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生态文明专著>>《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
第一章 全球资源共享的生态文明观

第一章 全球资源共享的生态文明观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信息增殖进化论 与生态文明观

  如果说20世纪末是信息网络形成的世纪,

那么21世纪将是兴起生态产业和形成生态文

明的世纪。全球化网络经济由于偏离人类生态

支持系统的生态安全预警,必将在下世纪初导

致全球危机,生态产业是人类生态支持系统基

础产业.生态文明是广义生态位重建的参证框

架。认清这一严峻趋势,及早调整教育方向、

科技取向、价值取向、文明架构、产业结

构、经济运作方式等社会范型,对于2l世纪

中叶中国能否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具有深远

的战略意义。为了阐明这一观点,本章从自然

一社会一经济协同进化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论

述。

    一、人类社会从生物进化到创造进化再到信息增殖进化的路

    自工业文明以来,人们一般用人类对物质的拥有量和对能量

的驾驭程度来衡量社会的进步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用

髫,理观来看世界。每当我们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视角对自然

仕会经济系统进行综合性透视,却每每被引入误区。迅猛而来的

信息社会和一系列生态问题要求我们对自然演化和社会进步寻求

一个统一的判据来衡量我们人类的行为是否得当,以及人类目前

所谓的真善美行为是否真的具有人与自然协调进化的终极意义。

    纵观人与自然进化的历史,横观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生

态问题成了现代社会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尖锐对立的矛盾焦点,

是事关整个人类未来发展道路朝何处走的大问题。日本学者岩佐

茂认为,不仅资本主义在21世纪能否存在下去要取决于能否实

现环境掠夺型经济体制向环境保全型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且社会

主义能否实现其宏伟目标也同样取决于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计

划,目前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和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都处于

摸索阶段。美国学者欧文佩基认为,物质进步的含义为:物质越

来越丰富且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较多更好的物品,随着工业革命

的开始,物质进步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然而近年来发达的资

本主义国家的长期低经济增长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这种物质

进步已近终结,接替的将是另一种进步景象,那就是人类本身通

过神经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方式自我转型的过程。我们认为,岩

佐茂太强调环境经济的功能,忽视了发展是个硬道理;而欧文佩

基叉过分强调人类的自身功能,他们仍旧没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的怪圈。但至少他们的观点表明了:(1)尽管科学技术在不断地

创新,各国政治家和管理阶层都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但全球性

的平均增长正在放慢,大部分发达工业国的努力之无效,正说明

了这一点;所谓美国的新经济是难以持久的,网络经济所制造的

泡沫必将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如不及早预防,其后果不堪设

想。(2)经济的高增长与环境容量的冲突是导致物质进步已近终

结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自由竞争的西方经济将环境代价外部化,若不从改变价值观

着手,是难以确立环境保全型经济体制的。因此,要为21世纪

的人类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仅有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回

顾和未来千年展望,是不够的,而应该从人类进化的终极意义进

行选择,在这一事关人类存亡的选择中,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

    价值观究竟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价值观是按如下的逻辑导出的,即宇宙演化规律

——生物进化规律——伦理观——价值观——社会经济范型。 

旦人类对宇宙进化规律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必将通过一系列连锁

反应,最终通过价值观的改变而导致社会经济范型的变革,几千

年的人类文明史无不证明了这一论断。自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对

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虽然逐步深化,但没有本质性的突破,天文

学和天体物理并没有给出宇宙演化的本源性答案。人类存在于宇

宙的何处?为何而存在?存在的终极目的在何方?可以说直到本

世纪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地球上的生物不仅是太阳系的产物,而且也同样是银河系乃

至整个宇宙的产物,这就是世界具有整体关联性的根源lo生物何

以进化、进化的原动力及进化的终极目标问题是达尔文生物进化

论难以回答的难题。但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当时的水平上建

构了20世纪以前的伦理框架。进化论的斗犬,19世纪著名的英

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通过对自然过程(宇

宙过程)和人工过程(园艺过程)对立的描绘,阐明了“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这r生物进化伦理观,它原本由生物学而导出,

但却被外延至整个自然社会经济系统,构成了本世纪以来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的价值体系,进而形成了以物质进步为目标的社会范

型和现存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可以说凡发生于20世纪对世界

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无一不是由这种价值观所决定的。

    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伦理观混淆了非

人类智能的本能竞争和人类智能竞争的本质性区别,长此以往,

形成了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问的伦理、而人与自然之间则缺乏伦理

的状况,从而确立了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肯定了直接或间接灭

绝物种和破坏自然的合理性,成为人与自然冲突的理论依据。达

尔文生物进化论对马尔萨斯人口论所作的发扬光大,被法西斯作

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种歧视的伦理基础,对于这一观点,落

后的民族、被歧视的民族一致反对,而强霸的压迫阶级及强权派

则倍加赞赏。因此这一伦理观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以及在该价值体

系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生物竞争规范”将世界一次次地推向灾

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人类互相残杀以及对自然无节制地

掠夺,甚至回到比动物还蛮荒的时代,像这样的生物进化对于人

类来说究竟进步还是退步?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被外延至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荒谬早在本

世纪初就已为人类注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了创造进化论的

观点,力图把非人类的本能进化与人类的智能进化结合起来,来

解释世界的进化图景。柏格森认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有机界和

无机界在进化起点上的同一根源是“原初推动力”,即“生命的

冲动”,人类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在生生不息的创造进化过程

中,时间则意味着形态的创造以及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柏格森强

调人是自身价值的创造者,生命是没有终极目的的,生命的意义

在于刨造,但不是脱离了任何束缚的自由和随心所欲的创造。可

见,在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中,创造意味着社会进步,创造是价

值观的核心。

    到了本世纪中叶,进化论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杜布赞斯

基、莫诺、迈乐为代表的现代综合进化学派,另一个是以贝塔朗

费为代表的系统进化学派。综合进化学派仍旧在达尔文框架之

下,通过基因的遗传与变异,建立了由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启

动基因相互作用的操纵子模型,力图在分子水平上证明自然选择

的正确性。莫诺认为,人类的价值、伦理规范、道德标准的出现

应当从自然选择这一客观规律中去寻找。贝塔朗费的系统进化论

认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是一种机械理论,虽然自然选择和随机突

变在进化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全部,以有机体自主进化为动

因的有机结构调整也在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开放的原始系

统往往具有全能性和无跟的可能性,随着进化过程,代之的是功

能的精确化和固定化,全能性和无限可能性被有限的现实性所替

代,与这种特化相对应的是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这里,贝塔朗

费建立了他的以人类为价值核心的人本主义。

    笔者认办,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进化规律在空间上是由

宇宙演化规律所决定的,在时间上是由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

轨迹所决定的。地史上已经出现过多次生物周期性大灭绝,这主

要由大冰期造成的。大冰期是由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决定

的,两个大冰期之间有一个生态期。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地质史

表明了在每个生态期开始会出现生命大爆炸的现象,这不可能是

短期进化的结果,正如春天万象更新、百草争荣的原因在于各类

种子都等冬去春来一样,只有上一轮生态期将基因信息保留下

来,才有可能在下一个生态期开始后,使信息迅速增殖,爆发式

地创造出更多适合新环境的物种。人类进化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与

其生命支持系统协同进化,在最少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使信

息增殖,以“信息蛋”的形式度过大冰期,待下一生态期到来之

后,继续下一轮的进化,这就是世界进化的终极目的,凡是有利

于达到这一目的就是进步、就是生态文明,凡是不利于达到这一

目的就是退步、就是生态愚昧。可以说,现存的生物及其社会形

态既是对上一轮生态期遗留信息的继承,又是这一轮生态期信息

的进化。这种从物质本体向信息本体的转换正是信息增殖进化的

结果,现存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进化是由自然信息增殖和文化

信息增殖协同进化的结果,文化信息增殖虽然反作用于自然信息

增殖,但它不能脱离开自然信息增殖而独立进化。自然社会经济

各自子系统拥有自身的结构信息,通过在特定价值观体系的导向

下互换信息.进而调整各自的结构信息而增殖进化.在增殖进化

中又形成了新的价值体系,以该价值体系为核心构造了逐步逼近

终极目的的社会范型.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21世纪的主导文明

    信息增殖进化的目的是确保世界能跨过冰期大灭绝,生态文

明是保持世界能够维持信息增殖进化的社会范型。生态文明就是

为了当代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克服人类本质上自私的生物学天

性而采用的一种广义的利他行为范型,这种社会范型所要求的利

他主义与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利己主义的矛盾对抗推动了社会的进

步。从地史尺度上看,这种利他行为往往却是一种深层次上具有

终极童义的广义利己行为.现代社会从物质进步向精神进步的转

型实质上是社会进步从物质增殖向信息增殖转型的表现。对于世

界上任童一个个体而言,增殖的转变是有利于个体基因延续下去

的调整适应过程;而对一个社会群体而言,增殂的转变是在特定

价值取向下的有利于该社会群体文化基因延续下去的调整适应过

程。生态文明是信息时代的范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

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结构范型,是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在经过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选择后进行的第三次选择。全球网络化

为全球的资源管理与共享提供了信息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

国家的参与能力。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它是生态与信息

相统一的全球性复合文明模式。人类已经走出依靠土地资源的农

业文明.又即将走出依靠自然资源的工业文明,现正站在生态文

明的门槛上.即将步入依靠自身智慧资源而实现信息增殖的全球

生态文明。信息时代的经济特征是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

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高

附加值。这种知识经济是一种“低耗高效”型经济,它在生产总

值持续增长的同时,单位耗能和耗物都下降,从而促进了人与自

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信息文明深化的同时,生态文明也得以实

现。工业文明通过信息文明达到生态文明,信息文明是生态文明

得以实现的管理手段,生态文明则是信息文明的目标范式。因

此,实现生态文明要批判地吸收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依靠资源

增殖和信息增殖。资源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物质基

础,信息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管理体系。

资源增殖的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和开发替代产品,将传统的公益

型化肥农业调整为效益型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向工业

生态化的转变;此外,还要以三生工程(生产一生活一生态)为

行动框架.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信息增殖的途径就是要建设信

息高速公路,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加强科教兴国的力

度,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通过每个

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

    文明是文化的显化,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显化。信息增殖

进化论奠定了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观基础,进化论的革命必然通过

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社会经济的变革,因此,将会出现经济学的

革命,甚至会引起人文精神的重建。本世纪初,当赫胥黎所宣扬

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名著被严复译成<天演论)后,被国人广泛

传播,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伦理观影响了当时广

大民众的价值体系重建.大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反抗精神,对

于反帝、反封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受苏联“左倾”的影

响,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在中国一直受到批判,被认为是唯心主

义毒草,当创造进化论的“人的价值在于创造”这句名言塑造了

普里高津等一大批哲学、科学巨匠时,中国却在为竟然投有一个

诺贝尔奖得主而懊喪。

    可以说,在进化论上,19世纪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世纪。

20世纪是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世纪,21世纪将是笔者所据出的

信息增殖进化论的世纪。信息增殖进化论是对系统科学的超越

形成了系统进化过程中价值观自生成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将信

息的意义延伸到人类诞生之前,还延伸到生物界。信息增殖进化

对人类社会来说,在于通过意义的再发现来重建对于人类具有终

极意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协调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

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行为。笔者提出以信息增殖进化论为基

础建构全球生态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不仅对于中国的

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意义。全球生态

文明观主张建立各司其制度生态位及资源生态位的政治经济格

局,在合作与竞争中拓展生态位,力争做到全球资源共享,避免

出现强权主义的生态越位现象;文化基因的多样性、生物基因的

多样性是世界向生态文明进步的根本保证,因此,世界文化及政

治格局也应该是多元共存的全球生态文明新模式,制度生态和区

域生态是维持国家安全和地区发展的基本环境。

第二节全球资源共享的生态伦理

    一、从生态伦理到全球资源共享的创新理念

    当代人类的工业文明正在转向一种新的文明,即以信息文明

为中介的生态文明,或称为信息一生态文明,它超越了工业文明

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确立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传统伦理与生态伦理有根本的区别,塑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

价值观,即工业文明价值观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当人类评价自身

的利益和价值高于自然事物时,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当

人们主张保护人类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人类的自然环境的利益时,

这就由传统的伦理观转向了生态文明观。前者把人的价值标准定

为万事万物的尺度,包含着人可以随意支配自然的想法,由此确

立起来的思维模式,不仅规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而且还提

供了肢解整体自然界的机械观和还原主义方法论,这种以人类中

心主义为价值观的工业实践,仅仅200多年时间,就导致了当今

全球性生态危机。

    我们把生态伦理区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

    狭义的生态伦理放弃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自觉地提

出了保护环境的任务,这是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为保留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而反对和约束破坏

生态环境的道德伦理。这种伦理之所以是狭义的,是因为它把生

态问题归结为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利用和改善的问题,规定改造

自然活动的生态界限、健全法律制度、在伦理上制定某些禁忌条

款和道德规范,是以对人有利的形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

是为了自然本身。这对于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来说只能是一种狄

义的生态伦理。

    广义的生态伦理,以生态科学原理为依据。环境是整个地球

生物圈。而不局限于人类生存的那个局部范围。它不仅从人类自

身的利益和价值出发,而且是从所有生命物种的利益和价值出发

去保护环境。这种把人类伦理行为的参考框架从人类一个物种的

利益和价值转移到千百万物种的利益和价值的生态伦理是广义的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是生态伦理的社会范型,生态文明观则是从整体着

眼,看到大自然的深层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方式历久不衰,导向

平衡。有了这种观点就不可能把地球看做是和人类文明分离的。

在时代面临世纪交替和千年过渡的时刻,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的问题已经由严峻的生态危机形势刻不容缓地提了出来。人类迫

切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生态知慧来源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

作用。生态哲学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

本问题。它由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向研究人类社会与自

然界的普遍关系扩展而形成。生态哲学给人类提供了一些深刻的

生存智慧。

    人类在从工业文明经信息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大历史关头,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一种使生态规律、生

态伦理和生态美感有机统一的新的价值观。这就是全球生态文明

观它是当代人类所需要的生态智慧,它将引导人类走向未来的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同样用以规范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因为它是社会

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对地球上资源配置的观念是检验各种制度

合理的试金石。人们强烈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希望找到一个办

法,避免破坏性的竞争。政治家们通过研究全球生态,就能够细

致地重新检验政治动机和政府政策是否合理。

    个人和政治系统的关系以及政治系统和地球系统的关系具有

全息性。目前全球每一个个人都反映出我们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

明过渡的社会的总体价值、选择和想法,在过渡中,这种文明不

是冻结的图像,而是处在不停地运动中,每个人都反映着整个社

会,同时也被社会带动着。我们的所感、所思、所欲、所行,从

意识形态和传统上都由我们的文明所决定,一旦信息文明引导着

工业文明与全球生态冲撞,作为个人也很难把自己的进程和全球

文明分离开来。要使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对全球资源环境的震荡

恢复到平衡,就必须让每一个人面对日益退化的全球生态检查自

己的思想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否符合控制环境中各因素健康平衡的

那些原则。上述法则也适用于组成政治系统的各种力量。政治系

统的力量说到底依赖于其中每一个成员的力量。每一个政治团体

的行为符合生态文明范型,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才有可能。

    因此,可以认为全球生态危机是一种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

全球资源共享和社会公正是中心问题。环境与发展不是人类与自

然,而是人类自己之间的问题,是一种具有深层生态意义上的

“精神危机”。“我们是谁?我们的生活意义何在?”无论是个人理

念、政党的意识形态以及各种世界性宗教,都在重新回答这个问

题。

    人类要从狭义的生态伦理过渡到广义的生态伦理,必须经过

信息文明的中介,完成对生态规律(结构信息)、生态伦理(交

换信息)、生态美感(信息范型)的全球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塑造

过程。如果说信息文明的信息增殖必须要有一个价值取向的话,

那么我将选择阿尔。戈尔的书的最后一句话:“地球濒临失衡;选

择在我们手中。”以生态伦理为价值取向,人类必须选择从信息

文明到生态文明的道路,才能创造性地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二、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知识经济过程

    早在工业革命前夕,亚当.斯密就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

动(主要指体力劳动),是一切物质必需品的源泉,从而肯定厂

劳动创造财富的论点。当代信息革命兴起不久,马克卢普在(知

识产业)(1962)中,提出了智力劳动创造财富的论点,从而把

信息与知识引入经济学,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因

为,在传统经济学中只着重分析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个因素,

并没有明确区分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在创造价值中所起的不同

作用,更不可能提出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

    当信息革命兴起之后,由于在产品和劳务中“物质”的比重

不断下降,“信息和知识”的比重不断上升,知识在创造财富从

而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它已经上升为物质生产

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知识创造财富或脑力劳动形成价值的

重要途径之一是利用科学技术将非资源转化为资源。另一个重要

的途径是,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节省资源。如用石英中

的硅制造芯片。这种节省资源、节省劳力而重量不到一克的芯

片,由于积累了大量信息,才成为计算机的“大脑”,却具有每

年创造价值几万英镑的服务和收入的潜力。

    可见,在信息文咀时代,商品价值的实体主要是由知识业中

的劳动,特别是由科研、技术开发中的脑力劳动形成的。

    然而信息文明所强调的信息经济还需要进行生态文明和生态

伦理的评价。因为人们现在很容易把地球看做一堆“资源”,除

了它们眼下的用处,别无内在价值,忘记了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

关联性。

    (一)从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一一知识价值论

    1962年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的

问世标志着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的诞生,1977年马克.波拉特的

(信息经济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信息经济学着重

从信息生产率和发展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

  1.单纯信息与网络信息。

  单纯信息的含义(即结构信息)所产生的只是经济数据(知

识)的搜集、传递、加工、储存、检索,以及分析、命令或其他

指示的联络与沟通、决策实施的评价中的反馈。随着现代科技的

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即交换信息

的形成),市场容量不断增加,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技术过程变

得更为复杂,产品及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信息的决策过程变得

更加集约化。据此,通过对信息与生产系统各自投人效用与总体

经济系统的实际产出效用的比较,能够得出信息生产效用,即信

息的生产率可由实际产出对信息投入要素的比率而获得。

    将信息要素纳入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信息经济学获得了

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结论。美国经济学家罗默的“新经济增长

理论”指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

中考虑,即把知识列入生产函数。而对知识生产的投资不仅能增

加知识的积累,还能增加其他经济要素的生产能力。知识资本将

继续升值,它具有连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征。过去20年世界

经济发展中发达国家增加投资快于增加人数,投资收益并没有递

减。

  2.经济增长的四个基本要素。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要素不仅仅

是资本和劳力,而应该是四个基本要素,即资本、非技术劳力、

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信息)。由于信息构成生产要素之一,它像

资本那样必须以放弃当前消费为代价才能获得,因而信息的滞后

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加速国家信息化、政府

信息化和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及时察觉实物和货币市场上

结构不合理的隐患,并有效调整相关利益关系,将越来越成为现

代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国家必须像对待基础设施投

资那样对信息产业给予高度重视,经济长期发展中可能出现良性

循环趋势,即投资促进信息生产与传播,而信息生产与传播获得

的效用又促进投资。这意味着投资的持续增长可以长期提高某个

国家的增长率。反之,如果信息化的不充分造成市场货币需求的

矛盾被长期掩盖,甚至由于信息表象与实质的扭曲产生政策导向

的利益扭曲,一旦央行不主动成为信息的代理人,那么对经济的

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3.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劳动经济和资源经济的发展固然

离不开创新,但它经历的时间漫长、范围有限。而知识经济时代

的技术创新速度加快,范围涵盖全社会,这种技术创新就成为经

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70~90年代为70%~80%,

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这就说明,在技术和产

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不创新,就灭亡”,惟

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

管理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一种持续创新机

制,使经济、教育、文化有机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

能实现经济发展的信息增殖过程。

    4.知识经济是一种合理、高效地利用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

展经济。

    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资源经济,创造了曰益丰富的物质财

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达和繁荣。但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

发明指导思想,不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

只是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得最大利润,故而

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和消耗,因此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危及人类

的长期发展。

    信息文明时代的知识经济针对全球多种自然资源近乎耗竭、

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状态,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对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的科学进行全面的认识,不仅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而

且在能源、运输、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实行全面彻

底的改革。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能源。

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代替矿物燃料,研究开发效率更高的材料,实

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把污染控制在第一发生现场。

    总之,知识经济在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的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

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5.知识价值论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灵魂。

    知识的经济化是与知识、经济的人化过程相一致的。猎头公

司在全球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网络人才运动的兴起,是知识经

济化的存在现象,也是全球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人在知识经济

化过程中,起着鲜明的战略导向作用。

    就中介融合作用而言,世界产业日益依赖人才资源。在封建

时代和农业文明中,土地、水利是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元素;

在传统工业社会和传统工业文明中,商品、资本(货币)资源成

为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经济元素;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文明中。

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经

济元素。

    人既是知识、科技、信息的文化载体和创造者,又直接构成

了现代文明最宝贵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最宝贵的经济动力。

    如果说人是知识经济的内动力,那么知识经济的外动力就是

  14

知识和信息,已构成知识生产力,并且是信息经济的第一性生产

力。它是由知识力、信息力、科技力、文化力、思想力、教育力

等综合构成的信息范型。其中,教育力是培养知识产业信息人才

的能力;思想力是创造创立的综合力量;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科技

文化教育的综合力量;科技力是科技创造、发明的综合能力;信

息力是信息产出与流通的综合能力;而知识力则是社会生产、流

通知识的综合能力。

    知识是资源、是资本、是财富,同时知识价值是知识经济的

尺度。

    已有的经济学都很难解释知识的价值和知识所发挥的巨大作

用。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认为,“知识经济

的发展就是一种爆炸性的新力量,它正促使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的权力关系出现深刻变化”。他将“知识”这个术语的含义拓展

为:“信息、数据、图像、想像、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社会

象征性产物”。他评价,“知识是资本的最终代替品,它已成为产

业的最终资源”。日本介屋太一认为,知识价值就是“用知识和

智慧创造出来的价值”。

    无论是知识经济学强调知识价值,还是信息经济学强调信息

价值,两者都肯定智力劳动创造价值。虽然也是劳动创造价值,

但与过去只强调体力劳动创造价值又不相同,知识经济与信息经

济强调脑力劳动创造价值,从而反映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与物

质经济的不同。仅就脑力劳动而言,前两者是一种知识运作行

为,因此脑力创造价值亦即知识价值。

    然而对于知识的概念,国外学者逐渐获得了共识:知识主要

分为两大类: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编码化知识也称为

信息,但是,如何辨别、分选、合成、加工、提取日益膨胀的信

息,这就是信息如何增殖的问题,是一种隐含经验类知识,它是

深深埋藏在社会文化中的东西,需要学习才能得到。

    隐含经验类知识是还没有挖掘出来的知识,是未知的知识,

所谓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需要作为“知

讽工人”来不断挖掘隐含经验类知识。

    总结上述两类知识的特点,我们归纳如下:

    编码化知识,是已知的结构信息,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

识,也就是认识事实和认识自然规律和原理;隐含经验类知识,

是未知的交换信息,包括怎么做和找谁去做的知识,这些都是大

量存在于大脑中,只有通过“经验交流”的过程才能被开发出来

的,所以“大脑资源”,这才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资源。知识经济

的创新源泉正在这种知识里。在交换信息过程中随着学科、行业

的交叉和范围的深广,信息范型在不同时空段依次形成,也就使

隐含经验类知识不断被编码化,但还是有很多知识在人们头脑里

是隐含着,有待被开发。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待于进一步

丰富与发展,需要发展成为知识价值论,更准确地说是信息增殖

论。

    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中,首先科学地回答了三个带根本性

的理论问题: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它为什么形成价值?它怎

样形成价值?马克思从现象到本质,从最常见的,碰到亿万次的

商品交换出发,分析了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二重性质:商品具有使

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接着,他从商品的二重性质中进一步揭示

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质,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

动。在劳动二重性原理的基础上,他科学地阐明了,具体劳动由

于其种类不同,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由于它是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因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的共

同的价值实体。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人们之间在经济

生活中的关系要求他们按劳动(抽象劳动>的耗费来交换彼此的

劳动产品(商品),而商品的价值正是耗费在产品上的抽象劳动

的物化。

    马克思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出发,分析商品的二重性,进而

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在它的基础上,阐明了商品生产的

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又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一一剩余价值规律,这是经济科学上伟大的贡献。

    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知识商品

和智力劳动的价值这一新的问题,给予科学的论述,我们应当在

马克思奠定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沿着他回答上述三个根本的

理论问题时的思路进行分析。

    首先,什么样的脑力劳动形成价值,前面我们已作分析,是

带来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脑力劳动才具有知识经济的价值而实现信

息增殖。其次为什么带来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脑力劳动才形成价值

呢?下面从信息增殖(创新)的意义上谈交换信息向信息范型的

转换。

    (二)从知识经济的交换信息到信息范型的出现

    要理解隐含经验类知识是信息增殖的结果这一结论,首先必

须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与认识论的立场观点出发,区分本体论信

息和认识论信息。

    从本体论角度看,世界由物质、能量(运动)和信息组成,

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属

性。因此本体论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

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我们定义为“结构信息”o

    从认识论角度看,认识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认识的主体是指人类。认识论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

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人类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认识能力’

另一方面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感知和认识它们。认识

论信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长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信息的区别、选择与整理,即通过大脑的加工制作的工夫,

使信息系统化,形成科学技术知识。我们把主客体的信息交换过

程所形成的动态结构(知识本身不断深化,也有各种认识层次的

知识)定义为“交换信息”。

  

    在当今的信息文明时代,信息是资源,它具有价值。而对信

息进行传输、处理与加工的脑力劳动,则创造价值。这是不同于

7,质产品价值的信息价值、知识价值。在信息文明时代,价值的

增长主要不是来自体力劳动,而是来自脑力劳动一一主要的是来

门创造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脑力劳动。下面举三个实例。

  l.知识经济就是创新。

  中国用友集团总裁王文京对知识经济提出新的解释。他指

川:“企业创新的焦点是均衡的,结果是再次创新。”他举例说

明:“衡量企业有六大标准:人力资源、科研开发能力、市场、

服务、管理、资金。如何利用企业本身拥有的优势制定企业发展

¨标,就需要采用均衡的办法。软件行业中,支撑软件、系统软

门、管理软件是三大主流产品。由于我国软件企业资金短缺.不

叫能做出支撑软件和系统软件与跨国公司抗衡,所以只能选择管

理软件,这就是均衡中的创新。”王文京的创新思维,使他能在

10年内,使用友成为我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公司和我国软件行业

的龙头企业。

  2.资本(资源)运作的信息增殖过程。

  许多国有企业的振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应厂长和经理的个

人智力资本。在深圳,出现了企业可以让洋人用他的脑袋来人股

的事情。可见智力不仅是一种未被消费的劳动,而且能够创造价

值,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市场,即是资金供求关系形成的市场。当你的资金不是

用于日常消费而是用作投资,资金就成为了资本。资本市场的出

现,人大缩短了优势企业走向成功的距离。企业家的创造性脑力

劳动.就在于借助资本市场的筹资杠杆动能,使那些具有发展潜

能的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大规模的快速扩张。

    资本运营是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基本内涵,是连接企业迈向

资本市场的纽带。所谓资本运营就是通过一定方式的运作,将企

业所拥有的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产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的增值。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有五种:

    (1)股份制改造,借壳上市及其资产重组,受发行指标、额

度的限制,企业直接上市难度较大,就可通过兼并收购已上市公

司的部分股权取得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的奇迹是源自资本市场的巨大资金支持,最大的老板不过占有

2%的股份。

    (2)兼并重组,优化资本结构,使低效企业的生产要素向高

效企业流转,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兼并收购是资本运营的核

心。成功的兼并收购,企业不仅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而且产品成

系列,市场成格局,存量变流量,很快实力倍增,喜获生机与活

力。兼并收购又是现代经济的魔方,是一项最具挑战性的经济行

为。企业家的信心和气魄是第一位的,但仅凭胆略、血气方刚还

不够,得失成败的关键是掌握兼并收购的高素质人才。

    (3)借鸡下蛋之租赁经营方式。

    (4)裂变、聚合方式,即按裂变──聚合──再裂变──再

聚合的途径寻找合作伙伴,不断繁殖新的利润增长点,使资产在

流动中增值。

    (5)无形资产的有效经营。

    3.知识经济的信息规律模型。

    在美国,有60%的企业相信,靠提炼信息规律可以发财,

或者说将信息经济的生财之道模型化,让人家照方抓药,靠这个

来赚钱。这样就把具有“交换信息”特点的隐含经验类知识物化

为编码化知识的“结构信息”,成了各行业共有的“信息范型”。

    首先,它变专业分工为融合流动。决策部门将现有的财务、

销售、市场结合在一起,将人为设在市场、设计、生产、销售、

财务、人事和辅助工作之间的围墙拆除,用自由流动的信息,取

代摩擦阻滞的物质,不使不易信息化的中间环节,对企业决策者

与客户之间的直接沟通造成人为的时空阻碍。

  、其次,简化中层。在企业决策者与客户之间造成隔阂的关键

因素,是中间管理层的过度庞大。为消除对价值流的人为分割,

屯脑和网络可以替代一部分中间过程的事务,代替中间管理.人

们可以直接交流。今天市场变化莫测,充分的信息加快了物质流

动和资金流的流动。在这种要求即时决策的形势下,决策层需要

直接了解市场,贴近市场前沿。

    再次,是节省时间和减少库存。根本原因在于减少中间环节

个必要的耗费,这种管理只能是强调业务融合、简化中层并节省

.甽间和库存成本的直接管理。模型化使越来越多的可程序化决策

呐人机器中,管理人员将有更多时间用于无法程序化的决策上。

次要决策、需要在各部门间取得协调的决策下放给中层。决策者

可以集中于重大决策,并对其决策加以直接控制,这样,以监督

为主要职能的中间管理层次和部门就可以实现精简。模型化所凝

聚的信息范型,改变了企业的整个价值流的实质,从专业化分工

的物质流,转变为业务融合的信息流。企业由此实现从工业文明

模式向信息文明模式的转变。

第三节  信息文明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中介

  信息文明作为一个时代,最初是和工业文明连在一起的。列

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把工业文明区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而社会学家贝尔则从生产力的角度,把工业文明

发展的最高阶段称为“后工业社会”。《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内

格罗蓬特则提出“后信息时代”这一新概念。

    正业时代是原子时代,信息时代是电脑时代。前者是机器化

入生产,在特定时间、地点重复统一标准的生产,后者可重现同

样的经济规模,但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而使人类的生存

环境变得越来越数字化(一切都被简化为同样的卫和0)。

    两个时代,人们观控世界的价值取向重点有所转移。物质

流、信息流,这是工业文明时代和信息文明时代不同的两种价值

流。人们回顾20世纪将尽,工业革命在市场、设计、生产、销

售、服务、人事和其他工作之间所树起的一道道专业化分工篱笆

墙,无疑为物质流提供了基础。而人们展望21世纪来临,则发

现正是信息革命拆除了由工业革命时代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

部门分割的篱笆墙,所谓资源融合,带来信息业务重组的新方

向。

    信息时代资源融合的一套规则和程序改变了企业的整个价值

流的实质,从专业化分工的物质流,转变为业务融合的信息流.

企业由此实现着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模式的转变。而世界的未来

一旦“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

世界将无疆界。

    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的急遽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它

涉及了该地区的全部国家,这与技术、经济、政治的社会领域中

深层的结构改革密切相关。它们面临的任务是分析和修正新技术

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和政治过程,以及确定过渡到信息社会的有效

途径。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正在建立作为整个社会生活活动基础的

信息基础设施。它立足于借助电子技术的信息制品的综合工业。

社会不按照现代技术革命实现社会和政治的变革:就不能有效地

利用新技术,就要落后。

    自1997年7月以来,由泰铢贬值而引起的一场遍及东南亚

的金融危机,局势的发展完全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料。“危机”期

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动用了1000多亿美金来“救灾灭火”,

但这场“危机”非但没有缓解复苏,反而愈演愈烈地向更广、更

深的领域发展。1998年人夏,亚洲形势更加严峻:日元戏剧性

地狂跌,直至年底不能有明显转机,使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

湾苦不堪言,若无人民币不贬值的保证,很可能导致亚洲倾向新

一轮的贬值;印尼难民大量涌人新加坡必将带来新的不安定因

素;如果俄罗斯“危机”进一步加剧,东欧顷刻就会“连锁反

应”;要是美国股市再有闪失,欧元必然畅通无阻,美元很可能

在需求减弱和逆差增加的双重压力下贬值,那么亚洲各国的外汇

储备必锐减;跟随俄罗斯、东欧之后的受害地区将是南美和全

球;而亚洲二度金融风暴是个更具毁灭性的厄兆,它所造成的经

济黑洞有可能将全球带人萧条。

    如果说经济危机中,日本政府采取日元贬值的方法遏制经济

颓势,是在用工业社会“第二次浪潮”的思想处理信息社会的问

题,缺少的是像格林斯潘倡导高科技主导新经济的基于信息价值

观的认见的话,那么我们也应该把亚洲金融危机放到一个更广阔

的视野中一一它显示了信息化社会一种新的经济动向:冷战结束

以来西方世界产业结构大改组,随着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造成金

融、电信、传媒、服务性贸易的开放融合,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自

身加快向资本、高技术产业升级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发

展中国家转移,而同时金融投机时刻盯紧那些经济高速增长却结

构有明显缺陷的东南亚地区。在全球处于大动荡、大改组的年代

里,还企盼原先那种“从繁荣走向萧条再由萧条走向繁荣”的经

济增长模式,就必然脱离时代的现实,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

势再次证明信息经济的到来不可阻挡。信息经济具有新的均衡条

件,应当是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信息市场三个市场的联合均

衡,未来新经济的竞争使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别已经不仅是资本与

技术,而在于知识与信息。

    东亚“四小龙”、“四小虎”必将由资本依附转向资本与信息

的依附,才能从金融危机中重新走出来。以“四小龙”的中国香

港为例。自70年代以来中国香港经济的起飞,靠的就是外资与

中国大陆市场,中国香港经济的本质和优势是服务:依靠金融、

房产、信息服务与出口(转口)贸易服务。中国大陆工996年实

际利用外资中的38%来自中国香港,1998年中国大陆经济为拉

动内需仍需巨大投资,中国香港仍是主要投资者。危机之后中国

香港外资不像东南亚其他地区依然留恋不去,显然怀有对中国大

陆的深情。中国香港的再度繁荣只有依靠外资的重新聚合,而吸

引外资的先决条件是中国大陆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新产业发展机

遇。

    中国对外开放电讯市场,势必意味着网络媒体、网络教育、

网络商业、甚至网络金融业不同程度的开放,这就迫切要求这些

产业要加快深层次的改革,从国家主权、政策法律制度、安全及

意识形态领域、商业服务模式等方面做好准备。进一步开放中国

市场和以信息产业为龙头,有可能为我们带来宝贵的跃迁机会.,

    然而在确定过渡到信息社会的有效途径时,必须考虑已经积

累起来的世界经验和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世界经验的基础上

并根据内部发展的特点不断加以修正。从社会组织的工业基础向

信息阶段的过渡是现代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向信息组织过渡

创造基础的技术发展模式有三个典型。这些模式的基础是以下机

制:科学发明与技术结合,技术与生产结合,生产与社会结合。

    第一种模式──创新园区。

    它的范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这种园区的形成并成为

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源泉,必须具有以下四大要素:发达的科学研

究中心和实验中心提供的科学;巨额的私人资本;用现代设备装

备起来的多专业的企业;大量技术高度熟练的工程师和工人。

“创新园区”将这些因素组合起来之后,就创造了技术发展的过

程。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建立了高度分散的互联网络,而且园区的

所有四大要素应该集中在不大的区域内。例如,美国硅谷长约

30公里多一点,集中了信息技术领域内属于2000家公司的8000

家企业。在这些企业中集中了22万技术高度熟练的工程师和工

人,而科学创新的基地建立在三个大学内(斯坦福大学、伯克利

大学和旧金山大学)。中国的中关村则是被人们称作迈向2]世纪

的中国“硅谷”。

  第二种模式──跨国公司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从事引发创新,并把创新引向在技术上和

.生产中实施的跨国公司。这种公司具有必需的资本,能支配具有

现代水平的生产过程以及拥有技术高度熟练的专家。它应该有自

已的科学研究中心,或为大学中心的最新研究提供奖金。这样,

跨国公司就确保了“创新园区”全部四大要素。

  第三种模式──欧洲共同体模式。

  它建于各国政府和私营公司之间的合作之上,并出现了移到

个国范围之外的“创新园区”。这种模式的范例是“尤里卡”计

划。它的基础是参与国的公司以联合团体的一般方式在技术领域

内制订的重大计划。执行拨款决定的国际评审委员会,力图保持

整个欧洲经济发展的动力。

    美国为向信息组织过渡创造基础的模式是以上三者的综合,

但和日本的“国家保护关税制度”模式(在对外国公司关闭国内

市场的条件之下,政府通过本国私营公司给技术创新以支持)不

同,也和法国的在世界信息市场和国际竞争中支持本国公司的模

式不同,美国打着“星球大战”的旗号,力求达到军事优势的

.军事模式”,具有很大潜力,因为这是国家在技术领域中动态发

展的强大的动因。尽管“军事”模式存在两个严重问题(道德问

题。技术保密问题)而不得不毁掉自己,但毕竟为美国副总统戈

尔倡议“信息高速公路”作了铺垫,使美国形成一种新型经济,

由工业社会迈人知识经济社会──秸息文明时代。

    与亚洲金融危机同样令经济学家惊讶的是90年代以来美国

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1990年以来,美国经济的收缩期仅有9个月,扩张期超过

80个月,是1854年以来的三个经济周期中收缩期最短、扩张期

最长的时期。经济周期的这种变化与肇端于80年代初期就开始

的美国产业政策与结构的调整有着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今天的

成功正是当年努力的硕果。现在的美国已建立起傲视世界的高新

技术产业群体,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产业、生物技术与应用产

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宇航开发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大批新

兴服务业,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近3年来电信、金融、媒体、文化

企业的兼并重组,它们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不断飙升。

1995、1996年两年有关信息设备的年增长率达到32%和45%,

全球信息产业1996年总投资大约为6100亿美元,美国占了

41.5%。美国与信息直接和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已达80%。在过去3年中高新技术产业对GNP的贡献

率为27%,相对比房地产、汽车的贡献率仅为14%和4%;在

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中的1/3来自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主

要特征的信息产业,特别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网络化技术带动

了众多产业的发展。1998年美国商业部在《浮现中的数字经济》

报告中,集中以“信息”这个新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对今日美国

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的作用作了精彩的阐述。美国商务部长

自豪地认为,在一个创造了1500万个新工作、失业率24年来最

低而通货膨胀率30年最低的时代,让我再一次说:超过工/4的

增长来自于信息技术。

    无怪乎工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采用了联合国研究机构

以前提出的知识经济的说法。他说,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计算机、电子和航空等技术产

业是所有产业中产出最快的产业。之后他于1998年又提出:“人

类知识每5年翻一番。”工业经济时代的美国三大支柱产业──

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正被知识经济时代的电脑、通讯、金

融所渗透。

  、当我们为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和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并深信

有可能为我们带来宝贵的跃迁机会时,我们的模式只能以信息经

济(可升华为知识经济)为中介,寻找自己的通向生态文明的道

路。

    正如美国学者、物理学家戴森在<宇宙波澜)一书中寄望中

国吋说,今日的美国,科技已将一般老百姓弃之不顾,美国今天

发展的技术都倾向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所以他说:就让它成

为中国的警讯吧!中国未来必须避免美国过去的错误。如果未来

40年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将变得和美国现在一样富强,届时中

国将有机会带领世界朝另一个方向走;在那个方向上,技术将可

为各国、各阶层的儿童带来希望!

    这是五年前,戴森在昔林斯顿对中国所寄于的希望。这说明

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只是以全新的方式推进了工业经济效益的

一面,并未解决新时代出现的经济伦理问题,如生态危机(环境

污染)、人性危机(人成为消费机器)和国际关系危机(南北问

题等)。

    一般认为,经济只不过作为整个人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是在一个资源短缺和不能直接支配的基础上,生产和分配产

从以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所谓效益即经济合理性原则只涉及经

济手段,并不涉及经济目标的合法性问题。经济目标必须由思考

人类行为及其具体文化条件的经济伦理学来决定。

    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原则要克服200多年来西方“纯粹”经济

介理性和“纯粹”道德性的“两个世界”的分裂,架起一座沟通

经济学和伦理学、生活世界的伦理和经济的系统合理性之间的桥

梁,人们所称的“后现代经济”。这种向经济文化和经济伦理学

的发展趋势与世界由工业经济社会(工业文明),知识经济社会

(信息文明)向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整个发展相一致的。

    这使我们想起了奥尔多.利奥波德在50年前(<沙乡年鉴))

d.过的话:“迄今还没有一种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

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土地,就如同俄底修斯的女奴一

样。只是一种财富。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

的,人们只需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

    人类应该怀着深深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去感知自然,而不是占

有,扩张和贪欲,“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包括土壤、

水、植物和动物)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

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

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这就为人类确立了一种新的生态伦

理。

    利奧波德50年前的呼唤,在当时并未能引起应有的反响,

但是他的生态伦理精神却在凯恩斯那里得到了呼应。凯恩斯

1930年就预言:“我们将自由地回到宗教信仰和传统美德的那些

最确切的原则上来,我们将再次把目的看得高于手段,宁愿取善

而不为实用”。他的这些观点有人认为100年以后才能实现,这

意味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重新奠定伦理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只有工业文明以信息文明作为中介走向生态文明时,才真正使伦

理学和经济学融合。    .

    利奥波德这样来概括他的大地伦理(土地道德)的含义:

“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

丽的时,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所谓和谐,是指

这个共同体的完整和复杂一一保留至今尚存的一切生物;所谓稳

定,则是土地的完好无损一一维持生物链的复杂结构,以使其能

具有发挥功能和自我更新的作用;美丽,则是道德上的动力一一

不要仅着眼于经济,还要从更高的价值观上去看问题。和谐、稳

定和美丽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利奧波德的这种尊重土地、热

爱土地的土地道德,从伦理学角度看,则是从人延伸到土地的生

态伦理。

    50年后,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终于认识到在似乎无关轻重的

道德选择和后果重大的道德选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把人和土

地的关系又具体到我们和地球。如今,我们和地球的关系失去了

平衡,重建这一平衡所需的信仰就是生态文明,因此,将信息文

明导向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