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生态文明专著>>《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框架建构

 第一节  自然资源价值观与

    环境资源成本核算 

    尽管国外70年代以来就已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我国也

为可持续发展制订r《中国21世纪议程》,但是在经济学理论方

面,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

学、生态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等各部门经济学都没有解决我国在

发展过程中所遇到可持续性问题。为此,《中国21世纪议程》的提

议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著者所申请的博士后基金课题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框架建构”正是在这方面所作的一种尝试。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于现行的经济学是一种突破与创新,是在

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新形势下人类如何延续下去的生存经济学和政

治经济学。应该在理论上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以及能源、工业、农

业、土地、森林等部门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进行比较与综

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

实践,为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巾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作理

论上的准备,为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为:

    ①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特性、内涵与外延,与微观经济

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自然资

源经济学以及各部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②可持续发展的判断依据、世代间均衡原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经

济学在利用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方面应持的态度。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在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生态文明为目

标、信息文明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的前提下建立的。在该前提下,如

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④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政策范型主要包括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

运营体系,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加快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各方面

相互协调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

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

社会的做法。

    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规划和地区生态形象设计及其条例。

    ⑥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贸易方面的政策制定。

    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大流域和小流域的生态经济模式。

    ⑧在目前科技背景下生物圈的第一性生产力与文明变迁的关系

问题。

    ⑨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最小生态环境资源单元的划分问

题。

    ⑩在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中,层次确定和指标评价体系的完备性

问题。

    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基本生态学原则问题。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文、理、哲相结合,吸收

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相关的经济理论及科学技术成果并进行比较研

究,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具体实践、“及东部因工业污染破坏资源环境与西部因贫穷破

坏资源环境的情况取点调查,进而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我国

文化及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

  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

  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

  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

  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虽然资源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自然资源究竟有

  没有价值这个问题上却模糊不清,这不仅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不

  利,而且还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生态环境资源约

  束下,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科学,它以环境资源的最小耗费和

  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获取为基本原则。围绕这一原

  则,它展开经济历史,经济制度、环境资源的当代与世代间配置

  (尤其是最优化配置)规则,社会产品及环境容量在当代与世代间

  分配与再分配规则的研究与探索。从研究的实体对象而论,可持续

  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在生态论理规范下,人类为当代生存与发

  展及后代的延续而采取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一、自然资源价值观

    在经济学中,价值范畴作为社会生产流动的杠杆,只是在商品

领域里出现,普遍认为,只有商品才具有价值,这种片面传统的价

值观一直统治着我们的思想,指导着我们的行动。这种观念就必然

导致在生产上,其目标是以最少的耗费获得最大的产出,即对生态

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开发而没有基本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旌;在交换

上,只看到商品流通,对潜在消耗的自然资源不计成本,因而自然

资源的生态价值不能实现,劳动得不到补偿;在消费上,认为自然

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环境纳污容量也是无限的。这种生态环境无价

值的观点还导致了经济政策上忽视对生态资源再生能力的建设性和

保护性的投资,没有把生态资源纳八价格政策之内,往往只强调人

是生产者,而忽视人又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费者,导致人口

膨胀,又反过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目前流行着4种观点:一是认为自然资

源没有价值;二是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三是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

值但有价格;四是认为原有的价值观必须改变,必须建立新的价值

学说,以完善劳动价值论。

    王松霈把上进4种观点归纳为8种价值论:

    ①自然资源无价值论该观点的依据是劳动价值论,即价值是

“人类劳动的凝结”,认为自然资源是靠自然形成的,是大自然的产

物,没有凝结人的劳动,它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

    ②货币表现论该观点认为,“生态经济价值”的概念是存在

的,但这里的“价值”概念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上劳动创造价值的概

念,而是资源使用价值的经济化,是其有用效果的货币表现,这就

意味着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只有货币表现。

    ◎物质价值论该观点认为人不过是一个特殊生物种,人的劳

  动能力本质上也是一种生物生产力。人的劳动可“创造价值,自然

  资源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也能创造价值;人在生产时要耗费物化

  劳动、自然资源在形成过程中也要不断吸收环境中的物质(水、肥

  等),这些物质及时间的消耗构成了自然资源的物质基础,相当于

  物化劳动的消耗。所以“自然资源有价”的观点是与“劳动价值

  观”相一致的。

    ④双重价值观该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不仅有价值,而且其价值

还可分为商品价值和生态价值。自然资源的商品价值在社会经济中

表现为直观、明显而有形的价值,生态价值则是一种间接、隐蔽和

无形的价值。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在“量上”远远超过了它的商品

价值。

    ⑤二层价值论该观点认为价值存在商品价值和生态价值两种

  外在形式,并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创造大小。在人们的经济活

  动中,客观上存在着商品价值和生态价值两种价值表现形式,两者

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商品价值来源于人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同样人

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也是生态价值的创造者。当人们的社会必要劳动

与商品相结合,就表现为商品价值,当它与生态资源系统相结合,

就表现为生态价值。

    ⑥替代论该观点认为,天然林本身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不

具有价值,但是在其再生产过程中,森林要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便

需要人类劳动,被人们赋予了更新、恢复的价值,其价值量也就等

于人工恢复森林创造的价值量。

    ⑦稀缺价值论该观点认为当人们需要获取或占有某一自然资

源时,往往根据其使用价值的大小,自发的赐以价值,作为等价交

换的尺度。它是“物以稀为贵”价值观。

    ⑧新价值观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来

决定的,而在社会抽象劳动中,并非所有的部分都是对人类有益

的,如果生产是以掠夺自然、破坏生态平衡或造成环境污染、损害

长远价值的创造而获取一时的丰产。这类产品的价值并非是高的,

因为生产的负效应没有进行价值的抵销计算,因此,价值量并不总

是由全部劳动来决定的。反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

康生存的一切劳动量的付出,都是具有价值增殖作用。因此,可以

认为人工生态系统是具有价值的,当一个受到人类各种经济负面影

响的生态经济系统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将失去价值,反之则增加价

值,投入越大就越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要求,这种生态环境价值就

越高。

    笔者认为上述的8种价值论,虽然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自然资

源的价值,但是都有不足之处,应该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可持

续发展理论结合起来揭示自然资源价值的本质。

二、可持续性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自然资源,一

  旦被开发用于社会商品生产时,它就具有一般产品的使用价值;另

  一个层次是通过维持修复生态系统、以及从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能

  支持人类生存的使用价值。

    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整体特征,即表现出系统性功能和时

  空固定性功能;对于不同的区域和特定季节,其使用价值是不相同

  的;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还具有用途多样性、共享性、可持续利用

  性及负效益性。

    2自然资源的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的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

  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量来决定的,即

  由耗费的社会必要努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的。人工生态资源是人类

  劳动与自然生产或第一性生产力结合的产物,是使用价值与生态价

  值的统一体。所以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那

  么未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是否具有价值呢?

    在马克思曾经提出野生林没有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54页)的年代,人工自然不普及,相对于那时的生产力和人类

  需求,森林资源被认为取之不尽,森林的维持与生长,主要靠第一

  性生产力。野生林没有凝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没有价值。但

  是到了本世纪末叶,生产发展迅速,几口膨胀,人工自然遍及全

  球,如果说还有一些纯自然的地方,但那是靠牺牲其他地方的自然

  资源为代价来维持的,各种形式的保护都投入了人力、物力,野生

  林已不再单纯依靠第一性生产力而生长,同时还要耗费一定的劳动

  量,凝结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目

  前,社会大生产已使人工自然几乎不存在了,即几乎不存在没有消

  耗人类劳动的非人工自然,尽管现代非人工自然(如原始森林)没

  有改变物质性能和自然形态,但已经凝结了价值。在这种意义上现

  代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价值是完全相同的。自然资源的价

  值量是按现在条件下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其价值的变动趋势也

不尽相同。可再生资源更新速率小于其开发利用速率时,价值量将

呈上升趋势,当自然资源的更新速率等于其开发速率时,价值量则

与劳动生产率紧密的关联,即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下降,劳动

生产率降低则价值量上升,但价值量总的变动趋势呈下降,当自然

资源的更新速率大于其开发速率时,则其价值量呈下降趋势。这表

明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变动直接受到该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的影响。

非再生资源的储量是一定的,开发这类资源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就

越稀缺。所以人类总是在寻找替代资源,以缓冲非再生资源的稀缺

性,被替代的比例越大,其价值量下降幅度也大,某种非再生资源

一旦全部被替代,其价值量等于零。

    人工产品的“价值”是与劳动相联系的,具有经济学的价值;

而自然资源和“价值”是与人的生存相联系的,具有人类学的价

值。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资源,它秉赋着使用价值,从实物意义上

说,一旦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力,这种崩溃了的生态环境则成为不

可再生资源。生态环境的这种有限性和稀缺性表现在:生态环境不

可能总是无限制地以现成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原材料形式供给

人类,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容纳工业代谢所带来的污染物。稀缺性赋

予了生态环境的交换价值,生态环境因此而具有价格。生态环境的

功能维持是通过生态价值规律实现的,生态环境的价格是联系自然

界与人类社会的纽带,对于生态价值的实物补偿是通过自然界的再

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来实现的,而对于生态交换价值的价值补

偿是通过经济系统的再生产来实现的。所谓经济系统的再生产,就

是指遵循生态经济规律的生态价值增殖过程。生态价值增殖是在生

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的过程中实现的,是过了确定的临界点而延

长了的生态价值形成过程。如果生态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恰好为

经济价值所补偿,这仅仅是单纯的生态价值形成过程。如果生态价

值形成过程超过了l临界点,那就形成了生态价值增殖。生态价值的

增殖部分形成了经济价值,只有不断地将这部分经济价值进行积

累,才能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

    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资源才具有意

义,在特定的环境下,非资源则可变为资源。在人们投有发现石油

的诸多用处之前,因石油出露地表污染农田而致使地价贬值易主的

事时有发生。

  3可再生资源价值观

  可再生资源分为自然再生和劳动再生两类,自然再生资源的增

殖途径,依赖生物第一性产生力,而劳动再生资源的增殖途径依赖

于劳动和生产资料投入所提高的生物第一性生产力,因此可持续性

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原则必须是利用率低于增殖率,才能保证资源的

再生能力。上述观点给予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泛生态保护以非随心所

欲的客观标准,提供了一个究竟保护到什么程度的客观尺度。目前

国际上一些绿色和平组织、绿党、绿色恐怖分子,甚至一些以不杀

生为教义的类生物崇拜宗教的过激或过分自律的行为,都是对可持

续性利用原则缺乏深入了解所造成的。人类之所以有丰富的肉食品

供应,是因为通过人工养殖,保证了增殖率高于利用率。之所以对

大熊猫等稀珍动物和某些稀有树种进行保护.是因为人类无法把

其增殖率提高到始终高于利用率的程度。如果有朝一日,科技水平

发达到能使其增殖率高于人类所追求的利用率,也许一些一、二级

保护动物都会象牛、羊肉一样,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美肴。只有

增殖率大于利用率,才能使稀有物种的基因保留下来,为资源增殖

和信息增殖提供保障。保留一定量的基因是可持续性可再生资源价

值观的核心,否则无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将成为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不可再生资源价值观

  不可再生资源分为能重复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不能重复利用

的不可再生资源两类,前者包括所有贮存于地壳里的非能源矿物资

源(例如;铜、铝、汞、钾、石棉、云母等),后者包括所有的矿

物燃料(例如:煤、石油、天然气、铀等)。

    不可再生资源的增殖,依赖于不断地发现新的可替代资源、利

  用新科技发展替代品和对资源进行不间断的重复利用。发展替代品

  的方式是从利用最富有的资源开始朝着利用最稀有的资源方向前

  进,而且有些资源一旦用完,就不能被其它资源代替,人类因缺少

  这种资源,生浩的方便性和丰富性将受到限制;重复利用的资源只

  能来自于那些已被扔掉的“废弃物”,尤其是那些品位较低的矿物,

  因为重复利用率不可能超过10U%,因此重复利用不可能使资源无

  限制地增长,事实上,即使有效地重复利用,至多也只能使资源基

  础增加一倍。

    因此.在科学技术没有找到对人类生存来说取之不尽的不可再

  生资源之前,可持续性的不可再生资源主要利用原则只能是利用率

  低于发现替代品的增殖率,其辅助性利用原则就只能是改变生活方

  式,减少浪费,在资源所限定的范围内生存。

  三、资源环境成本核算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生态学是自然的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则是生存

  的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科学。经济和

  生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规律,它们有一致的方面,也

  有矛盾的方面,有的经济效果好而生态效果不好,有的生态效果好

  丽经济效果不好。生态系统的内稳定性决定于多层次、多环节,网

  状食物链和物种的多样性。内稳定性越强,抗干扰能力和与环境协

  调的能力越强。然而生态系统要求的内稳定与经济上要求的环节

  少、食物网简单、生产能力高相矛盾的。越是稳定的生态系统,净

  生产量就小,顶极群落的净生产量等于零,人工生态系统虽然净生

  产量大,但需要的投入也大。这牵涉到资源环境的成本核算问题。

    我国科技哲学家黄顺基指出,在现代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所使

  用的不外乎是两种基本能源——非再生的化石燃料与核原料和可再

  生的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所进行的是三种方

式的能量变换——工业中的工业技术变换,农业中的农业技术变换

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变换。在市场经济中,前两种能量变换所

耗费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是计算成本的,是花钱的;最后一种能

量流动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力的作用,属“外部影响”,它并

不计算在企业的生产成本内,就出现了“市场失灵”,它对于“自

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有效手段”这一传统信念,提出了有

力的反证。

    本世纪20年代伊始,庇古就已经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家们为了追逐自已的私利,不惜污染无代价的水资源与空气资

源,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雎一手段,必须有政府

的调节措箍。到了60至70年代,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

家、经济学家,纷纷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造成的严重的环境问题,

表示十分忧虑,并提出他们认为是有效的对策。例如,法国技术哲

学家埃吕尔在《技术社会》(1967),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小的

是美好的》(1973)中,都对只考虑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自由竞

争市场经济提出尖锐的批评;并具体指出,经济活动不能一味追求

最大利润,要把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结合起来考虑,寻求经济

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要对早期的经济学进行补充,因为其前提

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无穷的。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类

对自然的开发使自然资源量迅速减少,资源短缺成了造成全球危机

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好全球范围内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矛

盾,正在兴起的一门科学,叫全球经济学,它力图把经济学与生态

学结合起来,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因此我

们一定要摆正生态经济学的地位,才能确保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面临满足人民不断增加的需

要和持续发展经济的挑战,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发展不仅关

系到中国自己,而且也与全世界的持续发展关系密切;这不仅是中

国面l临的挑战,而且也全世界面临的挑战。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

发表《世界情况报告》时指出:中国必须走自己能持续发展的

  道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对资源的利用以惊八的速度增长。

  据预测,在今后16年内,中国的对煤的使用将增加一倍,粮食的

  消费将增加一倍,空气和水的污染物质排放量将增长得更快。中国

  人口占世界人口22%,但淡水和耕地只占7%,森林占3%,石油

  占2%。到80年代末,中国的繁荣刚刚开始,用水就产生危机,

  在每年500亿立方米的用水中,农业用水占最大部分,工业用水只

  占7%,居民生活用水占6%。中国有300个城市缺水,其中lOO

  个城市严重缺水。虽然没有发生粮食灾荒,但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加

  快,过去30年中已有。1500万公顷耕地转为其他用途。尤其是沿海

  和内地的经济开发区用地增加,如果不致力于耕地减少的控制,粮

  食问题将围绕中国人。尽管广泛营造森林,但木材短缺现象严重,

  这种短缺,还直接影响了物种多样性的保持。中国是12个多物种

  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这种生物多样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迅速减

  小。中国76%的初级能源来自煤,仅有4%的能源来自水力发电,

  而核动力刚刚起步。中国城市空气的硫污染和粉尘污染非常严重,

  尤其是北方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常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在能源方面,中国有3条路可走:仿效西方最糟的道路(19

  世纪走煤的道路);仿效西方最好的道路(与美国和德国的方法相

  似,使用石油);越过西方直接走第3条道路即涉及一大批新的能

  源资源和技术,其中包括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

    笔者认为,尽管中国正利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还

  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来重视和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因此,中国走持

  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核算体系。

    以GNP表示的每年的生产成果不能反映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效益,相反它确实是生产的成本和消费。当GNP是通过牺牲环境

  质量和花费很大社会代价获得的时候,GNP概念的缺陷显得更加

  明显。因此,在经济管理中,迫切需要把资源指标体系和资源核算

  作为衡量合理利用的标准。奇怪的是,现行的经济体系下,没有宏

观“资本”核算,仅有对收入的监测,即使有些经济成就是在以破

坏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政策指导下取得的,仍旧可以作为辉煌来

报道。

    正在逐步形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中,应该首先建立综

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要比较明确地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

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副产品的承载体的重大作用。

传统的国民经济衡量指标(GNP)既不反映经济增长导致的生态

破坏、环境恶化和资源代价,也未计及非商品劳务的贡献,并且没

能反映投资的取向。这些不利的影响将会削弱未来经济增长的基

础。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资源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来监控整

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四、生态环境经济系统。

    本节提出3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强调了生态环境经济

系统的“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利用生态环境经济系

统的度量指标体系,构造了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熵,首次给出了生

态环境势、经济势、生态环境经济综合势的定义。指出了建立一个

高效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伦理学意义。

  1.生态环境经济系统

  当前出现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臭

氧洞的形成、酸雨面积的扩大、非再生资源的枯竭等等,都与人类

经济活动的方式、结构及其认识观念密切相关。要扭转这种不利于

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必须将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分析

研究。

    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居于其间的

生态中介系统所组戚,它是一个多相、多元、多介质和多层次的复

  杂综合体。这些子系统间的非线性作用使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成为一

  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整体性、有序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其动态性又导致了系统的演化。居于其间的生态中介系统

  是以第一性生产力和相应生态功能为桥梁构通了环境系统和经济系

  统之间的联系,它是一个起着物质输运、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输

  导系统。

    我们把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定义为是由具有相互关系的环境要

  素、经济要素、生态要素和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

  集。虽然有了上述的表述,但要确定给出一个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

  实际雏形也是有同难的,因为我们必须确立哪些事物是生态环境经

  济系统的元素,这些元素间的哪些关系是人们要考虑的,这里必定

  存在着许多主观上因素。这也就是研究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两个棘

  手问题:一是研究对象的层次问题。二是指标体系的完备性问题。

    生态学家马世骏最早提出了“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

统概念。这是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与其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

越来越突出的背景提出的。虽然社会、经济和自然是三个不同的性

质的系统,都有各自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但它们各自的存

在和发展又受其它系统结构、功能的制约,是若干系统相结合的复

杂问题;其目标系统是:自然系统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有利,

社会系统是否有效。该复合系统的指标体系,就是在生态经济学原

则的指导下,拟定具体社会目标,使系统的综合效益最高,导致危

机风险晟小,存活进化机会最大。

。  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可以认为是“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台生态

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复合生态系统相比较,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更

注重于经济与自然两方面。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所涉及的生态参量有

资源、介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而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涉及

生产、分配、流通及消费。生产与生活消费所需的低熵物质和能量

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同时剩余高熵物质和能量又还给自然界.

在自然循环中,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l柑生物的过程影响自然环

    境的变化。显然稳定的经济发展需要供给持续的自然资源、以及得

    到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支撑。

    依据非平衡热力学中的系统分类法,笔者将生态环境经济系统

  分为如下3类:

    ——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这是指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较

    少的区域,如人迹罕见的荒漠,第一性生产力较低的地区。该区域

    经济落后,且具有封闭性。在现代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中较少起作

    用或没有起作用,其自组织程度较低,我国西部的某些区域就具有

  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属性。

——近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这是指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

  较大的区域.其生产力发展到中等程度。该区域相对先进些.与其

    它地区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具有半开放性。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

、  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未占主导地位,其自组织程度中等。我国有

    不少地区就具有近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属性。

    ——远离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这是指受人类经济活动影

    响极强的区域,其生产力水平较高,具有开放性,’与外部区域有很

    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其作用的非线性和远离平衡态使其内

  部有较高的自组织程度,能随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

  其经济向其它地区有较高的辐射性,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占主导地

    位.占有决定整体发展序参量系统。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特区租

    大、中城市等就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属性。

    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近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和远离

    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组成了一个自组织过程的序列。在这一意义

    上,从落后到发达的经济状态是各态历经的,具有全息重演性。

    在生态环境经济系统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作为社会的

    人和作为生物的人具有二律背反性,其社会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环

 

 

境驾驭,而生物性又决定了人类必定受自然环境的约束。人类参与

  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演化,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变化的预言具有

  自省效应。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们通过经济杠杆进行调整。可使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对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这一日标

系统,人类活动的方向就必然是致力于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较少破

坏的共存关系,进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提出了一个生态

环境经济系统的状态表述及危机预警值的确定问题。

    2.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熵及其度量的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整体目标,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建立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保持环境对经济高速发

展以及保障人民生活舒适、宁静,具有永续的承载能力.而其价值

准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为此。笔者构造出一个具有熵品格的宏观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

指标体系.以此来评价各地区(或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水平,并

从理论上建议如何通过调整指标来构建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环境经

济系统。

    用以衡量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能量流

通为主线的热力学熵。在把多自由度能量转为为步自由度能量的过

程中,环境系统中的熵就会增加,即增加了环境无序性,生态中介

系统中营养级的能量流金字塔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因为生态

系统接受的总能量供给只有极小的数量能进入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能

生产。另一类是以价值为主线的广义熵。为了使广义熵在描述生态

环境经济系统状态时具有可操作性.笔者尽可能用拉完备的指标体

系来定义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熵。为此,我们首先构造出广义势作

为强度量,再构造出一个与该系统相关的广延量。

    生态环境势(Eni——指某一环境与公认的现存最优环境间

的势差。侧重于生态环境经济的自然方面,它是由污染程度,物种

丰富程度,第一性生产力,以及与审美、生活习性和宗教意识等有

关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例如与认为最优的环境相比较,则其他环境

的可占值为0~l间的若干个离散值。

    经济势(Eni)——指某一城市(或地区)的经济与公认的现

存的最优经济的城市(或地区)间的势差,侧重于生态环境经济系

统,其经济活力强,环境条件适宜,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

递的效率高,导致系统的“内透性”大.从而提高外源性物、能利

用率,增加内源性物、能的积累,则该系统必有最小的熵值。

    3建立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伦理学意义

    建立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不仅应该成为生态学家

和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而且也应该成为社会学家和各级决策者的

共同理想。

    随着人类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向信息文明时

代、生态文明时代的过渡,人类不仅拓宽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

围,而且几乎到了人类主宰全球命运的时代。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和

交通运输已经使地球的相对空间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然而不幸的

是,以邻为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以牺牲其它地区的环境为代价

为保全自己的小环境的行为是本位主义扩张和对科学无知的结果。

我们知道,任何小环境的熵减步都必须以大环境的熵增加为代价,

由于系统的反馈作用。小环境的低熵状态是难以维持的,即是高熵

环境必然污染低熵环境,这种熵的运输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整体上使

环境熵趋于同一。

    对于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演变的对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未来学家凯恩认为: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人类正处在从过去

的贫困过渡到富裕而有潜力的未来社会的“伟大转变”。这种转变

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持续的经济增长应该

以其对人类生存条件的一种革命而受到称赞。而美国社会学者里夫

金却认为:应该以牺牲经济增长为手段来保护日益变坏的全球环

境。这种将环境恶化认为是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本身就提供丁消除

环境恶化的可能性

    同时里夫金的论调也难被第三世界所接受,因为放弃追求经济

增长这一目标,就意味着第三世界永远处于经济落后的境地。因此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第三世界国家和经济落

  后地区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一个生态环境    一

  经济系统持续、协调发展的理论,使其既能保护人类经济活动免受

  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也要保护环境免受人类经济活动的负面影

  响。即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间的矛盾,寻找相对的平

  衡,既保证当前的生产增长,又为长远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创

  造一个更为美好的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每一个生态环境经

  济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环境保护的

  矛盾。虽然大工业生产的环境治理已被重视,但迅猛发展高能耗的

  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必须进行全民性的生态

  伦理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克服那种对自然界贪婪式的掠夺性开发

  的心态,树立起最大限度地肩负起保护自然责任感。

   

    第二节  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演替模型

  一、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

    进化论的斗士赫胥黎早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原始生态环境演替

  的情景:整个处于自然过程之中的原野笼罩着植被,还没有受到人

  工影响,只有各种不同的植物在为争夺空间而彼此竞争着,同时又

  承受着严冬酷暑和狂风暴雨的冲击,它们自身生生灭灭在维持着一

  种动态平衡。由于人类的干预、结束了这种自然过程,使其成为一

  个园地,移进了一群外地植物。这种状态称为在自然过程中创造的

  人工过程。但是由于动物入侵以及本地杂草靠着它们对当地条件的

  特殊适应,会很快挤掉外来的竞争者。事实上不仅是自然过程同园

  地的人工自然相敌对,而且用以创立和维持园地的人工过程,同上

  述的自然过程也是对立的。人工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对立特点表现在

紧张而永不停息的生存斗争上;而自然过程同人工过程的对立特点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