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生态文明专著>>《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
第三章 效率、公平与资本

第三章  效率、公平与资本

第一节 经济非一体化下的资源格局

    一、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含义

    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的一

对非常重要的、而且又是相互矛盾的基本概

念。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伦理问题

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寻求资源全球共享和

优化资源配置模式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更显得

重要,因为效率和公平问题的合理、科学的解

决是资源全球共享的前提条件。因而,可持续

发展理论更强调效率和公平问题的解决。

    (一)关于公平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必然存在

着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这是现代经济社会所面

临的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公平并不是纯经

济学概念,它从来都包含伦理学的含义,是反

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它包括每个社

会成员的人身平等、地位平等、权利平等、机

会平等、分配平等,其中权利平等又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等。每一种理解都可以有充分的依据,因为它首先涉

及价值判断问题,即道义上的是非标准问题。

    无论从伦理学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可以断言:

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并不意味着公平,或者说,不

应当把分配均等当作公平的同义词。收入是一种流量,财产是一

种存量,流量来自存量,流量的积存又转化为存量。所以,收入

分配的公平与财产分配的公平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把收入分配

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当作公平,恰恰就是不公平。因为它只

注意最终得到的收入或财产的均等,而忽略了获取收入或获得财

产的生产模式。因而,应改变收入分配均等或财产分配均等就是

公平的观点,而转向机会的公平或机会的均等。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的实质就是人类的分配资源和占有

财富机会上的“时空公平”,它突出体现在国家范围内的同代人

之间的公平、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间的公

平三个方面。在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不同的国

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性别、不同时代的人们都

有分享资源的权利,同时也负有道德和伦理责任。

    (二)关于效率

    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或

可以解释为人类行为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因为一定投入下的产

出的变化或一定产出下的投入的变化,都表明资源使用或配置的

效率发生了变化:或者说资源使用或配置的效率提高了,或者是

资源使用或配置的效率降低了。效率可分为三大类型:

    1.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是经济上的投入产出之比。人类所追求的经济效率

是一定收益下其成本最小化;或是一定成本下其收益最大化的行

为,即少投入,多产出。

    2.生态效率。

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总是朝着特

定区域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顶极群落进行正向演替,使这个自然

资源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达到最大,这些物质绝大部分是用

来维持系统的呼吸消耗,净生产力比较小,系统的生态效率较

低,这不是人类所需要的。人类所关心的是自然资源系统的净生

产效率。因此,人类开发利用资源正是为了打破自然资源的正向

演替过程,创造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更高的生态效率的人工生态

系统,提高资源系统的净生产效率,也就是提高光合作用的转化

效率,达到高效、和谐的最高生态境界。

    3.社会效率。

    社会效率最主要是社会体制或社会制度的运作效率。在这里

我们认为,社会效率是指竞分者开发利用竞分资源时,竞分规范

的约束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的运作效率。因为这

是资源全球共享达到公平、持续、效率的有效保障。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哲学思考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机制运作良好,资源得到有效

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率。同时,市场经济实行等价交换、公平交

易、平等竞争等,又构成经济公平的基本内容。然而,可持续发

展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在工业文明时代不仅不能达

成完美的结合,而且表现为一对矛盾。效率所讲的是经济账,而

公平所关心的则是社会账。要实现完全的公平,就是讲求平均主

义,也就无效率可言;同样,单纯追求经济效率,也势必造成社

会的不公正。如果说追求经济效率是“真”的话,则讲求社会的

公正就是“善”。工业文明不能实现“真”与“善”的完美结合,

结果造成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不公正现象。但

从另一方面来讲,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又存在相辅相成与互相促

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由于社会不公正

的存在,人类必然采取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法律的、行政

  

的措施。努力消除这种不公正,去追求“真”与“善”的完美结

合,达到“美”的境界,实现“真、善、美”的内在统一。从这

个意义上讲,公平是效率的源泉,公平的程度决定效率的水平。

    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体现着

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对社会权利和财富分配方式的价值判断。效率

是生产力的概念,而公平是生产关系的概念。两者通常是相互对

立的,构成一对矛盾,但又是相互促进的,它们是一个对立统一

体。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必然是公平的制度,

它能够实现激励和约束的强化,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提高了的

效率又会自然要求更高、更深的社会公平,并促进其实现。因

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变迁体现着人们对公平

与效率的不懈追求,其实质又是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正如马克思

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公平观念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

体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更进一步说,公平观

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与效率

    现代新的公平观指的是通过对社会劳动的全面参与,在为社

会创造财富和公共积累的同时,享有应有的社会权利和财富分

配。在所有社会形态中,公平与效率始终是人们进行制度创新时

都面临的两难选择。作为对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重效率、轻公平

的某种缺陷的某种弥补,制度创新所折射出的理论内涵都是丰富

而严肃的。它所体现出的对个人利益的尊重、对资源配置概念的

拓展、对效率与公平的追求,应该成为规定各国进一步发展的逻

辑起点和主要参考指标。从严格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既是效率经

济,又是平等经济。所以,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实现经

济效率,又能实现公平经济。但经济公平本身并不能自动解决社

会公平,实现资源和财富占有的平等权利,达到共同富裕。惟一

办法是通过社会公平机制来实现。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

共享,一方面要实现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必须采取世界

范围内的社会公平机制,尽可能地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差距,把它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限度内,以

求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达到全球的共同富

裕,这是走向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选择。生态文明

是为了当代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克服人类本质上自私的天性而

采取的一种广义的利他行为范型。人类将进入依靠自身智力资源

而实现信息增殖的全球生态文明时代,这是对信息文明的深化。

生态文明以其生态道德规范来重塑人类的思维定式,确立生态文

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以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

    生态伦理学突破了旧伦理学的理论体系的界限,主张把道德

对象的范围扩大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因而它不仅以人的利益

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那么,人类与自

然的交流也是一个公平对待自然界的问题。人类不可以把自然界

只视为原材料。或根据经济的财产概念把自然界只视为有使用价

值,而必须认识到它的实质价值质,这种价值质是自然界特有

的。与自然界公平交流,要求以道德上的要求为前提,不仅有人

权,而且也有自然权,应该保护自:然的尊严、完整和“自由”。

因此,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要求是,确立关矛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

界的权利的理论;它的实践要要求是,依据上述理论确认、制定生

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实施这些原则和规

范,以保护地球生命维持系统。

三、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有限资源的l配置是一个与资源檗的开发利用同等重要的问问题,

也历来是经济学家关心和不断进行探讨的课题。资源配置是指人

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各种资源进行组合和再

组合,生产和提供出各种产品和劳务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马传栋,1994)。资源配置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

一个伦理学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一书中对这个

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有限资源的时空尺度上的配置主

要分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本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分配,涉

及代际间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有限资源在代内分配的含义是:在

某种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本代人与后代人都需要这种资源,

每代人对这种资源的最适宜标准和原则如何确定?从效率的角度

来看,资源在不同代的人们之间的分配应当符合这样的要求:即

假定科学技术的进步足以使后代人可以凭借当时的科学技术取得

至今未能发现或尚未能利用的资源,或者,可以凭借当时的科学

技术取得有效的替代品,那么本代人利用资源时,要把推动科学

技术的进步放在重要位置,应从这种资源的利用能在多大程度上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考虑,而不应仅仅从本代人享受的角度来

考虑。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有限资源在代际间的分配,应遵循一

个总的原则:生活必需资源应较多地考虑留给后代人的部分,不

能使后代人因缺乏生活必需资源而陷入困境;而非生活必需资源

可以较多地考虑留给后代的部分。这样,可以使不同代人能同等

程度地满足生活必需和非生活必需的需要。二是在本代人之间的

分配,涉及代内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有限资源代内分配的含义

是:在某种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在留给本代人的有限资源

中,分配的最适宜比例和原则又该如何确定?从效率的角度来

看,资源的分配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

又增强了本代人和后代人取得更多资源的能力,这样的分配才是

有效率的。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应遵循的总原则是:生活必需资

源的代内分配应当以平均原则为主,而非生活必需资源可以主要

按市场调节的方式来进行分配。三是代内分配与代际分配的关

系,涉及如何更好地实现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效率分配的问

题。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资源的代内分配与资源的代际分配之间

t表现出这样一种关系:资源的代内分配的效率越高,越能促进科

学技术的进步,就越有利于后代人对资源的享有与使用。

    (二)传统价值观与财富观下的资源配置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基于其价值观和财富观,所关心的是效

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长,因而工业文明的职能是服务于效率,而

不是服务于公平,这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人类的共性。从发展中国

家的普遍发展历程来看,农业被看成为工业积累资金的辅助产业

(地位上的不公平),因而资源的配置必然偏向于工业(基于短期

效率的考虑),造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公平。到

了信息文明时代,资源要进行再分配,资源格局是否公平、合

理,公平与效率是否达到了统一呢?我们认为,信息文明时代人

类的效率观念已经超越了纯自然资源增殖的界限,从实物增殖拓

展到了信息增殖。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在信息的获得、更新等方

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城乡文化程度差异必将加大,收入水平也会

拉大,其结果是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在加大,从而进一步

扭曲资源配置格局,无法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难以实

现资源配置的公平,将上述差距推向边缘化,与可持续发展背道

而驰。

    从全球角度来看,工业文明时代各个国家所关注的都是效率

  和财富(实物)等经济学领域伺题,而不去考虑国家之间、世代

  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性等伦理学问题,这也是以其价值

  观和财富观为基础的。发达国家以其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

  优势在发展中国家继续以夕阳工业模式制造污染,并以奢侈的生

  活方式和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迅速消耗着地球上稀缺的资源。

  而发展中国家,在贫困落后一技术、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迫于国

  家不平等贸易的压力和人口膨胀的压力,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破

  坏着资源和生态环境,制造着污染。造成了国家之间的不公平,

  使贫富差距加大。信息文明时代,由于全球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资源配置格局变化更快,资源财富化的节奏加快,发达国家把劳

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进行自然资源和

人力资源的掠夺,另一方面把污染也转移到了这些国家,破坏了

其生态环境。结果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快形

成,表现出资源配置的巨大不公平性。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商

品以及服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正是基于效率的考虑,总

是把商品、服务及自然资源从价格低的地方转移到价格高的地

方,而把商品生产从成本高的地方向价格低的地方转移。技术也

运用于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而人力资源的配置具有主动性,

自然流向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其最佳配置和自身价值的

增值,这既合情又合理。如果其不流动,缺乏实现其价值的环境

与条件,这种资源的价值也就有可能显示不出来,造成资源的浪

费,对本身来讲是公正合理的,也是有效的。所有这些要素在全

球范围内流动过程中寻求最高回报。对中国来讲,在80年代全

国各地的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下嫁”到深圳、珠海等经济

特区,90年代又有大批人才在上海浦东、海南等地落户,实现

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在新的环境下,与其他资源有效

结合,创造出新的价值,使中国的经济格局呈现出不同的三条经

济带,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不同经济带,资

源利用的竞分规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资

源配置效率。对中、西部来说,其发展的机会是不公平的,但国

家可以通过税收将资金向西部地区转移,适当调整资源配置中的

不公平,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逐渐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但

不可能实现资源共享。从全球范围来讲,这种调节是无法实现

的,发展中国家也只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工业文明和信

息文明时代,解决不了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因而也不可能实

现资源全球共享。

    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以牛顿力学和技术革命为先导的

工业文明使一部分人已经能够彻底摆脱自然的束缚,成为主宰地

球的精灵,将人类同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立起来,于是

在其价值观和财富观的驱使下,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掠夺,不但

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和浪费,而且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

坏。直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不断在全球显现,人类

才方梦初醒。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

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在这个时代,人类所追求的是财富的极大满足,至于采取什么样

的发展模式,带来什么样的生态后果,概不关心。更不用说对后

代人负伦理、道德责任了。从伦理学角度来说,人类对自然也是

不公平的。

第二节影响全球资源共享的因素与障碍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是指生产要素——自然资源、资金、

劳动力、商品(有形的)以及技术、服务、信息(无形的)……

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及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

配置,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它所表述的是各国经济相互依

存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

减少这样一种历史进程。它以各国经济的独立运行为基础,在此

基础上形成全球市场,因而要求各国共同制定一套促进国际范围

内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规则。而国际市场的机制和运行规则的形

成和成熟化,.又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趋势向各国提出如何处理三大关系问题:首先,全球经

济、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之间,仍以国家经济和国家利益为主。

其次是开放和保护的关系,开放是大趋势,但任何国家对本国的

支柱产业和重要产品市场又都加以保护,特别是对高新技术更是

严加保护。如日本和韩国市场逐步开放,但是日本国内汽车约

95%是国产的;韩国每年增加150万辆汽车,进口关税近10%.

但进品汽车不过千辆。再次是机遇与挑战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是

客观历史进程,它给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它是一把“双刃剑”.

既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贫富差距,新兴市

场的不稳定性对发达国家也产生强烈的冲击,如不有效控制其消

极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陷入困境,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

因此,必须对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强国际金融监

管,避免出现新的危机,因势利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

新秩序。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络为资源配置与重组提供了信息手

段,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速

度,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  1.全球化。

    仅30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越来越相

互渗透、相互依存。但这里有两点必须清楚:一是全球经济、区

域经济和国家经济之间,国家利益是主要的,从一定程度上也反

映了不公平性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必然性;二是市场规律,竞争

的特点是优胜劣汰,最贫穷的国家最需要外资,但投资者却都不

向这些国家投资。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条件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

进程中,富国和穷国得到的发展机遇和利益仍是极不平衡的,对

财富的获得是不公平的。“在世界上有20多个富国,10多个国

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40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继续拉

大。” 30年前,世界最富的20%人13的收入是最穷的20%人口

收入的30倍,而今这一差距已扩大为60倍。同期内,前者的收

入在世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从70%增加到85%,而后者的收入

所占比重却从2.3%下降到1.4%。发达国家最大的200公司

1995年的销售额超过182个国家(不包括9个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集团化

    在世界不同地域范围内,所形成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

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参与国家进行互补互利的合

作,达到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但从更深层次上来讲,区域经济

合作组织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对资源和财富所采取的行为范式

必然是利己的,这对于资源的公平与效率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产

生负面效应。

    3.信息化。

    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将影响世界经济结构和社

会的运转。信息与通讯技术是一类战略性技术,是经济发展和丰土

会变革的催化剂和倍增器。经济信息化使经济增长受物质资源供

给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弱。上一次世纪之交的产业革命。是以能源

和原材料的大规模供给为基础的,物质资源供给的变化对经济活

动的影响举足轻重。这次产业革命以信息化为动力,以节约能源

和原材料为基础,物质资源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减

弱。经济信息化起了价格稳定器的作用,有利于减轻经济风险,

经济全球化起了供给与需求稳定器的作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互联网络迅速延伸和扩展,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

硕大的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当前,信息网络化使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个

被称为“世界电子社区”的全球可视网络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

制,为世界各国的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人才提供运行可靠和安全

保密的可视网络系统。这是信息化对资源全球共享所表现出的正

面效应。但也必须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正是这个信息网络加剧了资源全球共享中的不公平性。

    (三)经济全球化下的公正、秩序与责任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遍布世界。偏重公平,会使社会财富的增

长失去激励,妨碍了效率,使社会陷入普遍的贫困之中;偏重效

率,妨碍公平,则可能导致职业道德的滑坡和文明水准的下降,

使社会失去人道和公正。究其根源关系到基本价值取向问题,即

资源配置的驱动力问题。

    通过对上述经济全球化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全

球化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利用闲置资源和打破封闭状态,使世界

经济财富得到增加。其具体途径主要是贸易和投资。在全球化过

程中,各个社会或地区均可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特点选择适宜的路

径,走向公平与效率的有效统一。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倾向

于市场力量,在正常情况下也容易导致社会分配更加不公,使公

平和效率难以统一。这里就存在一个逻辑性的问题:既然能在各

自的区域中都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何不在“地球村”中也

寻求同样的目标呢7

  在伦理学的视野里,社会秩序问题最集中地体现为社会基本

结构和制度安排所体现的正义合法性问题,它至少包括三个基本

方面:一是社会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分配(就国际情形而言,

这种公平分配主要表现为资源和利益的分享),这是现代社会民

主政治的合法性基础;二是社会基本价值(效率创造)与价值分

配(利益分享)的有效合理,它是衡量社会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实

质性评价标准;三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理解和宽容,它在更

深远的意义层面上构成了社会公正的内在尺度和价值维度。如果

人们承认秩序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必要乃至根本条件之

一,那么正义或公正就是牡会秩序的伦理本质。

    当今,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民族一国家。抑或诸文明或文

化区域内部,之所以产生对秩序和公正的强烈要求,正是由于当

代社会所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产生了对建立社

会新秩序(包括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内在伦理要求.;,诸

文明类型和诸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平等交往、平等对话、相互尊

重和宽容的理解要求,以及各国家间、民族间和区域或共同体间

平等尊重、公平对待的普世伦理要求,等等。    -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内容是世界资源的重新配置,是人类社会

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它将使整个社会权利和义务重新安排。以

何种方式重新分配和安排人类社会的有限资源(包括各种基本的

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才是有效而公平的?解决这一问题的

前提是建立新型的正当合理的社会经济秩序。这一秩序的价值基

础仍然是社会公正。一种既能够保证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

用、又能够确保社会利益(权利)和责任(义务)之公平合理安

排的社会经济秩序才具有普遍而坚实的正当合法性,也才合乎现

代社会的正义伦理要求。所谓社会正义伦理,就是社会权利与义

务的公平分配伦理。它的基本要求在于,任何一个道德的社会,

都应该以充分有效而又公平合理的方式,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的

基本权利及其实现;保证社会公民的平等和自由;在公共理性的

基础上,达到整个社会运行的合理有序。一个国家各项改革以及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新秩序都应该有其公正的道德维度。。

  二、基于不同考虑的公平与效率

  在第二章中已经谈到,资源配置的驱动力是资源的竞分主体

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即其价值取向是其行为模式的先导。不同的

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明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应着不同的行

为模式,资源的配置格局也不同,于是出现了公平与效率的不同

程度的矛盾。由于人类的自私本性,追求效率在任何国家和地

区、在任何时代都是放在第一位的’,结果造成利益上的矛盾,这

是基于经济的.考虑;追求效率韵结果是不公平的出现,于是势必

要从政治上采取措施,来缓和国内外的不公平问题,往往是追求

效率的一方竭力维护其经济的增长方式,而深受其害的一方则是

强调公平,因而所采用的政治措施是不同的;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则是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不同的宗教信仰。资

源竞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其行为规范的选择自觉不自觉地

阻碍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成为资源全球共享的障碍因

素。

    (一)效率优先下的公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关心的利益不

同.但是把对效率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则是相同的。从公平的角度

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理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性来选择公平与效率

有效统一行进的曲线,但是,个别国家向国际社会转嫁矛盾或输

出不公平虽然有助于国内公平问题的缓解,却给国际社会带来了

更大的不公平。

    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在世界

范围内进行有限资源的掠夺,限制了别国和地区公平地享有资源

的可能性,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各种资源的高消费,已经远远高于

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的许多倍,这也是极为不公正的。同时,追

求效率的背后,通过跨国公司把污染工业向其他国家转移,不仅

消耗别国的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向别国输出污染,而在本国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其科技含量,占

有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的产品肯定垄断国际市场,从中获取高额

国际贸易利益。于是,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保护国内产业,获

取国际贸易利益的两种手段: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历史经验

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采取必要的保护贸易

政策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从历史发展的进

程来看,作为促进国家贸易发展的两种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

保护贸易政策在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并存,且交叉使

用着。一个国家工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其工业制成品尚不具备

来自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冲击时,就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相反,

而当其工业化进人高级发达阶段以后,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足以

压倒对方,需要大力向外推销时,则极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相比,前者具有规范性强、透明度

高、量化好等特点,而后者则表现出多变性大、隐蔽性强、模糊

度高的特点。近年来,二者出现了双向发展的新格局。即一方面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发达国家关税水平的降低,关税壁垒已

逐渐消除;另一方面,非关税壁垒却具有强化趋势,成为国际贸

易发展的新障碍,其保护的重点逐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形式更

加多样化,如技术壁垒、绿色保护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

税壁垒业已成为国际贸易利益之争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之间、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相互间难以推

行以绿色保护壁垒为主要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事务中的地位与权力、环境破坏的责任、

环境保护的能力、经济与环境利益的分配等诸方面,均表现出明

显的不对称。正是这种不对称性,才使发达国家使用各种非关税

壁垒手段,获取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而发展中国家也竞相建立

自己的非关税壁垒,对本国的正业和国内市场实行必要的保护。

这样就妨碍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效率配置,减少了物质、价

值、信息等的国际流通量,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总之,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影响资源全球共享和经济全球化的

主要障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

础的资本主义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

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

发达国家控制的一些国际经济和货币机构。这种秩序充满了不公

正和不平等。   

    (二)国际规范下的效率与公平

    从一般意义上讲,资源配置应当向较富裕的地区倾斜,这是

资源配置较有效率的保证,但效率优先的结果使不同地区对资源

利用的机会不平等,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在经济全球

化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所谓的世界经济秩序,无非是由三大要素构成,即由谁、用什么手段和维护什么样

的原则。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一种平等公正和互利合作的新秩

序。这就触动了发达国家的神经,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竭力维

护由它们主导的现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于是就构成了新、旧经

济秩序的矛盾,集中表现在权势、分工和规则三个方面。发达国

家竭力维护它们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生活中的权势,维护世界

经济旧秩序下的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业已通过工业化完成了资本

积累,而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是工业化。这正

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它们一方面以保护世界

资源、生态环境为借口,消极对待;另一方面,当发展中国家主

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时,发达国家则总是竭力

维护和加强自己目前所有的“高精尖”优势地位,而尽可能让发

展中国家从事那些落后一个甚至几个档次的产业,使之处于依

附、从属的地位。直到20世纪80、90年代,国际经济规则基本

上都是由发达国家单独或联合制定的,而把发展中国家排斥在

外,而且发达国家维护规则制定权方面也是决不会轻易让步的。

    发达国家除了要包办和垄断国际事务之外,还加紧推行它们

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并把它们作为提供援

助、进行合作的条件。如借助“人权”之名,干涉发展中国家的

内政。同时,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破

坏,成为影响经济全球化、阻碍资源全球共享的军事因素。

    发达国家之所以人为阻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是为了

维持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

位,以便其控制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格局。目的在于对世界资

源的垄断,从而增加本国的财富,以便实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

    (三)深层下的效率与公平

    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国公司

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面对的是多元的、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

而国际经济环境与国际文化环境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消

费方式、消费结构、满足需求与欲望的顺序以及其价值观都是建

立在其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基础上的。文化作为人类知识、信

仰、伦理、法律、风俗习惯等等的总和,时刻都在影响人们的价

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文化又具有时空可变性,在国际文化环境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从而存在着形形

色色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行为规

范,从而导致了文化摩擦。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国公

司面临越来越多的陌生文化环境,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文化摩擦。

由此导致跨国公司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组织结构的低效率,并使经

济全球化陷人困境.。这首先表现在内部经营上,由于人们之间不

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不同的行为规范,必将导致管理

费用的增加;其次是外部经营上,由于语言、习惯和价值等文化

差异使得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化,从而加大市场经营的难度。

    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人类文化不同特点决定有不同

性质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实质上是公平与效率的

统一问题),而这些问题只能到了一个新的文化阶段才可以解决。

也就是说只有人类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才可以解决。于是一种新型

文化——生态文化应运而生。生态文化首先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

观的变革;其次是按照渐的价值观或以新的价值观为导向,使社

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道德、宗

教和生活方式等等所有文化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也就是说,它

是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

    总之,全球性的资源共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很多因

素起阻碍作用。只有逐步消除上述因素的阻碍,才有可能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共享,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有效统一。

第三节  国家贫富差距的根源(南北问题)

    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文化传统和各个不同政治文化主体的

能力等多面差异,常常导致国际和民族间交往行为的不平等和非

正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和区域性战争掩盖下的政治强权、经济权力,以及文明霸权的争

夺,都是这一原因的结果,也是南北差距的根源所在。

    一、南北经济关系中的公平与效率

    从地理分布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发

达国家大都分布在北半球,由此,发展中国家常被称为“南方”,

而发达国家被称为“北方”。因此,南北关系是指发展中国家与

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

    (一)南北经济关系的两个层次和三个方面

’南北经济关系是多种关系交织复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其中

存在着两个层次和三个方面的情况,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

本和发展中国家民族资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人

阶级发生经济关系这样两个层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与

发展中国家民族资本发生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对发

展中国家工人阶级进行的直接剥削关系及间接剥削关系的三个方

面的情况。简言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

实质,反映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对发展中国家工人阶

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直接、间接的剥削关系,以及它们与发展

中国家民族资本关于发展中国家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

配、再分配关系。通过不等价交换,在国际贸易、技术转让、劳

务输出等方面,从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垄断收入,表现出极

大的不公平。

    (二)南北经济关系中两者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行,特别

是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又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从经

济与技术水平的南北差异来看,治理环境,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需要投资、技术创新和相应的通讯、交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支

撑,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缺乏这方面

的能力。经济和技术力量的南北差异,不仅表明环境改善投入数

量的差异,还意味着对环境作用强度的差异。从生产与贸易结构

的差异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初级产品占有较高比重,而发

达国家则偏重于工业和服务业。这种格局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通常

以资源消耗来获取收益和提供环境服务;发达国家则以资源的加

工获取高附加值,并利用全球环境资源,来分摊其生产的环境成

本。由于初级产品和加工业产品对自然资源消耗量大,生产过程

对环境的破坏也较大,因而单位产值的环境成本也会高于高科技

产品更新换代的单位产值的环境成本值,由此导致发展中国家产

品的竞争力就会相应降低。发达国家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在世界

经济中处于领先和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多处于从属或配合地

位。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进行贸易保护,直接抑制发展中

国家的产品出口,使其失去国际竞争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

益带来影响。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与环境政

策制定与实践中地位的非对称性,使得发达国家占据主动与支配

地位,而后者则处于被动和配合地位。结果是发达国家只考虑自

身的利益和实际需要,而将发展中国家排斥在外,直接影响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环境质量。除此之外,它还会造成贸易与环

境中南北关系的对立,有碍于国际理解与合作,而国际合作是资

源全球共享的第一步。.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不

对称现象,其原因可概括为三点:资源占有与消费的不平等,生

产与消费结构的差异,国际合作中地位的主动与从属矛盾。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环境与资源背景相去甚远,形成

资源不平等占有与消费的现实格局。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较发达国

家的环境更为严重脆弱,但承受着与自然容量极不相称的社会经

济压力。在温饱或生存都未能解决的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以经

济效率为准则的国际自由贸易,势必加剧这些地区的资源消耗与

环境退化,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更大的压力。

    经济与技术水平的南北差异,是构成贸易对南北环境非对称

影响的一个内在原因。与此相关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发达国

家不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人均消费数量上,都占有绝对支配地

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资源占有与消费的不对称性,还表

现在对子孙后代利益的照顾上。这充分体现了资源配置格局在空

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不公平性。也正是这种不公平性把国家之

间的贫富差距推向边缘。

    (三)南北经济关系的新发展

    从整体上看,发达工业国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而发展中国

家则处于边缘地位,前者是进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而后者则是

被这一强大的历史潮流卷进去的。纵观二战后至今半个世纪的历

史,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在国际

经济关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发展中国家作为

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目前出口的制成品占其商品出口的比重

达50%以上,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发达国家由于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失业严重、,经济增长缓慢,寄希望于发展中

国家。一系列生产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依赖性加强。但是,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存在,

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发达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

交换,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剥削,收取技术转让费用,这

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落后而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价。发展中国家与

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量的方面出现缩小的趋势。当今,西方

国家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占有绝对优势,因而,

发达国家经济在质的方面,即其科技含量、其集约化程度、其生

产率、其经济结构等方面,优势十分突出,而且在这方面的差

距,还可能再扩大。

    纵观冷战之后的世界发展过程,由于南北双方各自经济的发

展变化和受世界格局巨变的影响,南北经济矛盾的焦点出现了三

大转向:(1)由发展道路之争转向发展模式之争。南北问题的核

心是发展问题,.它包括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问题。

发展道路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问题。进入

90年代,南北经济矛盾的焦点转向按照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来改

造南方国家。北方国家在强迫南方国家接受其政治模式和价值观

念的同时,诱压南方国家推行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

化”的发展模式。但南方国家有权按照本国的利益和愿望来选择

自己的发展模式。(2)由要不要建立新秩序之争转向建立什么样

的新秩序之争。当前世界格局在加速向多极化发展,南北方关于

建立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的矛盾和斗争,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在这期间,南北关系将处于新旧秩序交替、混沌状态之中。(3)

由一些经济领域转向另外一些经济领域。70、80年代,南北经

济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能源、债务问题等领域。近年来,南北

经济矛盾的焦点主要转向国际资金分配、贸易以及环境与发展问

题。进入90年代,环境与发展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并成为南北矛盾的又一个新焦点。地球只有一个,环境的日益恶

化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实现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在这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在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问题上,包括各自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应采

用的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严重分歧。北方国家借口南方国家

的工业化、人口的激增与贫困韵加深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现实威

胁,强调把环境放在第一位,发展要以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为前提。而南方国家则认为,现实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北方国

家的工业化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南方国家是主要的受

害者,北方国家理应承担义务和责任,向南方国家提供援助、转

让技术。当前,南方最首要的问题是解决生存问题,发展应放在

第一位,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是走向世界资源共享,实现可持

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资诼配置与南北差距

  南北差距,通常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和

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从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在遇然不同的条件下发展的,前者对后者进

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掠夺,造成了二者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

不平衡,富有与贫困、先进与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战之

后的近半个世纪,巨大的南北差距依然存在。

    (一)南北差距的表现

    南北差距,从根本上说,是二者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

段的差距。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它们处于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先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则生产力水平

低,科学技术落后,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时期。当

前,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处在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转变时期,而

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尚处于资本积累的工业化过程中,有的还

是落后的农业国或矿业国;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是成熟的经济,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处于“成长”阶段。总之,发展中国家与

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因此,南北差距首先是

不同阶段的差别。这种差距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差距两个,方面。前者可用人均GNP、产业结构和出口

商品结构、城市化程度、基础设施等指标来衡量;后者可以从消

费水平、消费结构、医疗卫生条件、人口和婴儿死亡率、预期寿

命、教育等方面来考察。

    南北差距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南北双方经济

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绝对规律。

其突出表现是先进国家往往是前进缓慢,甚至处于相对停滞状

态;而落后国家则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逐步缩小与先进国家

的差距,赶上或超越先进国家。那么,发展中国家能否也通过加

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呢?正如上述所提及的,发

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韵差距,有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展中

国家的落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因而也必须在一定的

历史条件下来解决。那么,发展中国家就必须跳跃式地发展,实

现发展阶段的跨越。这就是说,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但也不乏

实现的可能性。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就是强有力的例证。

    (二)南北差距的演变

    二战之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政治上得到了独立,经济发展

的起点很低,但增长较快,南北差距有缩小的迹象。进入60、

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而发展中国家继

续以较快速度发展,其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以上,既高于世

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也高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

水平,南北差距进一步缩小。进人80年代,发展中国家发生了

债务危机,其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猛跌,出口收入锐减,大量资

金外流,发展受到重大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放慢。在这期

间,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仅为2.8%,而发达国

家为2.9%,二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O.9%和

2.3%,相差更大。结果,二者在经济水平方面的差距迅速拉大,

南北差距全面扩大。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出现

转机,增长加快,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有所扭转。90年代

初,发达国家发生衰退,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发展中国家经

济年均增长率为3%,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80年代那

种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开始得到扭转。但是,南北差距的大幅度

缩小和最后消除,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9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加快发展,是由于其具备了快

速发展的条件,即国内有了加快发展的推动力,再加上比较有利

的国际条件。80年代尽管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危机,但其生产

力仍在提高,资本积累仍在进行,市场仍在扩大,产业结构也在

逐渐完善,新的产业仍在较快发展,因而具有快速发展的基础。

_旦摆脱困境,发展自然会重新加快。同时,发展中国家从发展

的历史进程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着手进行了自由化、市场

化、民营化、外向化和多样化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真正形成了

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其经济的振兴。从外部条件来

看,9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较为有利。正

是有了上述条件,其发展的加快以及南北差距的逐步缩小也就成

为了必然。

    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南北双方的差距比它们在经济方面

的差距更大,而且当前发达国家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发展

中国家无法相比。如果说经济领域的南北差距是具体的话,那么

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南北差距则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因为科

学技术和教育的现实差距不仅仅存在于当代,更重要的是存在于

未来时代;不仅仅存在于本领域,更重要的是反映在经济领域,

特别是未来的经济领域。这是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或者缩小的强

有力的推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费得里

科·马约尔说:“今天,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它

不仅决定本代的经济差距,还决定未来的经济差距。UNESOO

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一个国家的强大也取决于人力资

源。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日本居于首位,以色列次之,它们平

均1000人有4.4个科学家,而第三世界国家平均每5000人才有

1个科学家或工程师。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科学技术和教育

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前者更加滞后。这也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国家对这一个问题的态度和政策选择。即使在经济方

面,南北差距开始趋于缩小,但在科技与教育方面,仍将继续扩

大。而南北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差距的扩大,最终也集中表现在经

济上,集中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差距和生产技术水平差距的扩

大。因而,发展中国家必须把科学和教育方面差距的缩小放在第

一位。把人力资源作为宝贵财富,使人力资本尽可能地增值,进

而缩小经济方面的差距。当然,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只有实现

科技和教育差距的缩小和经济差距的缩小的统一,南北差距的缩

小才是完全的、彻底的。

    (三)南北差距中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占用、消耗资源的数量

存在悬殊差别,即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占世界人口26%的工业

国家。消耗了世界能源、钢材、其他矿物的80%,木材的40%。

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和加拿大,消耗了世界能源的27%。

    造成资源配置不公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是主

要原因。南北间贸易关系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价格不合理及贸易

渠道不畅上。发达国家通过价格、关税、贸易条件等手段,鼓励

南方大量出口自然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对本国的资源则采取保

护措施。。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将污染工业建在发展中国家,不仅

可以方便地使用原材料,还将污染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在现行的

国际贸易体制下,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资源出口价压得很低,

同时阻碍其出口工业产品。以日本为例,对胶合板成品÷征收9%

的关税,却允许圆木自由进入国内。这样,发展中国家被迫依靠

出口资源来换取外汇。

    当然,从以上对南北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南北差距的变化

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能忽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性。

    几百年来由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统治,世界经济的严峻

现实是南北之间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极大差距,这是

世界范围的一种不公平。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体系崩溃之后,发

展中国家大多数取得了独立政治地位,但政治上的独立并不能改

变经济落后的状况,仍依赖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依靠国际经济

旧秩序,垄断世界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它们经济政策的调整与

变化,经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和冲击。

发达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贷款利率,大大加重了发展中国

家的债务负担,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

展,发达国家加快科技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初级产品的

需求和实行歧视性贸易政策;通过压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进

口价格,抬高发达国家制成品和高精尖产品的出口价格,进行不

等价交换,同时并进一步加强了资本输出,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条件急剧恶化,其贸易地位大大下降;从而使南北之间的差距越

来越大,由原来几倍扩大到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经济

全球化趋势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

发展的。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

金融等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它们利用这些优势。成为经济全球

化的最大受益者,不可避免地带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

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命

脉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

推动力是跨国公司。根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年报》的最新统

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

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跨国

公司依靠其优势进行跨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经营,实施全球

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和

地区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

界l/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

世界贸易与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

    经济全球化已经和正在导致一种崭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

现: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

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一方

面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源,另一方面也成为越来越

多的工业制成晶的生产基地。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高

新技术相对落后,不得不以消耗稀缺的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

价参与国际竞争。其结果,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在无形之中就转化

为发达国家的财富。这种无形的资源掠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日

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

发展。而这又恰恰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很好的

借口,贸易保护由“绿色壁垒”代替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

新形式,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其核心

是借保护环境为名,行限制国外产品进口之实。主要包括:“绿

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

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对此,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具有很大的分歧和争论。

    发达国家不仅掠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是

变相掠夺了其人力资源。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通过放宽对

科技人才入境的限制、以高工资或高奖学金吸引科技人才和优秀

学生、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和环境以及放手使用和重用有才能的

人才等措施,从发展中国家网罗人才,同时,跨国公司也吸引了

众多的科技人才,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严重流失。当然,就

资源流动的本身来说,有利于资源的全球共享,而且这种配置使

资源的增殖效果倍增。科学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产生数十倍、上

百倍的经济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北经济差距很大程度上是

由此决定的,而且随着人力资源向发达国家的聚集,这种差距有

可能会再一次扩大。未来的差距取决于科学技术因素,从某种意

义上讲,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未来。就美国来讲,在美国

研究生院学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多半是外国留学生,完成学业后滞

留在美国的人数超过60%(1991年数字)。从世界范围来讲,这

种配置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   

    上面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人类的价值取向是效率第

一。不顾行为规范的生态后果。即在效率与公平的优先选择上,

效率总是在公平之前,因而不可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和发展机

会的均等,国家贫富差别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工业文明到信

息文明时代,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国际社会也为此进行过无休

止的争论。效率与公平问题不解决,就根本谈不上资源的全球共

享。因此,从文化深层考虑,人类必须超越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

观,实现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形成生态伦理和生态美感协调统

一的新的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引导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来解

决对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判断问题,通过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

平”的原则,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

只有在生态文明阶段,才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解决资源的全球

共享。

    人类在20世纪得到的深刻的道德教训是:无论人类在物质

财富和科技进步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但人类因社会的严重失序

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类不仅未能创造出一种公平合理的人类

社会新秩序,而且连我们自身应有的作为人、作为家庭成员、作

为社群分子、作为国家公民和作为人类一员的基本美德和责任也

遗失或“遗忘”得差不多了。由此看来,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

纪时,有必要反省一下自身的伦理责任,整理一下作为人和人类

的基本德性,最重要的是一种对于自己也对于他人、对于民族和

国家也对于人类世界、对自我的权利也对于非我的义务的真诚承

诺。

参考文献

  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0

  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7。    。

    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王锡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1992。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70

    李长久:《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内涵和影响》,载于《世界经济》,1997

(7),第14~18页。

    裘元伦:《经济全球化内含的八对矛盾》,载于《世界经济》,1997

(1),6~10、26页。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

    
Spiral bevel gearbox
spiral bevel gear
spiral bevel gear manufactur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