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生态文明专著>>《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
第六章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走向

第一节  确立生态文明观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观

    一般的文明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它是文化中进步、积

极、合理成分的总和,标志着文化的进步程度。社会文明的发展水

平,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

成果总和,包括生产力状况、生产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程度、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

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总和,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人文科学和自

然科学素养水平,另~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世界观、信念和理想。从

人类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的工业文明。农

业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依靠农耕牧渔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

系是天人合一的;工业文明从人类的创造力和人类自身的生存出

发,迅速发展生产力。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空前

加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现在,发达国家一个平民的生活享

受比封建皇帝还要好许多倍。工业文明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

然,以高速掠夺自然资源为价值取向,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

展。但是,工业文明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不仅严重地制约t

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对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构成了严重J“

胁,这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工业文明在另一方面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希望,这就是表

征后工业社会已来临的信息文明。信息文明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

信息增殖为目的,作为生态文明的管理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

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困境,应该确立一种

新的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的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它继承和发

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以

信息文明作为管理手段,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

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两者

必须协调,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从生态文明观看来,人

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威胁其共同进化的就是生

态愚昧,只有在最少耗费物质能量和充分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情况

下,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

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

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

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

种物质变换”。

    生态文明观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观、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

发展意识,它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要求从现代科学

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

力,从人类自我中心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

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自然

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确立生态文明观是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伦理需要,它是决定人

  类发展取向和国家、地区发展取向的不可抗拒的规律,同时它也决

  定了区域或集团的行为模式应该是建立生态联盟,约束破坏生态环

  境的行为。从自然发展史看,先有自然界的发展才有人类的发展,

  两者相互制约,人类是在与自然界保持着动态平衡中逐步发展起来

  强度不大,即使破坏了局部地区的动态平衡,则迁徙到别的地区建

  立新地区的动态平衡,以维持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阶

  段,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对自然界的开发强度大,工业新陈

  代谢加剧,吞进大量资源,吐出大量废弃物,在全球范围内河北环

  境,自然界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动态失衡并且越来越严亘。由于人

  口膨胀,地球上再也没有可供迁徙的未开发的生态区域,再也没!

  可随意倾倒废弃物的处所,本世纪70年代以来,工来文明观正面

  临严峻挑战。从工业文明阶段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是人类认识过程

  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生态文明阶段的自然界发

  展与人类发展的动态平衡是通过对人口的计划、资源的配置、圭地

  的绿化等进行不断监控和协调来实现的,是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

  作性的生太价值评价体系,使民众的生态意识形成政策法令,

  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一个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强调

  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对资源的开发投入裣资金,(补偿强

  度和有效性必须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实现良性

  生态循环,并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和生态化的生产力构

  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这必规以生念经计学作指导,以新

  的生存观和发展观结合,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按照自

  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研究生态经济系统,并以取得最佳生态效益和经

  济效益为目标,构成独特的体系。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特定的

  研究对象所在。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生态文明历史阶段的政

  治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秩序的核心是要遵循生态价值规律,即资

  源增值和信息增殖的结合。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生态

  价值规律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而且是生态文明阶

  段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如果经济活动中不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为前提,随

  意改变生态系统的组份并使生态系统失去功能,生态系统一旦崩

  溃,社会生产力也随之崩溃;若经济活动遵循了生态经济系统的生

  态价值规律,不仅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社会效益也会

  随之提高。

    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的目

  的在于加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与可持续发展相容的态度,价值观念

  和行为规范和进一步提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能力。

    观念更新就是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现代科学与传统智慧进行深刻地反思;尤其是对于工业文明中形成

  与发展起来的牛顿机械观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进行深刻反思。规范

  转变的取向就是在现代利学技术的新坐标系中进行选择,充分利用

  现代物理的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观,充分和用现代技术的新材

  料、新能源及信息、生物工程等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有关生命、意

  识和进化的系统观,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和生态经济相结合的生态文

  明观,使规范转变的取向与生态文明观相一致、与现代物理学的理

  论相一致、与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天观相一致。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在对公众心理改造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

  知识阶层、决策者和社会法典设汁者的规范转变上。

    生态文明观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反思出的一种新的文明

观,只有把政治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

经济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有以生态文明观为价值取向

的科学技术才是完整的并且能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二、人的进化与复归——现代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取向

    全球已进化到了这种程度,即明天将发生的一切决定于我们今

天做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决定着

明天的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短短的百年内创造了辉煌

成就,所生产的物质总量相当于百年前人类生产量的总和。人口也

成倍地增长,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随着这种繁荣的出现,全球

生态危机日益迫近,成为人类的巨大压力。面对压力,人们感到解

决全球生态危机时力不从心,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无可奈何的悲

观主义情绪。近代科学技术的崛起才200年的历史,全球性生态危

机从本世纪70年代才日益明显,这种科技发展和生态危机的局面

向进化着的人类意识提出了挑战。意识进化的历史远短于生物进化

历史,非生态文明的意识还无力应战以保持生物的进化,非生态文

明意识还无力给科学技术定向。要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

然界矛盾,关键在于促进全球生态意识的进化。对现代科学技术进

行生态价值评价,在全球生态意识的指导下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实

现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取向,建立具有生态价值取向的产业结构,

这种具有生态价值取向意义的科学技术产业才是具有保持基因、保

持人类持续发展、保持地球不致于毁灭的伦理意义上的第一生产

力。我们正处在转折点,不完成这种转折,人类将会灭亡。这种转

折意味着重建,即以生态价值为指导.重建文化意识、重建科学技

术、重建经济、重建全球生态秩序,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实践,完

成人类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态化的水平上的生态复归。

  1.生态意识低下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

    几的行为受意识、观念的支配,当今所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

问题,都是由于群众和决策者缺乏生态意识的行为所造成的。生态

意识是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处理

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

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等关系应具备的生态观念。人类早期

与环境协调,顺应天时地利的行为是不自觉的朴素生态意识。但

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界

的能力提高,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强度越来越大,仅靠不自觉的朴素生态意识是不够的。如果不普及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从不自觉

走向自觉,那将会阻碍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阻碍文明进步,甚至

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从表面上看,发达工业国似乎已经跨过生态环境危险期,但是

由于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输出污染转嫁危机的做法加剧了发

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这种污染通过全球性循环又影响着自己的环

境,所以全球污染而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出现生态危机主要原因的社会学根源是决策行为的短期化。我

国城乡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掠夺式经营,只关心近期和局部

的经济效益,无视资源环境的长远和整体效益。同时,传统的经济

学从劳动价值观出发,由于没有附加人的劳动,认为许多自然资源

不具备商品价值,但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资源是有限的,其短缺性使

其具有一定的价格,对于资源环境的无偿使用、不计入成本的做法

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主体生态系统与周围资源、环境的关系失调。我们把能为主体生态

系统贮存,提供或运输物质、能量和信息,并与该系统的生存、发

展和演替密切相关的系统为该主体生态系统的生态库。生态库对主

体生态系统起着哺育、促进和抑制的作用。生态意识的一个重要内

容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中重视和周围生态库的相互关系,重视生态库

的价值、生态库的容量、支撑能力以及生态库的建设。

  2重建文化意识

  重建文化意识就是注重建立和提高全民生态意识,首先要普及

生态学教育;普及生态伦理,制定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生态法规.

建立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联盟,建立人依赖自然及“自然一社会经

济”复合系统意识,建立生态系统对物质、能量、信息充分利用的

最优演替对策的效率意识,克服人类对资源的浪费,建立生态系统

的自组织功能意识,建立生态库意识。

    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后现代时

期。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当今成熟资本主义的产

物,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动、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可以说后现代

主义文化是科学技术悲观论的泛化,是全球生态危机在意识上一种

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虚无主义文化现象,是因为人们打破了传统

的价值观。但是还未找到新的价值观。这是新旧价值观转型时期的

一种必然文化现象。以贝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认为由于科技的日

益膨胀,分工是一个重要特点,分工遍及社会的各个角和各种职

业,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使得人们对整体失去把握,随

之也就失去价值性评价。针对这一观点哈贝马斯提倡交流、理解、

重建新理性。这种新理性被称之为交流理性。交流理性是对人文理

性和工具理性的提升,并以这种交流理性与后现代主义对抗。无论

是贝尔或是哈贝马斯,他们都陷入困境,因为贝尔没有看到科学技

术的生态化.而哈贝马斯又没有找到交流理性的前提是全球生态文

化意识,只有全球生态文化意识才能给科学技术定向并发展生态化

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可持续发展相应的社会体制,才能消除全

球生态危机。他们都没有看到,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只有以生态

文明观为指导,给科学技术以生态化取向,用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

明,才能实现人类对整体性的把握.在全球生态文明意义上进行交

流,理解和建立生态文明新理性。还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生

物可以无限繁殖,人类也不例外,摒弃拜物,减少扩张、战争,建

立代问均衡的伦理;保护自然界,保护基因,建立人类与自然界共

存的终极目标。

    著名史学大师汤固比在研究了世界有史以来的各种文明体例

后,盛赞中国文化的世界精神认为只有中国才能有资格成为实现

统一世界的新主轴,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就是启

迪人类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的深层哲学基础。

    3.重建科学技术

    传统的科学技术缺乏与生物圈的生态联系。牛顿力学的实物中

心论成了人们构建现代产业构型的基础。尽管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使

我们改变了对微观和宏观高速的理解,但是仍未解决热力学熵增与

达尔进化论与时间反方向之间矛盾。非平衡态热力学试图用扩大系

统界面的形式提出负熵来解决这一矛盾,分子生物学试图在分子水

平上沟通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时间之矢与热力学的物质进化时间之矢

之间矛盾,但是这两种努力都陷入困境。混沌理论指出确定性宏观

系统出现内在随机性,复杂现象背后有简单的原因,奇异吸引子成

了左右复杂现象的信息源,若将这种信息的自创性与全球进化的历

史相联系又使我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研究走进了无中生有的深渊,

同时也从物质本体的实在论进入精神本体的虚无主义。由此可见,

连物理学前沿混沌理论也不足以为全球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由此看出,我们必须建立与生物圈生态联系密切的生态化科学技

术,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生态化的生产力构型。面对全球生态危机

的压力,“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迅速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

的生产力,并使之符台生态价值评价,逐步完成对传统产业的生态

化改造,并将其与新发展的生态产业相配合,才能有效地摆脱全球

生态危机。

    4.重建可持续发展经济秩序

    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是由于传统经济

理论在生产成本中没有把废物的处理费用算在内,以牺牲生态、环

境质量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而

追求这种高额利润是所有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衡量经济增长的

经济学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能正确地反映经济福利和人

们的生活水平,它没有考虑到污染和城市化所付出的代价。因此应

该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取代传统的经济学。重新评价经济形势,调

整产业结构以考虑到生态效益,用生态价值评价重建新的产业,建

立国际性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经济新秩序,其基本特征是减轻经济发

展中资本积累的马太效益,消除绝对贫困化,同时减少因为过度发

达浪费资源和因为过度贫困破坏资源的两种恶性循环,强调整个世

界的持续发展,并随糟自然资源开发,国际社会必须投入资金保护

自然,进行补偿,这种补偿的强度与有效性务必保证生态潜力的增

长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可持续发展经济秩序的重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有害物质的国际间流动;减少在

贫困地区设置污染性工业。

    ②消除贫困。在国际是解决南北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以免拉美

国家因贫困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增加国际援助,提高当地的可持续

发展能力。在国内是解决东西问题,以免西部贫困地区对已经很脆

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缩小东西差距,提高西部贫困地区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制止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削减核武器,把核力量对垒球

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可能性到最小限度。

    ④加强对有用基因的保护,建立全球性的生态保护区,设置以

  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的贸易限制。划分生态环境脆弱类型,

  规定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成本核算的级差标准。

    5开展全方位的生态建设,实现人类的生态复归

    大力开展生态意识教育,使全人类更新思想观念,建立一个生

  态型新世界观。其主要内容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以及生态环境意识的产生和提高,让全

  人类都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是自然的一

  个有机组成部分,自然是人的生命构成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界的

  固有规律。前苏联学者维纳茨基把由科学的智慧管理下的人类生存

  环境称为智慧圈,其人类自养性观点是这一思路的集中概括,主张

  依靠科学创造新能源、合成材料和食品,闯出一条人类成为相对不

  依赖生物圈的特殊生物的途径。事实上,美国所建的“生物圈2

  号”就是智慧圈理论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人类自养性观点的榆验。

  遗憾的是,“生物圈2号”的实验是失败的。尽管科学技术如此发

  达,若没有现存的遗传基因,人类至今连一粒粮食、一棵蔬菜也合

  成不了.更不用说猪马牛羊等肉类品了。不要忘记,人类操纵着巨

大的能量,操纵着先进的机器,但一回到餐桌上,人类的食品永远

是那么原始、那么自然,民以食为天,这就是人类最同一的东西。

这就是人类共同的“根”。

    大力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

八字方针,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

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互相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

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大力开展植树

造林,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体,通过森林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沙漠

化,再造表土,保持和增加基因品种。在工业生态工程中,有效控

制工业废品的新陈代谢,减少矿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无污染能源,

减少核能的使用,减低城市化的速度,加强城市垂直绿化程度,控

翩热岛效应。有效地进行全球性计划生育,研究对人体无副作用的

避孕形式,控制人口膨胀。

    我们正处于由物理观为主转向以生态观为主的时代。地球是人

类的母亲,如今地球母亲受到了伤害,但我们确信科学技术的生态

化,工、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会使人和自然全面合作、一体化发

展、协同进化,人类不仅会在生理上回归大自然,而且还将实现生

态文明意义上生态复归。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研究现状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准则和行动纲领,在1987年“布伦特兰

报告”发表以后,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自从1992年6月巴西

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很多国家都在着手制定本国的

21世纪议程,以确立环境与发展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在

下一世纪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世界各国已陆续将其纳入到政府行为

的基本运作之中。中国是联台国环发会议的签字国,作为一个发展

中的大国,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大国,在环境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中,

中国全面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世界的一种特殊贡献,具有重

大意义。

    在上述形势下,中国国务院50多个部委:300多位专家,用了

一年半的时间,在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出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议

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代表了中国

政府做出了履行国际《21世纪议程》的承诺,代表了中国走持续

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不仅树立了中国政府关切全球环境的形

象,更是使中国整个经济和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将对世界

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

程》。并强调:它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促进经

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

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它将成为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中、长期

社会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并在“九五”汁划和2010年远景目

标纲要的制定中,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得到具体体现。这也具体体

现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21世纪议程》的实际行动和原则立场。

   1994年4月15日.《中国2l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开始实

施。众所周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发展社会生产力,增

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庞

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部分地区贫困化等一

些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

目标,决定了中国今后不能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持续利

用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关系到能

否生存下去的战略抉择。(中国2l世纪议程)大体上可分为可持续

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

环境保护4个方面,是一个庞大且跨大时空的规划,共设方案78

个,并不断地推出优先项目滚动计划。

    第一批优先项目计划是从(中国21世纪议程)中分解出来的

可操作项目,将作为国家中长期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内容。它包括

9个优先领域、60多个项目,内容主要涉及能力建设、关键技术和

示范工程。  

    优先项目计划的推出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一个重要

步骤,我国将采用滚动、灵活的方式实施这个计划.包括多边、双

边援助、贷款、独资、合资等。联合国持续发展委员会设立了“21

世纪能力建设基金”,希望能得到该基金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如果项目投资的40%能得到国际基金的合作,将会大大加快计划

的实施速度。优先项目投资的原则。必须立足于国内解决.不管国

际合作情况如何,国家计委都会想办法落实项目资金:一是国家投

入、二是国家贷款、三是通过地方企业联合实施。国际援助与使用

资金的争取,已由uNDP与中国国务院联合在中国召开的“中国

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商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

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委派的代表参加了

这一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机构在中国纷纷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

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成立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北京大学于1994年1月4日成立了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同年2月28日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

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同年5

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1993年12月11日“全国第一届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学术讨论会”

在北京召开。1994年5月,召开了“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

研讨会,当时正是在《中国2l世纪议程》开始实旖之际,它对于

深入研究中国的环境与发展对策、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推

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方略

    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方面研究的焦点,应该比较全面地

探讨中国的环境与发展走向:这些探讨应该既站在世界科技水平的

高度,叉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既有迫切的现实性.也要有长远

的前瞻性;应该反映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代表科技

界、政府决策部门对我国在下一世纪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

    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中国人口将达到13亿。在我们这个世

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摆脱落后、提高生活质

量,是我国政府和我国人民的首要选择。因此,以经济建设的全面

发展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杠杆,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是压倒一切的主题。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

物质基础、能量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时,只有整个社会生活水准提

高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才会变得更加迫切、更加深刻和自

觉。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

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努力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充分调

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2l世纪整个国家的战略目标。

    影响中国发展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要素有3条:一是人口,二

是资源,三是环境与发展。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发育过程中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不可避免地

要面对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压力、资源消耗强度不断加大的压力、

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的压力。为此中国已编制了《21世纪议程》,对

于我国21世纪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有了全面的规划,并据此制

订了相应的行动纲领。如何实施这个指导性的文件,如何将持续发

展的战略目标分解成可操作的、有实效的和有限目标的具体实旋方

案,充分体现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为主.以优化“人

与自然”的关系为主.以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主,是摆在我们面

前的极为艰巨的任务。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技术能力、政府调控行为,社会公众参

与”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的

进程中,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不断扩

大。肆更加长远和更大范围去观察,全球变化、海平面上升、生物

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加剧等,正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

碍。因此在理论建设、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及普及全民意识的同

时,要重点倾斜于各主要产业部门的经济行为,因为他们的可持续

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是中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

心.也是国家和地区的决策者对环境与发展进行操作和调控的关

键。人f『]逐渐认识到,只有涉及到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

心技术体系被真正地纳入规划,只有在相应科技方向的政府管理上

具有真正有力度的倾斜.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得以保

护和提高,才能把(中国2l世纪议程》作为一个务实的、可操作

的、可监控的国家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最大困难,使我

国整体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态,工程技术专家认为,在技术上应

该建立十大技术体系:资源节约化技术体系、能源清洁化技术体

系、废物资源化技术体系、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生态农业一体化

技术体系、食品绿色化技术体系、城市生态化技术体系、区域环境

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大地绿色计划及大型自然工程评优的技术体

系以及环保产业的高新技术体系。

    我国应该在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东北地

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各选择一个代表县市,建立国家可持续

发展典型地区。依据相应产业部门工艺流程的逐段分解,健全发展

诊断、指标监控、技术组装、有效调节的硬性手段,重点完善主导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提供可以辐射和推广的实际成果。

    在政策层次上,应该逐步完善合理的排污收费标准,建立统一

的纳税制度,开征绿色税,发放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证书,全面管

理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投入与产出。    、

    此外,还要设立一个开放的“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国家咨询

中心”,专门针对上述的技术体系典型示范区和具体项目的执行.

实旖区域发展诊断、技术流程分解、实际效果测定及发展程度评

价,分期分批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工程和示范区域网

络,提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设立由国

家、企业和个人出资的环境与发展专项基金,用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宣传教育,积极鼓励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和

地区性合作。

    建议在我国设立几座大型的“绿色教育与培训”基地。成为全

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培养生态道德、进行绿色

教育的天然课堂。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口大多集中在沿

海和东部地区。在近年的高速增长经济中,众多的乡镇企业占有

65%的比例,尤其沿海乡镇经济开发区.开发强度大,超过了自然

环境的承载力,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又限制了中国的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意识。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已经

组织了多期干部培训,目的是以贯彻(中国2l世纪议程)为主题.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培训。但是,普及生态环境意识仅仅作为初

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够。还应该加强成人的绿色

教育。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转变价值观念   

    “2l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的导向比较注重中国可持续发展

的技术路线,与人文科学缺乏密切的联系,但仅有现代科学技术的

取向还不够。应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找到另一个支点。因此,除科

学技术之外,还应该逐步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

精神贯穿于全民意识和各项政策法规之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

育,将中国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一经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就要具有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特质。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重要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

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STES)协调发展问题。只有逾越

学科界线,超越部门利益,跨越狭隘的时空范围,把可持续发展的

概念从意愿变成行为,从口号变为科学,从政府行为变为企业和群

众的共识;变纵向为横向,联宏观与微观,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从技术手段、管理体制和观念行为入手,把经济活动严格置于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控制之下,进行综合管理,才能在实践中真正解

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人与

人、国家与国家、当代与后代、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的观念转折:

从主宰转换到适应,从部分转换到整体,从局部转换到系统,从征

服转换到协调,从增长的极限转换到有限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是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

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承载力和提高

生活质量。只有价值观发生根本性转变,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现

实。只有在最少耗费物质能量和充分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情况下,

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观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

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以人类

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

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自然一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持续

发展。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观正面临严峻挑战。可以断

言,下世纪是生态文明观居主导地位的世纪,从工业文明观到生态

文明观,是几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

生态文明阶段的自然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动态平衡是通过对人口计

划、资源配置、土地绿化及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不断监控和协调来

实现的。总之,生态文明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从真理性评价转移

到真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完善操作性的生态价值评

价指标体系,使民众的生态意识形成法令,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

范.建立节约型生态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经济新

秩序,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二、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使中国取得丁举世瞩目的成就。

1987年以来,我国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8%,近几年来稳定在

9%左右,个别地区和城市甚至高达30%。然而,在中国经济增长

中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能否保持已有的速度稳定增长,二是增

长过程中带来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口骤增,资源贫

乏.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运营方

式,这种“瓶颈”约束效应将从潜在影响成为明显影响。在若干年

内使中国国民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出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理顺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

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    一

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经济条件、生存环境得到

了改善。如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在短期内的大幅度

上升.则不惜采取掠夺方式使用资源和污染环境,从而造成资源的

不合理使用和浪费,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全面

危机。因此,要放弃资源无限、环境容量无限的幻想,寻求一条新

的发展道路,不仅在若干年内、若干地方支持社会的发展,而且是

能支持全社会的永续发展,使中国摆脱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实

现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新的发展道路是建立在新的发展观之上

的,是以要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目标的。人的需求,具有系统性,

所有人类需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如果把需求分为两大类,

那就是生存需求和拥有需求,这种需求系统由以下九大要素组成,

即持续性的生态、受保护、仁爱、理解、参与、闲暇、创造、个性

和自由。这种需求系统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把社会的发展

与自然发展相割裂的观点是错误的。应该把需求与精神结合起来.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于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同样也必须满足人类

的精神需求。

    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

指导,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观,建立一套立足于生态文明

观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以生态化生产力构型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

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中国面临的复杂社会经济秩序以

及安全、稳定、节约、效率等问题,进而解决“自然一社会一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必须以生态文明观

为基础,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

力就是要推行体制创新,尤其是生态环境管理的体制创新,理顺人

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

、是新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理顺人类和自然的关

系。体制创新和科学进步相互联系,互助互动,在人类和自然界的

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都放在

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生态文

明取向-即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中,以保护资源与合理有

效地开发利用资源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决定

增、减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是评价发展的标准,是检验增长目标

是否合理的标准n为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那种粗放的开

发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战略,转移到合理保护、集约式开发资源、发

展经济的战略上来。该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界

定,只有把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化、价格化,才能使社会经济运行和

发展最生态文明化。因此,科学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体制创新的生

态化,生态环境资源的资产化、价格化、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唯

一途径。

    土地是中国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土地紧缺的

情况下,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是当务之急,土地资源管理的改革主

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体制的改革,中国的行政区划与流域特征不

统一,同一条河流属于若干个行政区管辖,上游排污,下游受害,

上游滥砍伐,水土流失,下游受洪水之灾,这种无协调的管理,使

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浪费.不仅使一些地区因缺乏灌溉水源,造成

直接减产,并且带来严重的流域污染.造成存栏数下降,人类疾病

增多,医疗费用增加等。据统计,因环境管理不当造成的国民经济

损失高达2000亿元。另外还出现旱季用水纠纷、涝季排水纠纷,

因此应该建立流域协调管理机构。其二是管理方法的改革,就是完

善土地资源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程序,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政策;进

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尤其应该重

视各地工业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管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

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方法。在高经济增长率的沿海城镇及工业开发

区,引进外资的同时,也相应地引进了一些高污染企业,其产值占

独资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中国又缺乏资源与资本转换替代性

生态资产本底核算,不仅没有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费用补偿,而且

也没有考虑到我国对合资或独资企业的实际的生态资产投入量,当

然无法得到国有生态资产入股的经济回报,因此随着外资投入增

加,中国生态资产的潜在外流量也越来越大。因此生态资产的保

值、增殖是一个新问题。用生态经济规律指导土地资源利用,既有

利于减步国有生态资产的潜在流失,也有利于消除生态赤字和及时

进行生态补偿,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除了土地以外,海洋是最重要的人类生存支持系统。随着中国

人口的增加,能够开垦的荒地都开垦了,而土地沙化严重,建筑用

地和生活用地的增加,开发海洋将是人类21世纪的战略选择。因

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内海、邻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

面积广阔,大陆海岸线长18000公里,岛屿海岸线长14 000公里,

沿海滩涂面积20 799公里2。海底资源丰富。石油资源451亿吨。

天然气14 100亿米。,生物资源达20 000种以上。最大持续鱼获量

为470万吨,最佳渔业资源可捕量300万吨.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中国海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海洋生物资源丰度锐减。陆源污

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以及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也比较突

出。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海洋开发,更应该注重保护,以保持海

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势态。

    中国必须依赖本国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针对东部和沿海

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不同资源环境条件制定不同的政

策。要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因为支持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分为陆地

和海洋两部分,在促进陆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开发海洋资

源.及时制定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提高中国人口索质

    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潜在失业人口众多。直到

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机制,这不仅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

的制约因素,而且也成了中国现代化的沉重包袱。因此只有严格控

制人口增长,才能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生殖崇拜

期,即以种群数量与自然界抗衡取得生存权利;睫后又进入以工业

文明为主的人类中心崇拜期,即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取得生存权

利。生殖崇拜期的经济体制是封建小农经济体系,人类中心崇拜期

的经济体制是资本流通积累的工业经济体系;前者与自然的和谐重

  于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表现出低效率、低能耗、低消费,而后者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重于保护,表现出高效率、高能耗、高消费。中

  国目前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小农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的复合体。

  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仍带有生殖崇拜期的文化特征,而城市居一

  民则带有人类中心崇拜期的文化特征。所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点是要在农村破除生殖崇拜,减少人口增量;在城市要破除人类中

  心崇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注意节俭,绝不能盲目追求工业发达

  国家的生活方式,确立消除绝对贫困,以满足贫困人群基本需求和

  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

    4中国产业政策的选择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度忽视人口多、资源缺的客观事实,

  在生产力布局上又忽视了东部人口富集、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特

  点,盲目布局。50年代后的人口政策,使中国的人口包袱越来越

  大,严格的计划经济和较弱国力的情况下实行福利政策,使中国一

  次次地痛失工业化的机会。

    改革15年来,尽管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但在传统产业上.还

  存在严重问题。中国的生产力构型主要是以蒸汽机和电力机为主的

  大工厂和跨行业的垄断公司为骨于,辅以乡镇企业,大工厂污染

  重,小企业资源消耗大,由于缺乏综合管理,与资源环境不协调,

  一般处于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营状态,工业代谢污染严重,尤其是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工业代谢快、污染程度严重,范围逐渐

  扩大,而且重污染行业沿原料腹地向内地转迁,贫穷地区在提供资

  源的同时,分担污染风险,如不及时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这种对

  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将会日益明显地抑制国民经济增长。

    中国现阶段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并存,前者占很大比例,且

  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农业发展不均衡,差距太大,针对这一客

  观事实,中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大力推进新产业革命,加大农业

  投资,在工业方面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

    传统产业革命的重点在于把国内现有的技术升级,充分利用现

有设备,提高生产率,使用中国自己的发明,成本低,易掌握。中

国的中小企业占有较大的比重,要让中小型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实

施一定的政策倾斜,就要大力发展舒马赫所提倡的“中间技术”或

称“适宜技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否则过多的失业会造成动乱。

    新技术革命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在新技术革命

中,应当认真选择,因为高科技很贵,经济上难以支撑。有一些人

去研究高科技就行了,重点在于对已被证明经济效益显著且对中国

现代化有重要意义的高科技项目引进,这样做可减步高科技研究投

资,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中间科技的发展。中国目前面临的是以信息

革命为标志的新产业革命,要重点建设信息网络和建设“信息高速

公路”。这对于全面推动新产业革命,完成信息范型转变和发展社

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发达的信息网络才能有效地管理人口、

资源与环境,走一条生态文明之路。

    5生态文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拥有资源优势和相对无限的环境

容量,并通过对别国资源的掠夺建立起工业体系,叉经过不断的技

术提高和改进.已进入低能耗。高效率的阶段。工业化和后工业化

的工业国消耗了全球大部份财富,不仅人均占有量大,而且又采取

高消费生活方式,工业高效率在对资源的节俭的同时,又采取高消

费的形式浪费掉,在资源利用上同样出现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

工业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信息,与非工业化国家的贸易存

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又使得全球资源向工业发达国家潜在富集.

造成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别越来越大。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已丧失了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只有在

现有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发展。但资源环境已处于紧运营状

态,有些甚至接近承载极限,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这是悬在中国

上空的“达魔斯利克”之剑,不可掉以轻心。绝不能走西方工业国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唯一的选择是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

来,以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

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和环境的综合与持续

利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在发展。发展包括3个方

面,自然的发展是基础;社会的发展是条件;人的发展是核心.即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中国的发展还应该考虑到世代间

均衡的伦理问题,这种世代间的责任感应该是一种新的政治原则,

并用来指导经济增长,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发

展和贫困地区的根本需求.要使生态环境保持有满足当代人和将来

人需求的能力。中国现状是发展不足,工业化程度不高,相对贫

穷,因此,只有在维持当代人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才可能发展。具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

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扩展资源范围,满足中国众多的人口基本

需求,在适度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世代间

均衡作出贡献。

    把生态伦理与现实连接起来的“桥梁”是生态化的国民经济体

系,它以生态化技术为主的生产力构型为基础,对“自然一社会一

经济”复合系统能动地调节。具体说来是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的

节约与高效率利用结合起来,努力减少对资源多次递阶使用不充分

所造成的工业代谢污染,增强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持久性;建立

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

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省运输为中心的节约型运输体

系;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

    实现生态文明目标模式的手段就是在技术上实施农业生态工程

和工业生态工程,建立“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大系统的良性生态循

环;在生产关系方面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农业集约型合作制以适应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进一步实行工业方面的股份制,确立产权,防

止因产权界定不明确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源浪费。

    只要我们走一条科学技术生态化、生产力生态化、国民经济体

系生态化、人的意识生态化的道路,确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中国

不仅会成为一个生态大国,而且也会成为一个富足、文明、更有政

治影响力的大国。

      第四节  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   

一、组建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会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

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就是保

证社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体系。

    本世纪以来,地球上发生了3种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社会生

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

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是人口爆炸式的增长;三是全球性的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这种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

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探索新的发展战略。

    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宠大的人口、相对短缺的资

源、严重失衡的生态及不断加剧污染的环境,这已成为制约国家经

济稳定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遭路是中国发展

的必然抉择,更是我们对未来数代人的责任,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

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所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世代

间均衡,这还是一个能使中华民族延续下去的伦理学问题。因此.

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推进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环境及生态保护、城乡建设等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党的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也强

调,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

战略方针。

  要实现这一战略,不仅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还必须在广

大群众和各级决策者心目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控制人

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自觉行为,更有利于自然、社会、经

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这就更亟待群团组织的宣传和普及。正是

在这种意义上建议创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群

众组织,为国内外自愿献身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力量,提供一个良好

阵地。此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会应以促进全国性和各地方性的可持

续发展能力建设为目标,以增强全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已任,在

国内外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应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以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为目标,把可持续发展的宣传研究

与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相结合,面向国内,面向未来。

    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会,应该荟集国内外关注祖国人

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著名的专家、学者、政治家和企业

家,尤其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东部污染严

重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形成一个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等各

界人士的阿络,以改善全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状况为宗旨,为

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组织开展积极的社会活动。

    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会应该致力于如下工作:

    ①开展宣传活动,组织讲座,牢固树立人口意识与环境意识,

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  、

战略,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

质基础。

    ◎面向21世纪开展研究讨论、交流经验,研究自然况状的永

续利用问题、尤其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问题;研

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③积极参与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在不同类型地区开展

可持续发展建设,尤其是促进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生态环境脆弱

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总结经验。以利推广。努力为党和国家制

定政策提供参考材料。

    ④增进各省、市不同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并且发展同

关心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海外炎黄子孙、外国友人的多种联系.

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加强国际可持续发展问题

的民间交流,充分展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成就,介绍国内可持续发

展的成果和经验。

    ⑤探索以可持续发展方式解决各种矛盾的方式、方法.创立符

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

二、组建全国多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会

    中国农业和乡村经济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关键时期,彻底

摆脱低产、低值、低效的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高

产、高值、高效的觏模效益农业转变,已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中心任务。同时也将为我国农业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奠定坚实的基

础,从而在根本上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役有农

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

为农业基层组织,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就必需以此为根据,从高起

点出发,搞好生态农业和规模效益农业以及农村生态文明的跨世纪

规划,探索全新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模式,才能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

展落到实处。因此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明确生态农业

与规模效益农业的重要意义。

    只有生态农业才能改善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和农业适宜度较低地

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只有效益农业才能在保护

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利用结构效益反哺农业.提高乡村可持续发展

能力建没水平。

    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必需摒弃传统农业的旧观念,进入开创农

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高层次阶段。所以,建立全国乡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会及各级咨询机构,把当前农村工作做到

“最基层”,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出现了新面貌,但也表现出区域性差

别。在东南和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表现出建设

规模宏伟,规划占地过大,有的地区建筑和非农业用地仅在短短的

10年间就侵吞了大半耕地,致使许多农民无地可耕、无工可做,

这种城市化过程实在是令人担忧。在中西部和一些较封闭地区,表

现为对农业生态资源的破坏性进展,使本来就贫瘠的土地更加恶

化,土地承载力下降,农业科技力量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较

低;有些地区价值观念仍处在生殖崇拜阶段,追求多子多福,在乡

村领导的默许下多胎单报,使农村人口继续膨胀,造成低素质劳动

力的恶性循环。因此,乡村经济正面临着从小农经济、半计划经济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这是

一个艰巨的任务,如果不能在广大的乡村建立市场规范,不能把乡

村经济纳入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大循环,乡村经济反而难以集约

化,也不可能有大发展。

    应该以促进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建立全国乡村经济可

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会网络,为我国乡村发展多做贡献。该网络

的中心任务就是汇集农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农业政策研究人员、高

级农业管理与农业科技人员,从宣传生态农业与规模效益农业人

手,将规模效益农业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生态农业发展模

式,推广到全国生态农业总体协调整与梯级布局的跨世纪规划中、

提高中国西部生态农业的造血机制;进行乡村生态观光与休闲度

假、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经济产业化模式的探讨,并针对乡村集体

资产经营与管理、福利制度与反贫困化等重要课题,组织调研、收

集资料、寻找问题、总结经验、开创发展途径。

兰、中国妇女参与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社会意义’

    中国有5亿多妇女,其中女职工5600多万,她们不仅在环境与

发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妇女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程度

的提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直接提高青少年及儿童的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的意识,使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人类文明的代际传递中发扬光大。

    妇女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历史意义在于有利于建立一个互补

型的社会文明形态。众所周知著名的法国女权主义活动家和后现化

主义作家波伏瓦对于以男性发达的肌肉为表征的征服型社会极其不

满.她对于由男性主宰的社会进行抨击,尽管有些过激,但不无她

的道理。母权社会先于父权社会而存在,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促进了父权社会的过度发展,把女性置于社会的配角地位,尽管中

外历史上都出现过女性皇帝、首相和总统,但仍没有普遍地改变女

性的社会配角地位。男性把所崇尚的坚强、征服、不屈不挠的精神

品格,带入社会结构中,在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形成了特定的范型和

理念。不可否认,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社会范型和理念在从农业文明

向工业文明过渡以及工业文明的建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今人

类在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物质财富已能养活高达近60亿

的地球人口,无疑这在农业文明阶段是无法想象的。然而,由于征

服有余,协调不足,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入了人口、资源与环境

等一系列全球困境中。如何摆困境呢?除了以男性中心社会范型和

理念继续寻求新的发展之外,还应该接受女性的建议,带着几份歉

意与女性一起共建多协调、步征服的和谐社会范型,使社会形态向

着确保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的生态文明社会转型,确保人类社会和

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妇女大会所制定的《内罗毕提高妇女地位前瞻性战略》,

不仅旨在提高妇女分享权力和参与决策的能力,而且也给予了妇女

参与国家生态系统管理和控制环境退化方面以重要地位。妇女往往

承担着社会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双重任务,尤其是中国封建传统

下的重男轻女思想,往往使一些妇女遭受封建传统的歧视。为了传

种接代而超生,这不仅给本来就膨胀的人口再添新丁,而且也为妇

女自身增加了负担,使本来正欲走出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失去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

报告第九章“妇女与环境”中指出:环境污染给人类首先是妇女儿

童带来更多的灾难。我国已制定了许多环境保护法,并在《中国

21世纪议程》中专设了“妇女参与可持续发展”一节,表明中国

政府对妇女参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政策保证和决心。仅改造煤

灶减少12 15%的废弃物排放这一项技术的推广,就大大地减轻了

给接触煤较多的妇女所带来的健康危害。但是仍有一些未受重视的

现象,如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女性比例甚高,粉笔末对肺的污染始终

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另外,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

远远超标,刺鼻的污染使成年男人泪流不止,更何况孕妇和每天都

得通过公路去上学的儿童呢?

    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面,中国妇女取得了很大成就,仅“三

八绿色工程!就有1.3亿妇女参加,植树2l亿株,营造“三八

林”、“三八果园”、“三八苗圃”等绿色基地6万多个。庭院农业和

庭院经济是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归功于中

国的农村妇女。

   

  第五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和平

    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则是实现世界和平

    *张孝德先生、奚立龙博士参与了本节的研讨。

与发展的保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能否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全球1/5的人口,且人均资源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宣布,环境问

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索,中国正面临着极大的环境

压力。中国政府为解决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把可

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战略,这不仅对于促进中国的稳定与发展,而且

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世界性和

时代性难题

    发轫于西方的工业化在全世界推进的300年来,真正分享了工

业化、现代化好处的国家,主要是工业化发源地的西欧和移民形成

的北美,而在具有悠久农耕传统的亚洲.如何实现工业化、现代

化,到目前为止,仍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8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进入了和平与发展新时代,这为

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创造了良好契机。始于80年代的中国改

革开放,以每年平均8%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l出

了强劲的势头。但是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

发展,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深层次因素也随之而来。如果说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如何实现从传统的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的话,那么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的前提下,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

目标时期内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则是来自人口、资源

与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

    虽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当代全人类面临的共

同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已经完成现代化的西方社会和正在向现代

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自从蒸汽机发明以来,西方的工业化过程,在环境问题上走了

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却不能重复

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因为已经被西方工业化造成严重污染的地球,

已不能再承受污染了。所以对于西方,环境污染是工业化进程完成

之后的遗留问题,而对发展中国家却是在工业化起步时就遇到的一

个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资源问题也是如此。西方国家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他们

的产品销售市场是全球性的,而且可利用资源的来源也几乎是全球

性的。可以说西方的工业化是以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为前提的现代

化。但是这个前提对于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却是不存在的。在目前不

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中作为供给西方工业国资源的许多发展中国家

不仅不能象西方那样,利用全球资源去发展经济,就是连本国所拥

有的资源也不能垄断性利用。如果全世界都象美国那样消耗能源,

人类则需要几十个地球。

    近代以来,西方走向世界、走向工业化的过程,是从哥伦布发

现美洲开始的。一个数倍于西欧面积新大陆的发展,使西方在走向

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人口这个困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前期走向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可以通过殖民美洲减轻人口膨胀的压

力,通过对美洲肥沃土地和矿产的开发,建立工、农业基础。但目

前在人口巨大压力下的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绝不可能象西方那样

去解决人口问题和建立工、农业基础。

    总之,困扰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

已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同正在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

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

    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对西方国家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完成的

结果,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已经形成的工业文明模式,对环境问题

关心的真正目的却在于继续保持在工业化支撑下已经占有的国际经

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优势和份额。因此决定了西方国家对待人

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上的态度。只能是保全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的前

提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

传统的工业文明模式中去找问题。这就决定了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对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心理和矛盾心理,它们在对发

展中国家加以指责的同时。仍然以各种方式不停地向发展中国家输

出污染。

    从表面上看西方国家完全有理由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指责亚洲的

人口膨胀与环境污染问题。事实上。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问题,在根源上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原因,而恰

恰是西方工业化推进的结果。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环境污

染,除了发展中国家自身原因外,很大一部分是西方国家将污染工

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结果。

    与此相反,人白、资源与环境等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却是发

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一开始就遇到的时代性难题,是对发展中国

家提出的挑战,现实要求发展中国家既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业

化、现代化过程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又不能重蹈西方工业化道路

的复辙,掠夺式开发全球资源、殖地移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子。如果说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于西方国家表现为一个如何

对原有文明模式的维持问题,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如何在

建立一个新文明模式中走出困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好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是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严峻考

验,也是能否抓住机遇、超越传统、创造新的文明模式、走新文明

之路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成为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但是,、中国仍是一个发

展中国家(1994年6月1日联合国《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无

论从全球范围还是从亚洲范围来看.中国的平均发展水平还很低。

从国内看.还存在着严重的东西差距,尚有不步地区未真正实现温

饱,平均脱贫压力还相当大。如果说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一个对发

展中国家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性难题,那么对占世界1/5的人口、人

均资源较少的中国而言,就更具有挑战性和强大的瓶颈约束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将发展目标定位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的中国,对攻克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一时代性难题表现出

了积极态度,在全世界第一个推出了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即

《中国2l世纪议程)。实施《中国2l世纪议程》是中国政府对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承诺,也表达了中国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中国21世纪议程》已作为中国2010年长期计划和“九

五”计划的指导性文件。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lo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并在有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关领域逐步细化实施。1995年以

来又先后推出《中国环境保护2l世纪议程》和《中国海洋21世纪

议程》。目前许多省和自治区也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纷纷推出省级

的21世纪议程,并成立了由省级政府直接领导的21世纪议程管理

办公室,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做到了机构落实和编制21

世纪议程的事宜落实。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时

代性难题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模式,仍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

但是从《中国2l世纪议程》和《国家“九五”计划与20lO年远景

目标纲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美好前

景。在历史与时代向中国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走向未来、走向世

界提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遇。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应该

持有的态度以及如何选择发展道路,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和平与

发展都将会起重要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可持续发展文明模式的探索成功,将会对发展中国

家的现代化起到示范作用。

    到目前为止真正分享了工业文明好处的主要是属于西方文化体

系的欧美国家。而属于中国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体系

的国家以及横贯亚洲大陆等区域的大部分国家,仍处于现代化的初

期阶段。60年代以来,东亚“四小龙”的起飞,拉开了亚洲发展

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帷幕,创造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使

落后于西方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看到亚洲复兴的希望。儒家文化体系

的中国和东亚“四小龙”,格外引人注目,近几年来,“四小龙”所

刨造的经济奇迹已成为世界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一些理论家甚至

将“四小龙”的经济起飞概括为“亚洲之道”。但是.全面看来

“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仍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亚洲之道”。因为

他们相对整个亚洲而言,仍属于亚洲边缘地带小区域性的工业化推

进。在“四小龙”的工业化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遇到亚洲大阽普遍

存在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三大难题,然而这三大难题在中国现代化

的进程中却处于突出地位。由于中国本身就是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国

家,除了受资源与环境的困挠外,还承受着人口及其相关的土地和

粮食的巨大压力。如果人均粮食消费少许增加,从目前人均300公

斤增到2030年的350公斤,中国的粮食总需求将增加到5.68亿

吨,至2030年须进口弥补粮食短缺的数量将达到惊人的3 05亿

吨。1993年世界粮食全部出口才2亿吨,由此可见,即使世界粮

食可出121的部分全部进口中国,也还有很大的缺n,况且这也根本

不可能。因此,中国只能不依靠进口、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实

旃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才是21世纪中国的

立国之本。

    总之,人KI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地和粮食问题是中国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最大障碍,正待起飞的亚洲、美洲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

同样的难题。然而.这一难题在占世界人口it4的西方国家工业化

进程中没有遇到,只有6 000万人口的东亚“四小龙”也没有遇

到。因此,如何解决工业的持续发展与农业的有限发展之间矛盾、

构建一个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之间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模式,将是

中国走向21世纪必须解决现实同题。中国的成功,不仅会将中国

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也会为亚洲和世界其他发展中的大  。

国起到对比强烈的示范作用。

    其次,中国可持续发展文明模式的成功将会促使人类文明向着

均衡、协调、健康的方向发展。    ’

    发端于西方的工业文明,虽然在推动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物

质文明发展方面、在打破封建割据、推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

向着一体化、多元化发展方面表现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工业

文明模式并不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终极模式。工业文明虽然在西方世

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西方以外世界的推进中却是失败的,正

是为了掠夺资源和垄断市场,才导致了南方与北方发展的严重失

衡。一端是文明发展明显滞后、仍有8亿人食不果腹的不发达世

界,另一端却是享受主义盛行的发达世界。正是这种全球发展的不

均衡才是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膨胀的最深层原因。发达

国家以技术优势、资源优质和市场优势在境外继续以夕阳工业模式

制造污染,并以奢侈的生活方式,迅速消耗着地球仅有的资源。在

不发达国家,由于贫困落后、缺乏技术、缺乏资金、在国家不平等

贸易的压力下和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以另一种方式破坏着资源和环

境、制造着污染。在这个失衡的世界中,不仅富人制造着污染,穷

人也在制造污染。具有弱肉强食竞争机制的西方工业文明在全世界

推进的300年中,为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的同时,也埋下了导致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与技术失衡、无序发

展的种子。如果说在工业文明推进的初期,弱肉强食的竞争机制引

起的失衡和无序是区域性、隐蔽性的。那么现在成为全球性和显化

性的这种机制必将会严重和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

    全球经济、文化、技术的不均衡发展是造成全球生态资源浪

费、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的深层次原因,也是阻碍全球性文明可持

续性发展的根源。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在“部分人类中心主义”

世界观下出现的人类与自然对立、人类与自然关系失衡的背后,还

存在着人类文明结构的失衡。建立全球性的经济、文化与技术的均

衡、协调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

建立全球文明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就必须刨造一个有利于发展中

国家发展的国际共生新秩序,使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平等分享人类

文明进步的成果,打破在传统的不平等竞争的国际秩序中形成的

强权垄断。

    如果说西方是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民族与人类的对立、现在

与未来的对立中,完成工业化的现代化;那么时代和历史决定了中

国必须在寻求既有利于本民族,也有利于全人类,既有利于现在、

也有利于未来,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也有利于人类文明

进步的新文明模式建构中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这个在人类与自然、

民族与人类、现代与未来的统一中所要建构的文明模式,就是当今

中国正在探求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所以,中国可持续发展文明模

式的建构成功,将为在“部分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支配下和在

西方中心论的强权政治垄断下已失衡的文明世界树立新榜样。这种

代表人类未来的、不同于西方的新文明模式,对于人类文明向着生

态文明、均衡有序化、持续健康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中国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性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部环

境,世界和平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近300年来,已走向了世界的西方列强,为封闭、保守的东方

世界强行注入一种新文明力量的同时,也为这个东方世界注入了一

种征服自然的野蛮力。纵观世界的近代史,可以说,被西方中心模

式所支配下的世界是一个文明与野蛮、血腥与辉煌、发达与贫困两

极对立的失衡世界。到了21世纪中,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强大

之后,将会回赠给世界什么呢?难道强盛的中国会象当年的西方殖

民者一样将野蛮回赠给世界吗t这正是西方一些带有强权意志的

人,以西方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所得出的荒谬结论。面对蓬勃

发展的中国,炮制了一种所谓的“中国发展威胁论”。,

  一个民族对待世界和平的态度,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强大,而

应该同该民族走向强盛的历史过程相联系。纵观近代人类史,可以

发现西方民族走向强盛的过程,是一个技术上不断创新和殖民地不

断扩张、文明发展和野蛮征服相混合的过程。80年代以来,冷战

时代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世界霸权主义者出

于和平的愿望回赠给人类的礼物。将近、现代西方昌盛的历史与中

国曾经昌盛的一段历史加以比较,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与西方

在对待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上所持态度的根本区别。早在1500年

前,走向鼎盛的唐代中国,不仅没有象古罗马帝国那样穷兵黩武地

去征服其他民族,反而推行对外怀柔政策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各民

族大融合的盛世。1000年之后,仍保持着古代文明强盛的明朝,

从郑和的7次下西洋以求“四夷顺则中国宁”和“同享太平之福”

(《明成祖实录)卷10上)的目的来看,求天下万世太平、修邻邦

永世之好的旷世胸怀和仁慈之德,当使15世纪后野蛮的西方殖民

者相形见拙。

    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历史悠久、爱好和平、求天下太平的民

族,是因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本身就一部各

民族和睦相处、共容统一的发展史。正是长期的、稳定统一、太平

盛世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才使中华民族尤其拥有珍爱和

平与统一的传统美德。

    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是当代中国走向未来的历史前提。人口、

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决定了中国既不可能象当初西方殖民者那样

在征服、掠夺世界中走向鼎盛,也不可能象古老中国那样在自我封

闭系统中“实现超越”。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也同样决定了中国的

强盛之路,只能是在中国与世界和平共处的四项基本原则下、互利

互惠共同发展。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一个和平与发展的良好国

际环境。一贯崇尚和平的文明中国所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绝不

会把一个污染地球带入共产主义。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