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生态文明专著>>《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资源共享规范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共享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概念、内涵

及原則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及概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

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怀。其产生背景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

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

苦果。以往人们对经济增长津津乐道,本世纪

60、70年代以后,随着“公害”的显现和加

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开

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

    把经济、社会与环境割裂开来,只顾谋求

自身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性,带来的只能

是他人的、全局的、后代的不经济性甚至灾

难。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和代内公

平)作力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范围更广、影响更探、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被认识,

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

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过程中的基本

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

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为:“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可持续发

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危害的发展。”这一思想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

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

容。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资源的永续

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早在22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

我国先儒就有了保护正在怀孕或产卵期的鸟兽鱼鳖的“永续

用”思想,例如《孟子.粱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

甩也。”《苟子.王制篇》:“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7

有余材也。”《逸周书.大聚解》:“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

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吕氏

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数而田,岂不

得?而明年无兽。”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别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

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在一般童义上所

的一个发展进程耍在时间上连续进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女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

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

以来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

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

    可续发展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方面是一个综合的概

它不仅涉及当代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还涉

及到同后代的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

的冲突。

    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

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可

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

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为目标。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

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人类的最终目标是在供求平衡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

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社会问題和生态问题,而是三者

互相影响的综合体。

    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某

一种经济活动永远进行下去,而是要求不断地进行内部的和外部

的变革,即利用现行经济活动剩余利润中的适当部分再投资于其

他生产活动,而不是被盲目地消耗掉。

  其主要原则有: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

标。”然而.在人类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所谓的公平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

层意思: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干性。可持续

发展耍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满足他们

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人富足,而另一

部分──特别是占世界人口l/5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贫富

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要

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

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人

之间的纵向公平性。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

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

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

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干分配有限的资源与环境。目前的现实是,

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都占

全球的80%。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PCSD)在一份报告

中也承认:“富国在利用地球资源上有优势,这一由来已久的优

势取代了发展中国家合理利用地球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经济增长

的机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

约热内卢宣言)(简称<里约宣言)),已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为

国家间的主权原则:“各国拥有着按照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

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

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

任。”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

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向所有的人提供实现美

好生活愿望的机会.这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

之一.公平性在传统发展模式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传统经济理

论是为了生产而生产,投有考虑或者很少考虑未来各代人的利

益.从伦理上讲,未来各代人与当代人有同样的权利来提出他们

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

与消费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与消费负起历史的与道

义的责任,因为同后代人相比.当代人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处

于一种类似于“垄断”的无竞争的主宰地位。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应有同样多的选

择发展的机会。

  2可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

力。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资源与

环境就无从谈起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

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

们根据可持续性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

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这一原则从某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可持续发

展的公平性原则。

    市伦特兰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

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因为,没有限制也就不可能持续。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可持续发

展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的大气、水、土壤、生物

……”。“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

也就衰退了。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

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

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布伦特兰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

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到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

性”.“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

世界十分需要的”。共同性原则同样反映在<里约宣言)之中:

“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

系的国际协定,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

性。”可见,从广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

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

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

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共同性原则”办事,那么人类内部及人

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

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do'hand)。

    传统发展模式以传统经济学为支柱,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

增长(主要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GNP来实现)。它忽视了资源的

代际配,根据市场信息来刺激当代人的生产活动。这种发展模

子不仅使世界费源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不断恶化,而且

个类的一些基本物质需要仍然不能得到满足。而可持续发展则坚

持公干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耍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

的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总之,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

主张公干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

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

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

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并为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从

    一、司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资源共享

    (一)资源的基本概念

    提到资源。人们一般彊调的是自然资源,即人类可以利用的

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

源、气候资潭、海洋资源,它们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而从广义上理解,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技术賣源、资金资源……等等.它们互为关联,是经

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人类科学合理的经济行为,有利于各种资源

相互间促动和良性发展。反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就将引

起一系列不良的连慎反应。若自然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即使

耗费巨大的人力、技术和资金资源去拯救,也难以在短时期内恢

复,不仅发展受阻,而且生存也将受到威胁.可以说,人类的经

济活动发展与资源患息相关,科学合理的生产过程可以以最小

的投入,把人们认识到有用途的物质转化为有价值的形式,并以

最大的产出来满足人类的需求。高效率的生产过程就是快速和优

质的转化过程。在消费部门,人们以各种形式将生产部门生产的

产品.用以维持生命与获得满足。“消费了的商品并不消失,而

只是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物质和能量,其中很多是废物(没有价

值或只有价值)。”因此,经济学家强调:“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都是物质转移的过程,而不是创造和消灭的过程。”(阿兰.兰德

尔,1989)。许多有用途的物质通过生产过程形成了有价值的商

品,其中一部分又通过消费过程转化成了无价值或负价值的废弃

物,这一经济活动的规律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资源是经济发展

的基本要素。经济活动虽然可以发挥其协调功能与组织功能。减

少或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废弃物,减少危害,但其终将要受资源,

特别是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

  (二)资源稀缺

  资源稀缺的概念对全世界已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无论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尤其人才资源)、技术资源、

资金资源,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资源存量远远不能满足资

源利用所需的数量。以自然资源为例,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

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具备一定的可更新能力,主要包括

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其中的一部分;而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

源等则占据了资源总量的相当一大部分。随着对不可再生资源的

不断开采和利用,资源数量就会一点一滴地耗竭,其资源耗量的

速度也远远超出了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能力的数量。尤其值得提出

的是,在当前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技术能力、资金数量都还

达不到能对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生产出相应的替代品,这就值得

人类深思。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以目前人类对资源消耗的

状况来看,资源稀缺的严重状况将越来越突出.将越来越影响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最终将走向何处?再看人力资源中的人才

资源,在当今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培

养和利用的优秀人才越多,哪个国家或地区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

据更为主动的地位,就越能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人才资源的严重稀缺巳成为当前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

阻力。在当今世界格局和体系中,虽然存在不少的发达国家,但

更多的是一些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其经济

投入的重点在于主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部门.而用

很少的资金投入教育和科研之中;与此同时,即使是在发达国

家,各国真正投入教育科研之中的经费也屈指可数,其国民经费

的重点也投在生活消费及军费开支当中。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家

或地区所能培养的人才资源只占人力资源的租小一部分,远远不

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资源共享观

    可持续发展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核心是全社会的协同与

公平。协同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强调人类

活动与自然界的承载力的协调性。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必

须合理(有节制)、有效地进行开发利用.不能滥用、过度地开

发资源。做到资源在当前及未来利用中的可持续性。公平,即指

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即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之

间在占有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分配上的“时空公平”。按厢资源

广义性的理解,公干更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在资源(包括自然

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分配上的公平性。在

当今世界,由于国家的发达程度、地区的发展进程各自不同,导

致国家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在竞争的实力上产

生了巨上的差距,从而出现了在资源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发

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政治实力的强大对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施

加压力,掠夺自然资源,网罗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的高级人才

资源等。资本主义社会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而现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更是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实

力对弱小国家颐指气使,不断地掠夺别国丰富的资源,使其他国

家的发展步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例证。这些都是

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违背的.它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

原则。在前面已经谈到资源的稀缺也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

题,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资源是发展的基本要素。利用有

限的资源,既要保证当代社会的发展,又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

性.不以牺牲后代人满足其基本需要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即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代内公平及代际公平的协

调一致.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全球

资源共享观念,建立一种全球资源共享的规范,从而实现全球资

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资源共享,顾名思义,就是资源的共同使用,确切地说。就

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当前资源稀缺的状况下,为促进世界各个

国家、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资源采

取效率公平的原则,合理配置,共同使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

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资源共享越来越成为各国或地区经

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然而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家综

合实力的不同,资源共享的观念很难按照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原

则去实行,因此,必须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才资源、信息

资源等建立一套合理的行为准则。下面我们将从自然资源、社会

资源、人才资源三方面来谈如何建立这种资源共享的规范。

第二节  自然资源共享规范

    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力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自

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

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

环境要素和条件。通常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

资源与生物资源等。它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既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料和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与

场所。自然资源仅为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

科学技术进步,部分自然条件可转换为自然资源。如随着海水淡

化L技术的进步,在干旱地区,部分海水和咸湖水又可能成为淡水

    自然资源具有三个特点。

    (1)有限性.指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

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区域性。指资源分布不干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

    (3)整体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

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按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大致分为:

    (1)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水力、诲潮、地表径

流、地热与温泉等.可连续往复地供应,应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

(2)可更新自然资源。如动、植物资源.分为能生长繁殖的

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

17,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3)不可再生自然资0z。包括地质賽糠和半地质资源。前者

真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

矿周期往往以敷百年计;后者如土壤资源,其形成周期虽较矿石

资源:但与消费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缓慢的。对这类自然;

源,应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资源一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

物质基础。以我国为例,“地大物博.是我国资源的突出特点。

广阔的地域.各种气候带下生物的多样性及复杂地势下丰富的矿

产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森林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最

原始的物质保证。   

    如前所述,资源稀缺是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除了全

球资源总储量有限的因素以及当前技术、资金的不足限制了不可

再生资源的开采和生产出新的替代品的因素外,各个国家或地区

内部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①人口因素,它影响了资

源的供给.增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分布的

脱节,又会进一步增加地区稀缺量度的不均衡。②经济发展的差

异性,也使各国、各地区在选择未来发展目标与政策上存在巨大

的差异。贫穷国要想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不致落伍,就得向着富裕

高速前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水

平较低,资源的消耗也较大,这就会更加突出资源稀缺的问题.

这是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资源源缺的主要原因之一。③“粗放

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靠高耗低效的高投入来维持

经济增长速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上资源支持系统的负担.加

剧了资源的稀缺程度。

    另外,人类在对自然资源不断开采、开发、利用的同时,也.

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保护。尤其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

对资源的利用到丫近乎疯狂的地步;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森

林溃乏、荒漠化、沙漠化的产生,地球上的绿洲变成了沙漠;土

地资源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及部分盐碱地的产生,土地养分

也流失殆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原始的

“工业”和手工生产,大量污染物产生,污染大气,污染水质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正在遭到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在自

然资源储量本身稀缺的前提下,自、然资源的破坏更加剧了人类生

存的危机。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一凡此种种.无

一不表明:自然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最严重的危机和遇到了最严峻

的挑战。

    再以我国为例,自然资2sC的不合理利用,使经济发展出现了

资源空心化的现象。除去人口急剧增长引起的消费需求增加、技

术设备水平落后造成的资源利用率低下之外.很大程度是由于我

们的管理体制、管理政策及法规等的不健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甚至硅坏。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经济行为还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成了追求局部利益、牺牲整体利益。

追求短期效益、无视长远效益。追求经挤效益、放弃社会效益等

倾向。这些,说到底都是一种短期狭隘的观念,是一种与可持续

发展的长期发展计划严重矛盾的行为。

    为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协调好自

然资源开发的当前效益和长期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全

球范围内用一种共同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

行为方式.这种规范既强调对资源输入国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又要基本满足资源输出国或地E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笔者认为,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为了协

调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资源、经

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应当遵循以下一些自然资源共享的规范.

从而维护世界自然资源共享的新秩序。

    一、资源商品化及建立完善的自真c资潭市场机制、价格估算

机制.使资源价格合理化

    可持续性绐经济学带来两大难题。当前人类的经济是按国别

划分的,即所谓的国民经济。然而,人类资源的许多方面是不能

按国别划分并保护的.大气、气候、辫洋、生物多样性无疑是全

球性资源,其他资源的变化也是多多少少通过各种途径使全球分

享。如何处理这一问題,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大课题。可持续

性困扰经济学的另一难题,是当代人为后代人承担的责任。这一

责任是道义上的,因而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自动地调节。市场经

济追求当代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可持续发展则要求每代人福利产

出的最大化。对这一难点我们将在第二个规范中加以论述。

    就全世界而盲,自然资源的分布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

家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资金、技术,虽然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

力,但自然资源的开发、开采数量并不多:同时在国际贸易中.

很多发展中国家仅仅依赖于国内资源(如矿产资源)的出口来维

持经济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

混乱,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尤其在购买发展中

国家原材料的过程申,对资源的价格大打折扣,或者施加一些限

制因素和附加条件,实行不等价的交换,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

易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譬如阿尔及利亚靠石油的出口来维持

经济的增长,其石油出口量占了整个国家出口的97。9%.印度

尼西亚达70%;又如赞比亚的铜矿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91%。

这种严重依赖原料出口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当

然还有很多,其直接后果便是导致它们的经济严重地依赖国外的

资本和技术,从而使国家经济发展的步履缓慢,有的甚至出现倒

退,并造成严重的债务赤字。追究这种不平等的根源,我们不难

发现:由于长期依赖国际上政治实力对比的差异(南北差异、国

与国差异)使得发达国家在资源的获取上主要采取掠夺方式,而

不是按照商品的市场运行机制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由于

“商品”的这种廉价或无价效应,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另

一方面也反映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各产业的成本远远小于含有其

应付出资源代价的成本即社会成本。在经济学中,把某个经济实

体的行为使他人受益(称为正外部效应)或受损(称为负外部效

应),却不会因之得到补偿或付出代价称为经济外部性.由此可

见,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产生了

经济外部性的后果,使发展中国家在资源输出的过程中蒙受了一

笔巨大的损失。

  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世界经济和社会必须实现可持续性地

发展。所谓可持续性就是不仅要保证当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生存、发展的能力),而且要保证后代人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需

要的能力,它强调代内和代际对资源享用的公平性;所谓发展.

首先强调经济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发展,有经济的增长,也有环境

承受力、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发展还包括人类社会、文

化……等的进步。在当前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面

临这样一个问题。为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推进

国家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资源商品化进程,建立自然资源的

市场运行机制及价格估算机翻。

    资源也是商品,跟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然而它也跟普通商品不一样,一是资源的地域分布甚广.在全球

各个国家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二是资源的顾客对象一般是一个国

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大的集团等,尤其国家和地区的购买往往掺

杂着政治的因素,从而使资潭有时会远离商品的市场。尽管如

此,在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各国都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GNP)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发达国家虽然只占世界人口的

26%,但它的生产和消费却占了全球的80%。这虽然一方面反

映了国际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但同时也说明了发达国家在资源需

求上的巨大市场.因而必须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市场运行机制.

根据供求关系及资源自身的状况对资源价格作出合理的估算,并

按照这一规范形式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对话”。

实际上这一规范学说也即资源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从动态

过程考虑如何保证资源的最佳利用,二是资源的所有权如何影响

它的使用。在自然资源的价格估算中,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

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

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不可确缺少的存在价值上。应

当把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投入和服务计人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之

中,并逐步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化”GNP。为了

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当完整地反映三部分成

本:①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②与开采、获取、使用有关的环

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③由于当代人使用了

某项资源而不可能为后代人利用的效益损失,即用户成本。产品

销售价格则应是这些资本加上利税及流通费用的总和,由生产

者、最终有消费者承担。按照这种对资源价格的估算,既能保证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实现资源的

商品化,使得一国在享用他国资源或一个地区在享用另一地区的

资源中按照一种合理、有序的价格体系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

    在我国,由于资源无价或长期低价,特别是公共资源的使用

乏排他性权利界定,很容易产生经济外部性,甚至往往产生

“无偿占用”。将这种经济外部性内部化(除了对使用权的界定).

必须有合理的资源价格为基础.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运行机

制。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商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

价”的价格体系,造成价格严重扭曲现象,因而很难推动资源节

约利用.生产中对节约资源的设施和技术投资往往要大于原料或

能源的成本投入,企业在此方面动力不足。在资源价格的改革

中,解决“资源无价”被摆在了首位。资源经济学申明确指出.

所有的自然资源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参与,尚未参与交易的,都是

有价值的.其价值大小取决于人类对其认识的有用性。如矿藏.

深埋于荒山野岭之间、地表深处,是大自然多年物理运动、化学

反应生成的,在没有得到人类开发之前,就具备了其自身为社会

创造财富的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而,按照前面

的资源价值估算,还必须实现资源价格合理化.资源价格的合理

化应该充分体现出资源的自然丰度、稀缺性、供求关系和开发利

用条件。资源的价格不仅要从其开发利用为社会增加财富计算.

而且还要从耗竭程度计算,保证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基础。资源

价格随其稀缺程度的上升而上调,有利于强化人们对资源的珍

惜,导致需求相对减少。随供求紧张程度调整,有利于促进人们

对替代物的开发,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提高。随开发条件难

易度调整.有助于矿藏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科用串。可以说.

符合价值规律的资源价格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保证.

    资源商品化及资源价格合理化不仅使资源输出国与输入国之

间能实现良好的再共享.也能使不同国家内部各地区的开发者有

效地保护资源(因为有利可图),而且使利用者精心地节约资源。

既达到了賣潭欠缺国家或地区与资源丰裕国家或地区之间公平地

实现资源互享的目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代际收益最大化──当代人与后代人福利产出的最大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要认识到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

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

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潭的权利。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不仅

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

的公平,向所有的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从国家、地

区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追求当代人利益的最大化.

也追求每代人福利收入的最大化,因而,任一国家、任一地区在

自然资源的共享上还必须遵循代际收益的最大化。

    在对待自然资源的问题上.常常为了追求局部效益、牺牲整

体效益,追求短期效益、无视长远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放弃社

会效益等倾向.这种狭隘的不可持续的效益观念具体体现在:掠

夺代替竞争的格局.  “有水快流”的方针.以及人口的“拥挤”

现象等方面(橱敏英.1995)。以我国为例,由于我们缺乏完善

的市场体系和市插机制,特别是各个市场行为主体在国家资潭产

权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缺乏有效约束机制,导致滥用管理权、争

夺使用权的现象,出现了前历未有的“乱抢现象”。位于晋、陕、

蒙交界的能源.黑三角”地区,蕴藏着煤炭、天然气、石油等8

类48种矿产资糠.尤以煤炭最为丰富,含煤面积3.3万平方公

里,储量达2000亿吨以上.占全国的1/3是我国重要的能源

基地.由于地跨陕北、晋西及内蒙南部三省区的交界处,管理权

限不清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其中开发区又分为国家开采区和地

方开采区。由于煤田的开发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开采

部门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毫无顾忌地滥采乱挖.以致破坏了规

划开采区内煤层储存条件。大量掠夺自然资源、大量开采。也许

对开采的个体部门会带来一些暂时的利益,获得一些经济“效

益”,然而从对全社会和对后代人的责任上来看,没有带来任何

的益处,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无从谈到代际收

益最大化的问题。再看实行充分市场经济的国家,这些国家有完

善的市场运行体系,资源的产权关系明晰,但是却存在明显的不

完全竞争现象,一些大公司、大集团通过雄厚的资本实力对资源

实行垄断,在供求关系影响下,它们通过垄断对价格实行操纵.

价格抬升时,他们大量开发自然资源,尤其是大量开采矿产资

源,使自然资源出现了不可持续性发展。

    应该说,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经济福利在本代人与后代人之间

分配的公平性,这种代际之间的资源配置是传统经济理论极少谈

论的。按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是其自身福利标准

的最佳判断者,因此,我们也就不能要求后代人使用当代人的福

利标准,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留给后代人至少与当代人一样多的发

展机会,如果不是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的话。显然,如果当代

人不顾后代人的选择机会,那么代价有可能是无穷大的.逮被认

为是留给了后代不可逆转性(Unreversibility)影响。因此

遵循代际收益的最大化是自然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规范。

  三、环境承载能力最大化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可持续性”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支持和政府千预得以实

现,目的是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

如设计出一些动力机制,引导企业采用清洁工业和生产出非污染

产品,引导消费者采用可持续消费方式并推动生产方式的改革。

废物和废能量总会产生,但每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数量可

以减少。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

去,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实现的。相反,如果处理不当,环境退化

的成本非常巨大,甚至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

    在可持续发晨的要求下,全球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环境的破坏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

F几个方面:①自然资潭的过度开发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如在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商品交换过程中,随着市场需求量的

增大,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供应量随着增多,如果政府调控不

当,就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出现土地沙漠化、资源枯竭

等严重后果。②自然资源利用的后果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生

态危机”。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是协

调统一的: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条件.自然资源系

统的物流、能量流是经济系统的物流、能量流的来源,只有环境

系统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系统提供物质流、能量漉,才能使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保护环境又高不开经

济的增长。这是因为,良好的环境质量只有在适宜的经济结构和

经济秩序条件下才能达到,反之真0必然会出现滥垦滥伐、过度放

牧和过度捕捞等掠夺式的经营活动,导致生态失衡。同时,经济

与环境也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挤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无

限,而自然环境生产力的供给却有限;经济发展总会带来一定程

度的环境污染,而治理环境问题占用一定的资源,又会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经济发展。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确实需要占用一些资金,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本来就已紧缺的资金,但这些资金绝不是被浪费,它对经

济的不利影响是暂时的.但收益却是长远的。环境的改善既可提

高生活质量,又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现代经济发展绝不是单纯

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包括环境净化和优化在内的综合协调的经济

发展,走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在利用自

然资源过程中惟一明智的选择。

    因而.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共享过程中,既要合理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保证自然賣潭的持续利用.但与此同时,更应投入资

金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实现环境承载能方的最大化。既保证环境

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保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提供满足

的能力。

    第三节  社会文化资源共享规范

    .文化”是我们十分熟悉而其内涵又颇为丰富复杂的一个科

学概念。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如同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一

刻也离不开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人们一方面享受文化,同时又

不断地进行着自己的文化创造。社会大步迈进,加剧了新旧文化

e9冲突与变迁。国际交往的频繁;加速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汇

通。人们曾经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文化下过多种多样的定义,在

址c我们采用一种广义的文化概念.所谓文化,一般指人类的民族

风尚、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哲学和价值的总体。或者表示

为:人类的创造性括动及其后果的相互作用的进化的整体。社会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富成果,都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体现.

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虽有它发展的不平

衡性,从总的方面来观察,两者都是相辅相成、彼此适应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文化

成果凝结在物质生活文化中。而反映人们社会关系的文化成果则

以制度和更广泛的行为规范形式表现出来。制度是一种有组织、

有系统并带有强制性的社会生活规范体系,它覆盖着婚姻、家

庭、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广大便域,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

系纳入有秩序的运行轨道。但再严密的制度都无法控制人们的所

有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还受着约定俗成的种种习俗的

约束。

    从结构上看,文化包含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前三个层面是显露与容易把握的,精神文

化中既有赋予外在物质形式的,也有隐蔽而难于把握的.如人们

的观念、情绪、信仰等.

    文化作为一种绵延持续的社会现象,一个包容深广的综合

体,一个完整和谐的有机系统,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

的进程中。发挥着自己特有的重要功能。

    (一)认知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总汇.

展示出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征服自然、改造世界所达到的水平。

通过文化的延续传播,人类得以将有关知识一代又一代传递下

去,并不断充实这一宝库,增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特

别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借助文化,人们加深了对种种现象

的认识,扩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被动性

依赖。

    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四大发现,迅速传人欧洲,对丰富人类知

识宝库.为人类文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马克思认为.火药、

罗盘、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骱缀社会到来的三大发现”。一位写

作<中国物品西传考)的美国学者说,这些发明.完全改变了文

明的生活方式,成了整个现代文明伪基础。”这是人类利用已有

的文化创造成果进一步提高自己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

促使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显著事例。

    人类知识技能和道德伦理等的继承传递,都必须通过教育。

不借助教育这一手段.上一代的文化遗产就无法继承。更谈不上

由继承进而发展提高。因此,文化具有教育性,文化与教育的关

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密不可分。

    (二)满足需要的功能

    文化人类学家指出,文化的功能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

的需要。文化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在一种需

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又产生出新的需要,并在这种新需求

的刺激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

的逐步提高,也就是人类文化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程。社

会需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文化创造也永无止境。

    (三)规范的功能

    在社会群体里,为了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成员在生活

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共识。共同遵守一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

准,共同趋向某种价值观,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它通过规章制

度、社会舆论表现出来,并渗透在大众的风俗习惯、情感倾向和

理想信念之中.文化就是这种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系统化。它提

供人们辨别是非、善思、美丑的标准,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使社会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和发展。

    (四)凝聚的功能

    文化是社会群体特别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人类的原

始部落之间就出现了文化差异,发展到民族这一层次上的社会、

文化差异更为鲜明,从而使得人们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作为构成民族的几个要素之一。文化所表明的民族特征.

比人类皮肤的颜色或其他生理现象所表明的更有意义、更为科

学。经过文化的熏染,人们感到自己属于某一民族,很自然地仿

效自己同胞的语言、习俗、风度,而且能非常方便地辨别出另一

民族的成员及其在服饰、姿态、言行上的特殊表现。

    这样,从民族内部而言,共同文化就成了他们紧密团结的基

础,产生出一致巨大的凝聚力。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之间.语言文字、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及习俗、宗教信仰、道

德规范、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有的有相似之处,有的则差

异很大。因为随着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

联系上的越来越紧密,文化的传播和交往也越趋于频繁,而社会

文化也随着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多而成为大家所共享的资源,

各民族不断从其他民族获取文化的精华,充实本民族的文化和积

累。因而也就出现了在人类社会文化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选

择、吸收、消化外来的文化.实现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使一

种文化所发明创造的一些文化特质传播到其他文化中去,从而出

现世界文化资源共享过程中的昔遭性。今天的任何一种重要文

化.都有许多从其他文化中吸收的文化因素。

    随着近代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本来具

有封闭性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再也难以自我封闭。资本主义的

触须伸到世界各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世界性的,先进的

交通和通讯条件更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各个民族国家的

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变成了世界公民。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

在这个世界化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交流、渗透、碰撞.在今天,

许多重要生产、交换体系的运转、科技成果的应用,都已经超出

民族、国家的界限,与全人类的利益密切相关。例如,生态问

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战争问题,都已成了世界性的问题,

促使人们达到世界性的共识.在共享社会文化賣潭的过程中.不

断推动着文化的趋同。

    在对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

同.并不都是平等的,互惠的。那些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的国

家.总是凭借他们的经济与科技优势,按照他们的文化改造世

界.以求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与他们的文化接近、趋同。但是,

经济、科技比较落后的民族、国家,对于这种一面倒的趋同并非

总是被动、消极的。一般地说,他们对先进的物质、科技文化成

果,接受相对较快,但也有与自己的文化相协调的问题,对于制

度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的渗透、撞击,则会因为自身文化传统力

量的强弱而顽强地排斥或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并多半会与自己

固有的文化整合。这样,原有的文化类型与模式虽然也会有一定

形态的演化,其独立特征则会长期保存。

    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文化共处于“文化大家庭”

之中。不存在优劣之分.只存在文化渊源、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

不同,共同属于世界文明的财富,属于人类历史的瑰宝,应受到

公平的对待和尊重.各民族、各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

地吸收、消化其他文化,不断地充实本民族和本国的文化资源宝

库。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干

涉.更不能把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强加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或者

对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实行任何形式的文化侵略。前面谈到了文

化的功能,在此还要补充说明一点,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各

国、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也越来越产泛,文

化作为架起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桥梁,不属于某一个

国家独自所有,它是世界人民共问创造的。在全球共享社会文化

资源的过程中,人们也应该共同遵循一种行为规范来维护人们享

用社会资源的秩序,避免出现任何形式的文化侵略等不良现象。

    为维护世界人民在享用社会资源的良好秩序,应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文化资源共享规范。

  一、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是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的前提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从早期的黄河文化、两河

流域文化.……等等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

一步.人类文化便向前推进一步,同样,人类文化的发展又不断

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财富。然而,与人类发展的历史不同,人类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国

家或者政权不断地出现灭亡或者更替,但人类社会文化却被一

继承了下来.从而出现了文化的继承性。

    再从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各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各不相

同,有的连续几千年,文化底草极其丰富;有的只有短短几百年

的历史.也形成了它己的文化特质.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共

存于当代社会。人们共同享用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不同文

化的精华,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无可否认,各民族历史

不同,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各民族文化存在优劣之分,因为每一民

族的文化各有自己存在和发晨的历史背景.各有自己的特点.东

方文化讲究含蓄。内涵丰富,面西方文化则主要讲究奔放、热

烈,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并不存在质的差别。在东西方文化

交流的过程中,主要的在于吸收对方文化的优点以及那些适于己

方文化发晨的有用部分,不是按照所谓文化的优劣,劣级文化一

味吸收优秀文化.而是按照。平等的原则实现双方在社会文化资源

方面的共享,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

    地域文化如此,国家、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每个国家、民

族都有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与

此同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还要不断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

文化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向他人学习,更加充

实自身的文化积累。从另一角度来看,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

该实行共同开放的对策,在统一的开放大市场中达到文化之间的

相互共享和交流。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国家只有实行对

外开放的政策,不断吸收别国的优秀成果、技术、资本和经验才

能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向曾发展.文化亦是如此.

    然而,由于南北的差距.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还有一些

西方的大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味对发展中国家采取政治攻

势、军事侵略,在这一目的未得逞的情况下,又采取文化侵略的

模式影响他国,最终实现其不良的政治意图。由此看来,这种文

化侵略的对策完全建立在文化不平等的基础上,不可能实现世界

文化的共享,只有导致世界文化秩序的混乱。各个国家、各个民

族都以享用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作为主流,外来文化只能起

到一种文化交流和欣赏的作用,因而必须在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

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否则,只能对外来文化

产生一种抵触和对抗的情绪,严重的时候可能上升到各种形式的

冲突,更不用说去实现文化的共享。

  二、弘扬本土文化,积极吸收域外文化

  无论国家、民族如何变更.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却是永恒不

变的主题。这里说的文化特指“本土文化”,就是在本国、本民

族沿袭了几千年发展起来的适合本国、本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精神品位的东西,本土文化跟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精神生活的追

求息患相关,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因而它是每一个

国家、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流;而域外文化更多的是在起着

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角色,缺少这种域外文化的交流,本土文

化就只能变得枯燥、乏味而无生机与活力,也就不可能得到更全

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全球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应当建立

大力弘扬本土文化,积极10L收域外文化的共享规范。

    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加强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积

极交流,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共享的集中,譬如举办各式各样的

文化节,一方面向外界展示本土文化的特色,使外界充分了解本

土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促进域外文化在本土的传

播和交流.既可开阔群众的文化视野,也可对本土文化的丰富和

完善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土文化是“母”文化,弘扬的目的是为了主动向世界文化

宣传,加入文化大家庭之中,供世界人民享用;域外文化的积极

吸收也可吸纳世界的优秀文化于己用,推动世界文化融合的协调

于发展。总之,在文化交撅的过程中,应当以大力弘扬本土文

化,同时积极吸收域外文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缺一不

可。

第四节  人才资源共享規范

    人才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中心议题.而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与

科技进步的战略问题。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

话:你可以把我的资金、厂房、设备全拿走,只要人不动,十年

后我还是世界第一。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17世纪牛顿

),学出现;18世纪下半叶,又有氧的发现;到了19世纪,有三

十划时代的科学发理,即细胞、能量的转换和生物的进化。在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提出并建立了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

值学说.往后,电磁插的理论,把电和磁结合起来。到了20世

纪初,巴甫洛夫心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产生

……人才,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荷兰飞利浦公司为了挖去美国一个搞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工

程师,出200万美元没有成功。为了把人才争到手,后来竟花

3000万美元把这个公司买下来。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

“十年基本对策”,表面看只是为了刺激高技术的发展,实质上无

不以人才竞争作为战略目标。

    人类社会总是在前进,经挤总是要发晨。那么,怎样才能前

进,才能发展,归根到底,都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通过

人才改变现状,通过人才改革来实现.

    二战后,美苏两国各自在德国搜寻科学家,以掌握德国在军

事上的成就.美国更是乘二战后经济地位上升的机会,将世界上

各种杰出的人才收罗到美国.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竞争使人才升值,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人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财

.o愈是竞争激烈的国家和社会,盒是重视人才,盒是肯花大本

    二战后,日、德的复兴,依靠的是人才队伍,国虽破而人犹

在,独裁政权崩溃了,但人才未被埋没。几十年的突飞猛进.后

来居上,超过美国、英国、苏联等战胜国的成就。

    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社

会资源,而且还包括能量蕴藏丰富的人才资源。在商品经济日益

发展的今天,“商场就是战场”,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当前,世界新的政治格局尚未真正形成,还潜伏着一种不稳

定的政治因素,但是世界要进步,人民生活要改善,对发展中国

家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各国呼吁经济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一种既成

的共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驱动下.国

与国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全面合作态势

正在进一步发展。而人才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如

何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人才资源如何实现国与国、国

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共享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中

心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才是劳动力的高层次,人才还相当短

缺。联合国贸易和发屉会议的报告指出,1961—1972年:美、

英、加三国通过接受移民,节省了 511亿美元的教育经费,而在

此期间,他们给第三世界提供的援助只有460亿美元。再如牙买

加总理谈到,1977—1980年三年间,有60%接受新技术的工人

外流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牙买加政府花费了1 98亿美元训

练了这些人.这个数目是美、英、加三国在同时期内向牙买加提

供援助总和的7倍。追究这种现象之源,首先是由于世界人才资

源的短缺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挖掘人才资源;其次便是由

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发展

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结果。这是与世

界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违背的不干等现象,不利于整个

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只能导致富国越富,而穷国越来越

穷。

    再从国内来看。一个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由于国家经济政策、

地方区位条件、资源基础的不同,发展的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

异。以我国为例,由于东中西部的划分,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

东部沿海自身的位置和资源条件,我国的东都沿海地区已成为我

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则相对比较落后,尤其西

部地区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东都沿海地区。在经济力量的诱惑下,

我国的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梅地区,成为推动东部经济发

展的中坚力量。就整个东部沿海来说,我国重要的科研机构都分

布于此,而直接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则几乎占了全国科研工作者

的90%左右,以这样庞大而丰富的人才资源做基础,东部地区

自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相反,再就西部来看,

由于在国家“先发展东部、后带动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影响下,

西部地区在解放后40年来一直未受到较高的重视,发展的步履

缓慢。再加上西部地区环境恶劣,开发困难,科研人员除以前按

计划分配去的以外,很少有志愿前往西部地区参加工作的。尤其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很多有杰出成绩的科研人员也从西部被引诱到了东部发达地区。

由此可见.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地区发展的水平差异,也出现

了人才资源结构的严重失调,不仅在我国.其他许多国家都存在

类似的情况.尤其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为此,如何对人才市场

的配置进行协调与控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地区间人才

资源的共享,便成为了人才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议题。因而,各

个国家和各个地区也就必须按照某种世界人才资源共享的规范来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一、人才的双向培养和人才引进的价值补偿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才无国界”已不是一句仅挂在人们

嘴边的口头禅。一个国家可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并不能说明

其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同理,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也

并不一定说明其人才不缺乏。因为从世界60亿的总人口来看.

受到高等教育的各级人才的数量还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

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一个国家由于其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

教育投资及教育模式的影响,它可能具有一大批的专业人才.但

是却缺乏全面的人才满足其社会的需求。

    由此看来,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必须做到人才资

源的共享。要做到这一点,教育便成为了解决人才资源缺乏的一

个首要措施。一方面它可以缩小社会发展需求与人才绝对数量缺

乏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

相对数量不足的矛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驱使下,各国已经认

识到:任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世界链条的一部分.都属于

世界共同体的一个环节,国家要发展,首先要增强自身的综合国

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否则在发展的过程中,即使社会、经济

发展的绝对数量指标有所增加,但在世界经济圈中也是被远远地

抛在了后面。为此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增强国内人才竞争

的实力。然而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生产

力低下.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情况下,投入教育的

经费已所剩不多,靠自身的投资已不可能。但是.“发展是硬道

理”,人才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脱

离世界经济去孤立地发展,如果那样的话,只能变得越来越穷、

越来越落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7单纯依靠在资源共享中从国外

引进、技术和设备,也不可能,因为国家的经济实力低下.不足

以吸引人才的集中。在此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多数发展中国

家,人才比较缺乏,但是很多人才却又源源不断地流入发达国

家。因此,在当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强弱分明的情

况下,必须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式问题。笔者认为,在国际大背景

下,应该采取人才的双向培养方式.并且在引进人才时要根据人

才培养的费用和人才的所有权进行人才价值的补偿。

    所谓双向培养,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人才培养的初期(包

括低年级、高年级以至大学本科阶段)主要在国内完成,国家对

他们的培养可以看做是一种“义务”式的教育,负责他们从认识

上的无知到有知,直至成为国家中级人才的过程。第二层意思:

在国家公民被培养成为中级人才以后.接下来他(她)有几种选

择继续深造的机会,或者在国内,或者投入工作,转变为生产

力;其次他(她)也可以选择去国外深造,并被培养成为高级人

才,但是他(她)必须为此而签订一个协议,在协议中声明:

.人才”的所有权属于其出生地并培养了他(她)初期成才的国

家所有,他(她)只属于本国的人才资源,因此他(她)理应在

将来为本国作出贡献。所以,“人才”倘若将来要留在其他国家.

为其他国家服务,也即我们所说的满足世界人才资源共享的需

要,那么其他国家就因此要向人才的初期培养国付出相应的价值

补偿。(至于这笔价值量的大小,不属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不

作论述。这里只是阐明这种资源共享的规范形式。)

    二、建立公平竞争、按需分配的人才资潭共享规范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才、信息、资金都是各国竞

争的对象,尤其人才.作为活的资源,更是各国争夺的焦点。在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人才竞争战也往

往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不公平竞争使发展中国家在人才资源的

获取上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

    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是世界链条的一部分.

各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晨患息相关,从世界发展的格局出

发,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其公平竞争、按需分配的人才资源共享规

范。

    人才也是一种商品,它有一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只要国家

为其付出合理的、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公平及等价的商品价

值,就可以拥有对它的使用权.而不能不顾人才的商品化价值;

同时.耍对世界发展的链条作出整体的审视,根据国家对不同人

才的需求对人才实行分配.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将影响其他

国家的发展,因此就应该按照国家对人才资源的不同需求对人才

实行分配,从而满足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王军著:(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

    戴维.皮尔斯、杰瑞米.沃福德著:(世界无末日)。

    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中西环境科学出版社.

    (现代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

    毕思文着:<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地质出版社。

    黄顺基主编:(信息革命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世界人才战),辽宁民族出版社。

    郑鹿年等编译:(二十一世纪的管理人才),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苏联]让.凯勒主编,陈文江、吴骏远主编:  V文化的本质与历程)。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会主编:<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

版社。

    张岂之主编:<中国传境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封祖盛、林荚男主编:(开放与封闭),河北人民出版社。

    望勤天主编:(现代西方文化思潮鉴评),当代中国出版社。

    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