保持制药业的发展优势,发展“两头在外,以出

养进”的外向型轻加工工业。

    充分利用外资,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力争把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购进和产品

销售这两个环节的经济活动放在国际市场上去。利用旅游为导向,内引外联,有步

骤、有重点、有秩序地向战略目标推进。根据长宁镇的实际情况,可划分为三个发

展阶段。

    第一阶~(1994--1998年):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把旅游服务的基地从罗浮

山转移到长宁镇,以确保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完美。同时,长宁镇以旅游会

友,以旅游作宣传,大力吸收外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

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产业,生产优质产品,初步赢得市场。

    第二阶段(1998--2003年)提高企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一些附加价值不高、市场需求有限、贸易条件严格,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进

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企业管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

    第三阶段(2003年以后):完善产业结构关系,进行技术加工和改造,形成以新

兴产业为主,传统产业为辅的出口机制,重点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创汇,实现生产

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第三产业:是长宁镇得以发展的依赖性物质条件,是长宁镇的重点产业,以此

来带动和兴旺第一、二产业的合理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重点发展旅游服

务业、教育、文化、科技、交通、通讯及商业贸易,并配套发展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

略服务的行业部门。增强市场观念,切实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增强投入,大规

模发展,力争在1998年前后把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基地建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全

的现代化生产体系,根本改善投资环境。

    2、横河镇该镇是罗浮山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镇,自古就是罗浮山的农林、

果品的集散地。发展经济有许多优势,交通通讯较为方便,本镇距广梅公路仪13

公里,已修水泥路面,到石湾红海港42K肘,距广州113K肘,去深圳135K肘,而和

惠州相距只有50K肘,对外交往是比较方便的。本镇已安装800门程控电话,对外

通讯联系也很方便。水、电充足,本镇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丰富,未来居民生活与

生产用水皆可解决。镇域内除国家大电网外,还建有2座水力发电站,l座火力发

电站,还计划增加2座电站,最终可连网供电。

    自然资源丰富本镇白马山麓蕴藏数亿吨优质花岗岩石材,为国内硬度结构

最好的一种;30多公里长的山间河床堆满大小硬质鹅卵石;地下还埋藏有钨、铁、

铅、锡、锌、高岭土等;除此,域内还发现有300多种中草药材。

    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家乡发展提供了很多资金和信息方面的支持,改革开

放以来侨胞已为家乡建设投入了很大力量。今后仍会如此。

    横河镇发展经济的不利因素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和人才短缺;基础设施有

待加强。

    随着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经济腾飞,旅游业也级迅速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横

河镇经济起飞的动力,而且是其支柱产业,目前横河镇应该抓住机遇,利用本镇风

景名胜资源优势,增强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旅游型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三

高”农业以及资源加工型和外向型企业。因为横河为一古城,名山靓水,最适宜建

设以高级别野,度假村为主的山水型森林,田园城市。

    具体设想是,完善基础设旌并使经济开始起飞,重点抓好镇内至罗浮山二级

水泥公路建设,改造通往外部的其它道路;建设110千伏变电站完成供八万人的

给水工程;完善通讯设施,筑巢引凤。

    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内引外联,使原有企业上高档次,再上一些基于

本地资源优势的新企业,并使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三高”农业有新的发展。

    第二产业要有健全的运行机制,产品达到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同时,使

旅游业更为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三高”农业更加强化,使之与外向型经济

体制更相适应。要保持经济15%的速度增长,这样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92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722万元,人均国民收入3349元。

    3、福田镇按照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福田也是罗浮山的南大门之

一,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发展经济具有如下优势:

    交通优势福田镇是惠州和博罗的西部门户,交通地位很重要。距经济中心

城市广州85KM、深圳120KM、惠卅148KM,受到各心城的经济辐射影响。广汕路

和福深路在镇内交汇,又计划修建到东莞的福石公路。公路例络四通八丛,距红海

码头15KM,石龙火车站17KM,加强了福田镇和周边地区以及各中心城市的联

系和经济往来。福田镇已拥有程控电话1200多门,通讯十分便利,为福田镇发展

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名山效应    福田镇地处“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南麓,距冲虚古观]5KM,从

福田境内亦有山道通罗浮山飞云顶。福田镇如果充分利用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

件,借助名山,提高知名度,必须将对城镇的发展以及吸引外来资金等方面起蓟巨

大的推动作用。

    土地资源优势福田镇总面积86.7KM。,人口密度287有/KM 2,大大低于小

珠江三角洲750 X/KM 2及大珠江三角州450]</KM。的密度,拥有较较为丰富

的待开发土地资源。镇内西、南部土地平坦,依旁广汕公路,开发条件相当优越。在

房地产已成为重要支柱的今天,这一优势将对福田镇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产业门类较齐全福田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把握时机.大力发展工业.

尤其是近几年来积极吸引外资兴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到目前为止,全镇

有大小企业49家,形成以服装、机械化工、电子为主的诸多经济实体,各门类工业

产业发展较为均衡。

    历史传统福田镇是传统的粮油蔬菜基地,物产资源丰富,农副产品誉满全

县内外,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开拓副食品深加工业以及菜市贸易将成为福田镇经济

发展的一个支柱项目。

    福田镇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

低,资金技术人才缺乏。

    福田镇的经济发展必须“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旅游;以产业为主,以旅游为辅”

的指导思想,福田镇地处工业城镇石湾镇和罗浮山旅游基地长宁镇的结合部,又

是博罗县西部的交通重镇,应大力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轻加工业,经济发展

构想是:

    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指导思想,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充分

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区内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及区位交通等

优势,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导,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业适当补充的

产业结构模式,使福田镇成为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旅

游业成为重要产业的现代化花园式新型城镇。

    第一产业(农业)。战略重点是按照“贸工农”的方针发展创汇农业。福田镇依

山傍水,土地半坦肥活,物产丰富,是博罗县的“粮、油、菜”生产基地镇之一,农副

特产也久负盛名。应当凭借这一传统优势,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实行“大

农业”规模生产,促进土地适当集中,解放农村劳动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农副业,

面向国内和港、澳市场,提高农业综合创汇能力。

    第二产业(工业):应当进一步完善工业产业结构,保持服装、机械制造为支柱

产业,大力发展“两头在外,以出养进”的外向型经加工工业。根据福田镇的现状条

件和发展趋势,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4一1998):一手抓旅游,一手抓产业,利用靠近岭南第一山罗浮

山的优势,适当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作宣传,大力吸收外资,将劳动密集和技术密

集型相结合产业办好。

    第二阶段(1993—2003年):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加企业的技术含量,对一些

附加价值不高产业进行调整。

    第三阶段(2003年以后):把主要精力用于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外企业接轨。

    第三产业:是福田镇得以发展的依赖性物质条件,同样是福田镇的重点产业。

力争在1998年前后把第三产业的比重调整到30%一-40%的水平,建成结构完善、

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生产体系。

    4、湖镇镇该镇是一个工业基础雄厚的镇,经济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又是

罗浮山的东大门,205国道通过镇区,距广州llOK埘,距深圳130KM,距博罗县城

30KM,惠州48KM,靠显岗水库。已装有800多门程控电话,可直通世界各地。

    湖镇的经济发展应以工业,旅游为主,近期以工业作为起飞的主要行业。配合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业的投资以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水

平。旅游业应成为湖镇镇的第二个支柱产业。

    在农业方面,主要在镇城内建立高产、稳产农田保护区,在建筑工业厂房和城

镇的过程中尽量不占,少占农田;大力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向高产、优质、高

效、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建立与城镇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蔬菜、水果、园艺、畜、禽、鱼

等城郊型农业、旅游农业。

    工业方面以“四通”、“科海”、“海华”、铜箔厂、线路板厂等新技术工业为龙头,

带动外向型工业和内联工业的发展。建立与旅游业相适应的旅游品工业和绿色食

品工业。为了达到该目的,一定要加强能源,电力建设,确保工业用电。

    旅游业以显岗水库,金沙洞,上洞、中洞、下洞等洞天及民俗村的山水风景资

源为主要开发目标,广为宣传、开辟湖镇至广州、深圳、惠州、香港的直通旅游车,

使显岗水库成为珠江三角洲东部重点旅游疗养渡假区之一。为了达到该目的,一

定要控制沙河上游制革业所造成的水源污染,确保旅游的生态环境。

七、风景名胜区城镇体系建设和人口规划

    风景区内居民点分布比较分散,除4个镇区外,30个管理区中最多的人口仅

2600人,且由多个自然村落组成。镇区规模不大,长宁镇居委会非农业人口6312

人,加上规划区内农业人口、暂住人口等,总人口约1万人;横河镇和福田镇居委

会非农业人口分别为2-480和1750人,湖镇仅1860人,加上镇辖农业人口和暂住

人口,总人口5000~8000人左右。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长宁镇在博罗县域内人口规模仅次于县城罗阳

和东部的杨村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且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

来,长宁也是县域内人口增长最快的镇之一,除县城和石湾外,居第三位。因此,从

县域城镇体系的角度看,将长宁作为县城西部的中心城镇来建设是合适的。根据

前述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设想,罗浮山风景区开发后,长宁镇是作为风

景区第一级的服务中心,一大批为景区服务的建设项目都规划在长宁镇,而且罗

浮山旅游业的兴旺,也必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投资,从而促进长宁镇人口规模的

剧增,人口规模应控制在5一lO万以内。长宁镇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到本世纪末

前是增强经济实力阶段,随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第二阶段应该考虑设立城市。

建议改名为罗浮山市。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也将促进作为二级服务中心的横河福田、湖镇和服

务业的发展,其交通条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镇现状

人口3万左右,未来人口规模应控制在5万左右。

    除了作为二级服务中心的横河、福田、湖镇三镇外,还有一些较大的村寨,随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可逐步形成城镇景观。如澜石、酥醪、柑桔场、林场、祥岗、显岗、

下望、埔筏、徐福田、荔枝墩、联和寨、道姑田、上洞、中洞、下洞、金沙沿、嶂背、龙

潭、黄竹坳、白官坳、上河、下河等,各村人口应控制在2000左右。

    随农村城市化和风景名胜区内劳动力的结构转变,一些自然村庄将“吊庄移

民”进入上述城镇,自然村庄数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极其有利于风景名胜区内的

森林资源的保护,将有得利于山水型少居民占地的自然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应该

动员一些百人以下的居民点迁向大一点村寨,使居民点更集中。

    考虑到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暂住人口增加,罗浮山包括四镇及各村落的总人

口,到20lO年总人口应控制在20万人左右(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使各聚

落沿风景名胜区靠近边缘部分呈群集式分布以保证罗浮山是山水型景中有城的

旅游城市。

八、罗浮山旅游大市场规划

    (一)、规划目标

    把罗浮山的牌子打出去;把罗浮山建成与黄山、庐山、九寨沟、张家界齐名的

旅游市场;为珠江三角洲东部提供一个以山为主,山水结合,包括宗教观光、度假

养生、商务服务的综合型旅游胜地,以罗浮山优美的自然环境,灿烂的宗教文化和

独特的旅游项目成为粤、港、澳旅游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划原则

    (1)罗浮山的旅游大市场规划,就是要更好地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

生活的需要,满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消费的需要,同时积累资金,以便更好地造

福全国,全世界人民,利润并不是总目标,而是要以旅游为先导,发展经济,保护好

风景名胜资源。

    (2)旅游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仅仅是一个部分,旅游和供给只能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量力而行。旅游市场需求是制定

规划的前提,既考虑潜在需求,更注重现实需求。

    (3)注重风景效益,在保护罗浮山森林资源,山水名胜资源的前提下,提高经

济效益。注重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建立名牌意识,吸引回头客。

  (三)、规划要点

    (1)旅游市场开辟

    积极参与粤、港、澳金三角旅游体系,努力争取把罗浮山建成珠江三角洲旅游

体系中的重要景点,从而吸纳港、澳、台、深圳和广州的客源市场。1992年仅深圳和

广州这两个城市的海外游客接待量为214万和208万,超过北京、上海,分别居全

国城市的第一、第二位,因此,罗浮山旅游市场的开辟,应该积极依托深圳、广州,

瞄准全国及港、澳、台、日、韩及东南亚,放眼欧美国际市场。

    罗浮山的旅游事业仍处于初创阶段,虽然在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台有一定的

知名度,但是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世界几个旅游市场上,知名度很低,旅游

市场份额微不足道。美国全年出国旅游人数近3000万,来中国也不过几十万,来

罗浮山几乎为零。因此,近期以省内游人为主,中期以港、澳、台、东南亚和国内游

人为j=,远期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取引更多的游人,变成国际型的旅游度假摹地

    争取到2000年,到罗浮山的游人突破百万大关,旅游收入超亿元,到2010年

游人达到260万,旅游收入4亿元。从而使旅游业真正成为风景名胜区、博罗县及

惠州市经济腾飞的催化产业。使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尽快成为广东省对外经济文化

交流的重要基地。

规划期内主要年份游人预测表

┏━━━━━┳━━━━━━━┳━━━━━━━━┳━━━━━━━┓

┃          ┃    游人量    ┃    人均消费    ┃    旅游收入  ┃

┃    年份  ┃              ┃                ┃              ┃

┃          ┃    (万人次)  ┃  (元/每人次)  ┃    (万元)    ┃

┣━━━━━╋━━━━━━━╋━━━━━━━━╋━━━━━━━┫

┃    1995  ┃    48        ┃    80          ┃    3 480     ┃

┣━━━━━╋━━━━━━━╋━━━━━━━━╋━━━━━━━┫

┃          ┃    -         ┃                ┃              ┃

┃    2000  ┃    100       ┃    100         ┃    10000     ┃

┣━━━━━╋━━━━━━━╋━━━━━━━━╋━━━━━━━┫

┃    1005  ┃    16l       ┃    120         ┃    19320     ┃

┣━━━━━╋━━━━━━━╋━━━━━━━━╋━━━━━━━┫

┃    20lO  ┃    260       ┃    150         ┃    39000     ┃

┗━━━━━┻━━━━━━━┻━━━━━━━━┻━━━━━━━┛

    加强旅游业队伍的组建,确立名牌意识,罗浮山的专业旅游业人员队伍薄弱,

应吸引一些专业旅游人才,不仅要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下功夫,更要注重软件

开发,软件开发包括:进行罗浮山旅游业的形势分析,向全国、国际传播媒介介绍

有关罗浮山旅游市场,产品竞争力,渠道和宏观环境的背景资料。罗浮山的主要竞

争对手是南海县的西樵山、肇庆市的七星岩和鼎湖山、惠卅『市西部的象山、龙门县

的南昆山、广州的白云山等。但就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而论,罗浮山是具有竞争力

的,关键在于如何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宣传,使罗浮山成为旅游市场的真正

“名牌”。“名牌”与“形象”往往连在一起,“名牌”很能“吸引”游客,一个旅游点、一

种旅游设施,都应力争名牌。罗浮山必须投资一笔相当可观的成本去建立名牌。

    针对罗浮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吸引文教、宗教、大专院校及中小学

等团体组织专业性旅游,例如以道家文化的深远历史吸引游客;以原生项极森林

生态系统及和显岗碧水设立绿色教育基地,吸引学校生态环境专业学生和社会各

界关心环境的人士;以罗浮山的溪涧、山间爆布、断层、断崖、峻岭等吸引地质学专

业的学生;以东江纵抗日历史吸引中小学生进行革命历史教育等等。

    以上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以宗教观光为主、消闲会务与文体保健并重。

让游人充分领略罗浮山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寺观建筑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

与科研教育价值。

    (2)通讯规划

    (I)规划原则

    以有线通讯为主,移动通讯和无线传呼为辅,提高管理质量,保证正常运营,

迅速提高通讯档次,争取早日与“港、澳、深信息公路”接网。

    (Ⅱ)规划指导思想    ’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建立信息高速高路,已成为现

代经济社会的热点。信息就是机遇,信息就是财富,发展罗浮山的通讯业,为罗浮

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是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当今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往往是竞争者胜败的重要决定因素,确保游客们可以在旅

游中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已成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通讯业

的发展可大大地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通讯业对旅游的发展和风景名胜区

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离港、澳、深较近,且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的中心地

带,具有通讯方面的区位优势,只有进一步提高通讯水平,才能促进在金融上参与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竞争的实力。

    (Ⅲ)“信息公路”规则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仅靠电话,传真通讯是不够的,还应该以长宁为主,湖镇、

横河为辅,迅速开展“信息公路”的建设。

    建设—个能覆盖景区的光纤通讯网络,辅以数字微波和与卫星通讯数学化相

配合的大容量通讯网。

    增设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传输交换设备及多媒体终端,为用户提供一体化

的综合业务数字网地宽带服务,把电视、电子计算机、声音、图像、数据等多种业务

综合在一起,进行交互式通讯。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