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生态文明专著>>《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
第八章 中国自然资源的生态位

第一节  中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与特征

    有史以来,资源就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资源(resource)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人们对资源的认识是

不一样的,资源概念的涵义也不一致。一般说

来,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泛指那些同人类生

存、生活紧密相关的、不可或缺的物质。

    资源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社会资源

(social resouces)和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社会资源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

伴随着人类社会出现、形成和发展演变而形成

的一种有形和(或)无形的资源,即人类自身

通过生产劳动而带来的。实际上,社会资源就

是劳动力资源,如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具有社

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等不同的因素。自然资源

是指人类可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概念的范畴十分广泛,一般来说.自

然界中,人们赖以生存的所有物质都隶属于自然资源这一范畴。

“有用性”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评估的最基本的标准。只要符

合这一标准,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

作为某一类资源来对待。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

们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的范畴已拓宽至宇

宙星空。

    但在通常情况下,自然资源仅指那些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

下为人类所能开发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有:农用性各类

土地、森林及其附属产品、各种畜牧性的草场、野生动物资源、

江河湖泊和海洋等水域及水资源,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具有

美学价值或科学价值的自然环境,地球大气层和外层空间等。

    (一)自然资源的属性及其分类

    首先而言,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即它们可以作为物质生产

资料,为人们所利用,使人们能够进行各种生产活动,这是自然

资源的基本属性。可利用性也是人类长期以来判断资源的归属、

评估资源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

    其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即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

是有限的,有其总额限制.一旦开采利用就不可恢复。当然。这

些资源通常是指我们所说的那些狭义性资源,如矿产资源、石

油、煤矿和各类金属矿藏等。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深层次的发展

和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许多类型韵自然资源超载现象日益明

显。因此.我们必须对那些人类目前十分需要的各类自然资源合

理、有效地利用,重视其有限性的特点,进行可持续发展。

  再次,自然资源呈现整体性特征。一般说来,各类自然资源

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和相互制约性‘尽管.自然资源广泛分布于地球表层的各类生态系

统中,由于生态系统在空间地域上的全球关联性,因而存在整体

性特征.

最后.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十分不均匀.并呈现出严格的

区域性特征,地域分布规律性明显。这与地球表层系统的时空差

异性有关。从大的类型来讲,某一类资源有其存在分布的区域生

境要求,环境背景效应明星,如各类生物资源的分布,受所依存

的生态系统影响,仅出现于某些特殊的生境中。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照自然资源的属性,自然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型:即

①恒定的自然资源和②有限的自然资源。恒定的自然资源指那些

难以消耗、可经人们反复使用而不会消减、在时空上永远恒定的

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气候、太阳光能、风

能、大气和地球外部空间等资源。

    有限的资源又可再划分为再生性和非再生性资源两类。其

中,再生性资源主要是指此类资源具有可更新和可再生性.具有

循环特征,能被人类反复利用而不枯竭。这类资源有土地资源、

水资源和各类生物资潭等。而非再生性资源是指资源具有不可再

生、不可循环和无法更新性,此类资源一旦开采、利用就无法恢

复,随着使用,其总量逐渐减少,直至枯竭。这类賣潭主要是指

各类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藏等。

    人类的生存同资源密不可分.我们如果想持续生存和发展的

话,就得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类资源。因此资源的态势与属性

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发掘及根据其

属性特征进行合理和永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基础和

必要保证.

  二、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经

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对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可以说,賣蠢00丰富程度与其在时空上

的分布与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经济与外贸特征以及将来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世界人口规模的

不断扩大、人们对物质文明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

发展,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种类齐全,资源总量大,是世界上

少有的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

少,资源相对紧缺。中国资源具有两重性。

    土地、森林、草地、水、气候、能源和矿产、海洋以及生物

等是常见的自然资源类型,它们在自然界中既是相互联系.又是

相对独立存在、自成系统的,具有自身的特点。本节将对我国常

见的自然资源作一些概括性的描述,简要叙述其基本特点,包括

其数量、质量和分布。以供读者有个概要的了解。

    (一)土地资源

    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一般

地说,土地是地球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成分组成,它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

地、植被和水文,以及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

体。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综合性自然资

源。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土地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它的基本

特征是具有生产能力和固定的空间位置。土地资源既包括土地自

然类型,也包括土地的利用类型,中国的土地资源具有下列特

点:

  1  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中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

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

但人均占有量却十分少。目前,我国现有耕地居世界第四位。可

利用的草原和草场面积和有林地,皆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

数大,人均占有土地总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过少的人均

土地资源占有与使用量,使得中国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

出。

  2  土地类型多样,地理位置优越。

    从所处地理位置看.中国位于北半球赤道以北,从南向北.

跨越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温

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占了71。7%,熱量条件非常优越。从东

往西,从沿海渐趋向内陆,受海洋洋流与季风的影响,水分状况

从湿润(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占17.8%)向半干旱

(占19.2%)、干旱(占30.8%)过渡,径向替代规律十分明显。

    由于纬向与水热条件径向组合的地区差异和复杂的地质、地

貌条件,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各种地形分布齐全。

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据统计,全国约有1600多个

±地资源类型,为综合发展我国的农、林、渔、牧各业生产提供

了有利的条件。

    3  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性十分显著。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根据气候、生物、土地和地

形等因素的组合分比特征,全国土地基本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即

东南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各区土地资潭质量与数

量分布十分不均衡,土地生产力区域间差异明显。

    从区域上看,东南部季风区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地肥

活、生物种类繁多、土地生产力高,土地资源量大且丰富,占全

国的一半.是我国主要的粮食高产区和农业基地。而在西北干旱

地区,虽然光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分制

约性强,土地生产力相对低下.青藏高原区,因海拔大多在

3000米以上.高寒条件使得日照虽然充足,但热量却不足,土

地生产力则更低。

    4. 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难于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

地比例较大。

    我国的农业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种植业早而且齐全,先秦时

期就已开始大规模地利用和开发各类土地资源了。由于开发历史

悠久和人口众多,可供新开发的土地已不多。现在,相当一部分

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深层次开发利用的前景已不大.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是: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多,结构

和组合复杂多样。土地贤源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牧

地、水域、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以及

城镇居民点、铁路、公路和其他用地。

    在各类土地利用结构中,按比重分类:草原、草山店土地总

面积的42%,森林占12%。耕地占10.1%,城镇道路居民点和

水域占10%.农业用地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而

言,比重相对偏小。

    由于社会经济各人口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

不高,土地利用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对各类土地资源利用,一

般都不够充分,也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我国的土地利用

潜力很大。

    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严重。从建国以来,我国每年平均减

少耕地86万一93万公顷。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有扩大的

趋势。据统计,全国各类可利用的草原22000万公顷,已有近

1/4的面积发生退化。引起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开

垦、过度放牧、天然植被毁坏,以及地表与地下水资源利用不当

所致。

    (二)气候资源

    气候是决定地球表层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气

候的形成与变化受全球大环境和太阳系运行规律的影响。由于气

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生活的决定性影响,气候资源也是一类

重要的资源。

    构成气候资源的要素有很多,我们所说的气候资源主要是指

光、温度和水分条件在各种不同地理区域的分类组合。一般说

来,气候资源包括光能资源、热量资源和水分资源三项。水热组

合空间上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形成区域间气候资源的多样性。

气候资源属非耗竭性资源,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季节性。

    总的来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纬地带,光、温度

和水分资源丰富.雨热基本同季。在东都季风地区,海拔一般较

低.临近海洋.太阳辐射较弱,热量条件充足。而西部干旱地

区,海拔相对较高,.距海洋远,太阳辐射强.温度低。中国气候

资源具有下列特点。

    1.光能资源。

    我国太阳辐射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

受的太阳辐射能约12x1018千卡。按太阳辐射能约有50%是地

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利用的有效辐射能来计算的话.其利用量

可达6x10“千卡。

    从地域上看,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全国太阳辐射总量逐

渐减少,年辐射量变化范围约在80—230千卡/平方厘米,总的

来说。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高原多于平原地区。

    从时间分布上看.夏半年太阳辐射值高过冬半年,春季高于

秋季.由于幅员广阔.我国各地区光能资源变化大而不均衡,区

域差异明显,各地全年可照时数变化在4400—4470小时之间.

    2  热量资源.

    我国热量条件十分优越,分布规律性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增

加,纬度越高,积温越低,梅拔越高.积沮越低。全国各地日子

均气温≥0℃的日数.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以及内蒙古的河套北

部约160天到210天。华北平原地区为270—300天,长江流域

以南各地则在330天以上。华南和云南南部全年大于0℃。新疆

地区,天山以北为180—200天.而天以南地区则为240—290

天.青藏高原北部只有120天。

    从全年干均温度来看,我国地域性差异同样显著。青藏高原

区,最热月平均温度不超过15"C:,最冷月平均温度大部分地区

在  5℃一一15"C.之间;东北地区,作物与植被的生长期短,全

区10℃以上的持续日数,大小兴安岭地区不足120天.三江干

原及内蒙古东北部约120—150天;黄土高原及河西走廊为150

—180天,黄淮平原区200—220天.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为220—

240天.四川盆地在250—280天,南岭以南在330天以上,而

高寒区域全年则在100天以下。

  3  水分资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分资源的多寡受其降水特点的影响,降

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决定着区域水分资源特征。我国降水具有径向

规律性,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水分资源

也随之更替变化。

    在我国,等雨量总的分布形势基本上是东北一西南走向。全

国各地年降水量区域分布很不一致。长江以南各地年降水量均在

10GO一1200毫米以上,秦岭、淮河一带连步递帧为700—800毫

米:黄河流域则为500—600毫米左右,到西北内陆地带就只有

100—200毫米了。而新疆塔里本盆地、吐鲁番盆地和青海的柴

达木盆地则不足25毫米。是世界上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

    从时间上看,我国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的降水

量占全年总量的53.3%,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仅占S。6%。夏

半年和冬半年降水量各占年降水量总量的78.5%和21.5%。季

节规律性非常明显。

    (三)水资源

    水资源一般是指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由降水形

成的、有可能被利用的循环再生的地表、地下径流,以及由它们

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河川年径流

量的多少,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水资源的丰富程度。而河川径流量

的大小却依赖年内降水量的多寡。

    中国水赘源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大气降水。我国多年平

均降水总量约6.2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陆地年降水总量u9万

亿立方米的5%,平均降水深度为628毫米,既少于全球陆面上

年降水深的800毫米.也少于亚洲区域陆面上的年降水深740毫

米。中国河川径流总量为2711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探284毫

米.分布在全国九大区域中,其中长江流域径流量为9513亿立

方米,占全国径流量的35.1%。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湖泊众多。据中国水资源评价,流域

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00条。我国也是多湖泊国家,面积在1平

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300个,总面积达71787平方公里,总蓄

水量7088亿立方米,淡水蓄量约占其中的1/3。大小冰川约有

57069千方公里,蓄水总量2.3万亿立方米。沼泽面积约1100

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5%。地下水每年的贮水总量达

8000亿立方米,约为地表水总量的30%。

    我国水资源特征如下。

    1  空间上分布极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分布态势基本同降水量的分布区一致,空间分布

十分不平街。总的来说,南方多水、北方少水;近海多于内陆.

山地多于平原.东都及西南地区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的63.76%,而年径流总量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95.朽%;西北

陆面积占全国36。24%,面年径流总量却只占4.55%。长江流

城以北.包括黄、推、海柯、山东、东北各河讫域,以及内蒙

古、西北、青藏的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2/3(63.47%)。但径

流量却只占全国1/6(16.54%)。我国西北部的半荒漠和荒漠地

区,由于远离海洋,降水过于稀少,水资源十分蠢乏。根据国际

上的降水量评估准则,我国差不多有一半国土属于缺水的干旱和

半干旱地区。

    2  时间分配上不均匀。

    我国大都地区位于北半球沮带区,屑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气

候特征决定了年内阵雨的时间差异。前文曾述及,我国夏半年降

*多于冬半年.尤其以6—8月份最多,在时间分配上极不均匀.

影响着水资源的利用。

  3年际变化显著。

  从历史文献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早涝灾

害几乎年年有。多年降水资料分析表明,我国降水存在年际变

化,丰年降水多.易致水灾;歉年降水少,又易引起旱灾。降水

的年际动态,使得水资源的质量与数量波动起伏大,潜在影响着

国民经济生产。

  4  总量不少,人均却不多。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基数应该说不能算小,在世界上仅次于巴

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位居第五。但从人均占有量看,我

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695立方米,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4。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极低的人均占有量,使得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日益突出。

  (四)森林咨源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植被群落,井

与周围环境构成有机的统一体。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最大的

景观生态系统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及其演替变化动态直接

影响着局域乃至全球的气候、水文、地理地貌、生物以及人类生

活环境质量舶变化.作为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组成者和初级生产者

之一,森林不仅决定着生物瞳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过程,调节流

域水文径流过程,保持水土、抑制沙漠化,也对人类社会的经济

发展起着巨大的主导效应。

    中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即年降水量400毫米等降雨线

以东的广大地区.其分布的基本模式为:由大兴安岭山地开始。

向南依次为大兴安岭针叶林带,小兴安岭、长白山针叶、落叶阔

叶混交林带,华北落叶阔叶林带,华中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林

带,华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带。从总体看,中国的森林结构由北

向南,从西到东.由简单到复杂,生物多样性呈递增趋势。

    据已有资料显示,全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仅为26713万公

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s%,活立木总蓄积量105.7亿立

方米。其中,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1528万公顷,占林业

用地面积的43.2%,疏林地面积1720万公顷,占6.4%,灌木林面积2773万公頃,占10.4%,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2万公

顷.占2.1%,无林地面积.10130万公頃.占37.9%。

    我国森林资源的特征如下。

    l  森林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量少,覆盖享低。

    中国森林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从总量上看,我国森林资源相

当丰富,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于世界的第七位。但我国地域

辽阔,人口众多,现有资源与其很不相称。人均有林地面积仅

0.115公顷,只及世界人均量的20.0%。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

12%,林地总面积达到12000万公顷,不及全世界森林覆盖率的

一半(22%),人均森林覆盖率更低。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

人均占有率极小,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首要特点。

    2森林分布不均匀,地区差异十分显著。

    中国森林的一大特征是分布不均匀。从森林分布上看,我国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13.3%)、内蒙古

(11.9%、吉林(5.3%)和西南地区的四川(5.9%)、云南

(8.O%)西藏(5.5%)等几个省区,其他省区分布量相对很少。

尤其是西北地区,整个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而森林面

积几乎不及全国的1/30。

    3森林资源结构不很理想。

    我国的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薪炭林小,林种结构不合

理。一般说来,森林资源结构包括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从林种

结构上看,我国用材林为8384万公顷,占有林面积的74 0%.

防护林为1000万公顷,占88%,经济林1129万公顷,占

10%,其他林种约占7。2%左右。用材林面积过大,而防护林和

经济林面积则偏少,林种结构失衡。从林龄结构上看,全国的幼

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分别占林分总面积的33 8%、35 2%和

31%,比例基本合理,但成熟林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和西南的偏远

山区,开采和运输起来十分不方便。地理分布不合理。

    4  林地质量好,但林地生产力低。

    我国的林地生产力低主要表现为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残次林

多、单位蓄积量小和生长率慢等。林地利用享的高低是衡量一个

国家林亚发达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林地利用率低于第三世界

的平均数,更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干。

  5  可开采的森林蓄积比重小。

  目前,我国的成熟林蓄积量为475053万立方米。占全国用

材林总蓄积的61。7%,但由于用材性成熟林的分布不合理,如

西藏区有5亿立方米,近期无法开采,使得林分自然枯损宰高,

开采森林蓄积少,森林用材利用率低。

  (五)草地资源

  草地是指具有一定面积、生长着大量饲用植物、能通过放牧

或刈割等形式,为家畜提供生存食物的土地。草地是人们饲养各

种家畜和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基地。

    我国草地源源不仅面积大,分布也很广泛,草地资源极为丰

富,是世界上草地资源和牧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仅

决于澳大利亚和前苏联,居第三位。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

考察委员会统计,我国草地资源现有35400多万公顷,约为耕地

的3倍,可利用面积22460多万公顷.

    我国的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少于

400毫米的边远地区。华南和华中地区也有部分的草山或草坡零

星分布。具体来说,我国草地分布从东北起于大兴安岭南端,经

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向西延伸至阿尔泰山和

天山南北,南到表藏高原的南缘。其中,西北部以草原为主.而

南方则以草山分布为主。

  我国草地资源的主耍特点。

  1.草地资源类型多样。

  复杂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农业传统,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草

地资源类型,按照生态环境和可利用轿值可将全国的草地资源划

为四大类型:草甸类草地、草原类草地、荒漠类草地和草丛类茸

地。其中,草甸类草地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以及青

藏高原。因气候和地域差异,又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东北地

区以低、湿的沼泽草甸力主.青藏高原则以各类嵩草草甸最为常

见。不同的草甸类型,其种类组成、分布、群落结构以及生物量

都不一样。草原类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

高原以北的山地地区,草质较好.多以禾本科种类为主组成。荒

漠类草地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地区,以超旱生落叶灌木和小半灌

木占优势,植被稀疏,产草量和载畜量却十分低。草丛类草地主

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广大农区。

  2  牧草资源丰富。

  据初步调查.我置北方草原上各种牧草约有4000多种,建

群种为45个种,禾本科居首位.约]3种,以针草属为主。南方

草地上饲用植物达5000余种。世界上大部分栽培了的优良牧草,

中国都有野生种,是世界上牧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3  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均数量少.优质草场比例不高。

    我国天然草地面积虽大,但按人口平均,全国每人仅有

0.33公顷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2左右,人均占有量很低。

另外,牧草适口性好、产草量和营养价值均高的草地,约占整个

天然草地的21%,优质牧插比例不高.

    4  草地资源不平衡现象十分显著。

    首先,我国草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大面积的草场

分布于西北地区,面东南地区草地面积小,分布星散.地区间不

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其次.受气候的影响。我国草地资源季节间

分布不平衡,冬夏两季牧草产量及营养比例失衡,影响着畜牧业

的经营和发展。再次,草地生产力不平衡,生产力大小受生境气

候因素、尤其是降水的影响,生产力的空间变化大,草地质量参

差不齐。最后.我国草地资源年际间也不平衡,受气候的年变化

影响,牧区产草量丰年和数年现象明显.畜牧业也随之表现出年

际间动态波动特征。

    (六)矿产资源

    矿产密源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并赋存于地壳内的物

质,其金属或非金屑等有用组分的含量超过了周围其他的岩石.

或者其物理、化学性能优于围岩,达到了可供社会现实利用的要

求,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集合体或堆积体。矿产

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从自然界提取出来.并且有

:):业价值的矿物原料的总称。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选择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

制定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

    矿产资源一般包括燃料资源(也称能源资源)和原料资源两

大类。燃料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矿物燃料)和核燃料,原料资源

又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燃料两类。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

逐渐形成的,一般为不可再生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地质情况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床类型齐

全。在探明的资源种类和储量上,我国矿产总体储量大,拥有一

批储量大、远景好的矿种。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矿产种类约160

种,我国已发现有150多种。其中,已探明一定储量的矿产为

136种,发现矿床和矿化点20余万处。据专家预测,我国石油

远景储量可达300亿至600亿吨。

    另外,金属矿产探明储量的有50多种,化工和建材工业所

需要的各种非金属探明储量的有70多种,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

地有4000余处之多,其中,矿铁矿、石膏、重晶石、石墨、萤

石、磷、滑石等储量都居世j,L前列。我国也是世界上煤矿资源最

丰富的国家之一。

    目前已经探明储量丰富、预测资源远景大、且矿石质量较好

的矿产,主要有煤、钨、锡、钼、汞、铝、锌、钛、钒、稀土、

铌、锂、菱镁矿、萤石、重晶石等。尤其是煤矿,资源丰富.探

明保有储量为6000多亿吨,资源总量达5万亿吨。而探明储量

较多,但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果开发利用的经济技术水平提高.

可以满足国家经济长远发展需要的矿产,有铁、锰、铅、镍、

锂、铍、磷、硫、云母、石棉等。探明储量不多,而资源远景较

好,如果加强地质工作.可以满足或基本满足经济建设长期发展

的需要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金、银等。经探明储量少,或

虽有一定储量,但开采利用的条件不利,资源远景不明,不能满

足长期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矿产,主要有钾盐、金刚石、铂、铬铁

矿、天然碱等。

    总的来说,我国矿产资源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成矿时空跨度大。

    主要表现为成矿时代集中.经历地质时代多次叠加和相互更

替。成矿空间的区域性和分带性十分明显。

    2  贫矿、难选矿、综合矿多。富矿、易选矿、单一矿少。

    虽然中国拥有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矿产.如煤矿、钨矿、

锑矿和优质冶金辅助原料及建材非金属矿,但大部分矿产贫矿

多、富矿少.如铁矿多为含铁30%左右的贫矿,50%以上的富

矿较少.分散不易开发。锰、铅等矿也有类似情况.

    3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

    由于地质虞矿条件不同,我国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

异,给运输带来压力,尤其是煤、石油、铁、铜四种最基本的矿

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山西、内蒙古、贵州三个省的煤炭资源占

全国71.7%;辽宁、四川、河北三省的铁拥有量为全国的

52.3%;钢则以江西、云南、西藏最多,占全国的48.4%;而

黑龙江、山东、河北的石油分布量则达到全国的67.4%.

    4  矿床类型丰富多样,各种矿石类型齐全。

    在矿床种类上.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主要矿产的重要矿床类

型.而且有些矿床类型惟中国独有.如中国南部地区滇、黔、

桂、湘、赣、粤六省,有世界上第一、第二位的钨、锡、锑、

锌、汞、铅等矿产。一些主要矿产按矿床类型统计,铁矿达20

余种.锰矿5种,钢、铅、锌都在20种左右。

    5. 总体蓄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按照45种主要矿产储量潜在价值计算,中国矿产储量总值

占全世界14.64%.仅决于前苏联和美国,居第三位,但人均占

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居第80位。

    (七)能源资源

    根据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的定义,能源是指可以从其中获得

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能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一般

来说,凡是能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能源。

    世界上能源种类繁多,按照它们的形式和来源以及与人类的

相互作用关系,可将能源分为天然能源和人工能源两大类。天然

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的能源3If源,如原煤、油页

岩、原油、天然气、核燃料、植物燃料、风能和太阳能、海洋热

能和潮汐能等。而人工能源是由一次性能源(天然能源)经过人

为加工转换为其他种类和形式舶能源,如煤气、焦炭、人造石

油、人造天然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电力、蒸汽、热

水、沼气、火药、酒精、激光等。

    我国能源蕴藏量丰富,从总量上看,我国既是世界上能源生

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我国能源生产居世界第四位,消费

居第三位。目前统计,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

能能源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石油资源储

量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潮汐、地热、风力和核能等也很丰富。

    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14380亿吨,探明储量为6500亿吨。

煤炭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华北地区占总储量的7l.13%.此

外,西北占9.05%,华东占8.65%.西南占5.16%,东北占

3.68%,中南占2.33%。山西省现已探明储量达2000亿砘.约

占全国的l/3而且质量品种都居全国之冠。此外,我国南方还

有大量的原煤,估计蕴藏量在1000:亿吨以上。

    油、气资源的多寡,主要看一个国家沉积岩的分布面积、体积和

有机物质的丰富程度.以及储存石油的地质条件。通过盘查.发现

我国可能蕴藏油、气的沉积岩面积达450多万平方公里.与美国的

沉积岩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相差不多。有300多个可供勘探石

油的沉积盆地,还有120多万平方公里的沿梅大陆架。估计我国石

油资源储量在:300多亿吨到600多亿吨。而我国现在探明的石油

地质储量累计只有几十亿吨.所以潜力很大。

    我国水能资源1982年统计的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已探明

可供开发的蕴藏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达1.9万亿度,均

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的森林面积为1220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95亿立方米.

年产薪柴9910万吨。我国森林资源的能量热值相当于39亿吨原

煤的发热量.其中薪炭林面积360万公頃,蓄积量为4471万立

方米,年产薪柴2160万吨.折标准煤6万吨。

    我国太阳能资源平均每年有相当20000亿吨标准煤能量。各

地分布有所不同,太阳能年辐射量超过140千卡/平方厘米的地

区,占全国2/3的面积,尤其以西部最丰富.

    从风力能源看,我国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一亿千瓦。以东南

沿海及岛屿、青藏高原、华北与西北部分地区条件最好.

  三、中置的资潭优势与劣势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

  总结上文各項自然賣源的描述,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我国

自然资源具有深刻的两重属性,优势突出.但劣势也十分明显。

    从自然资源总量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非常明

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是

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总量

皆居世界前列,如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上第三

位;耕地实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草地

资源居世界第二位;地表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按45种矿产的

潜在价值计算,我国位居第三位;水能、太阳能、煤资源量分别

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位。

国在世界各国中位居第四位,

价值,则居世界第三位.

各类可更新资源量的总体排序,我

而不可更新资源的探明储量的潜在

    其次,资源种类多,资源类型齐全。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

地区跨度大,南北纬度间隔为49,东西经度差达到了62’.地

形地貌多样,气候类型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

从空间分布看,基本表现为东农西牧,东部是以东北平原、华北

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的大农业区,西部则是以内蒙古、新

覆、青海和甘肃等省区为主的牧场区。从水资源看,南水北旱.

山地平川农林间隔互补,江河湖海散布环集。另外,在矿产资源

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矿产种类晕为齐全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

发现矿产约162种,探明储量的矿产种类有148种。能源类矿产

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类矿产资源有锰、镍;有

色金属类资源有钢、铅、锌、铝等,以及稀土、稀有金属类矿产

资源,硫、磷、钾、食盐天然碱等化工资源,建材资源等.可以

说是样样俱全。

    生物物种多样性居世界前列。中国的陆栖野生动物种类.仅

鸟、兽、两栖就有2290多种,占世界这些种类的10.9%。其中

鸟类比例最高.占13.5%;兽类次之,占12%;西栖与爬行类.

分别占9.4%和6.6%。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

粗略估计不1OO万种。中国同样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

区之一.就维管束植物而论,共有253科、3184属.近27000

种。其中蕨类植物有52科65属,近t000种,占世界蕨类植物

总数的80%;裸子植物有11科34属近200种,占世界裸子

植物总科数的99%;被子植物有219科2946属,:35000多种.

约占世界被子植物总科数的53.5%,总属数的23.6%和总种数

的10.8%。无论动物或者植物,其多样性指数都非常高。

    (二)我国启然资源的劣势

    一个国家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或消费量。虽然从资源总量上看,我国自然资

源分布及拥有量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是资源大国之一.伹从人均

自然资源的角度分析,则我国自然资源的最大劣势是人均资谭量

少,各类资源人均值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矿产资源人均值只及

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的1/3,森林资源为1/6,

草地资源为1/3水资源只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特别是耕地资

源只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且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此外.资源空间不匹配,资源组合错位,也是劣势之一。国

土辽阔,地理地貌、气候类型的千差万别.强烈地影响着资源的

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的态势。如我国的耕地资源、森林资源以

及水资源.约90%以上集中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即由大

兴安岭向西南至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的以东部分,非丰年降水量

400毫米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而能源、矿产等为主

的地下资源和天然草地则相对集中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资

源的东西部差别极显著。另外.我国南北区域资源组合的差异也

比较大。长江以北平原广阔,耕地多,资源总量占全国耕地面积

的63.9%。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少.总量值仅为全国水资源总

量的17 2%;长江以南则相反,山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少,仅

占全国耕地的36.1%,但水资源却相对充沛,占全国水资源的

82.8%。长江以北煤炭占全国的75.2%。石油占全国的84。2%。

而长江以南则能源缺乏严重。賣源空间分布的不合理性严重制约

着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的资源供给布局。

    最后.资潭的质量问题同资源空间密度一样.在我国差别也

很悬殊。我国耕地资源质量相对优良的一等耕地约占40%.中

下等和有限制的耕地约占60%,且分布参差交错;草地资源广

布于西北内陆半干旱、干旱地区与山区,资源质量较差,影响着

畜牧业的生产规模和格局,如在我国的畜牧大省内蒙古地区,近

年来,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生境恶化更加加剧了资

源斑块质量的不平衡性;在地下矿产资源方面,除煤炭资源以

外,大多数的矿产资源基本上是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单一

矿种少,中小型矿多、大型矿少;能源资源同样如此+优质能源

石油、天然气只占探明储量的28%.有的矿种虽然号称储量大.

但矿石品位低,杂质多,产地分散,开发难度大。资源质量的差

别,为大规模的开采利用增加了难度,潜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自建国以来,我国在资源普查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基本摸清了各项自然资源的家底,探明了各类资源的大体

数量及分布特征,有利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同样产

生和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中国工业的能源利用率约30%,美国和日本是50%.每单

位国民生产总值的館耗量是日本的5.3倍,是美国的2.3倍.资

源回收串也只有30%左右,与世界水平相比,要低20%。在水

土、生物资源方面利用也不充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只有

.25%一40%,工业用水重复刑用宰20%一30%,远低于发达国

家的70%。在粮食资源方面,中国每年在收获、储存、运输、

加工、消费等产后环节的损失和浪费达15%,约1200万公斤.

浪费惊人。

  2.粗放经营,生产率低,资源破坏严重。

  粗放经营,主要表现在重用轻养,投入少.土地生产力伋.

掠夺式经营,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表现为滥垦、滥伐、滥

牧、滥捕,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甚至资源枯竭

和生态环境恶化。

  3  地质勘探跟不上,后备资源不足。

  目前,石油、天然气、钢、金等重要资源可供规划利用的已

出现较大的缺口。今后若无新的勘探突破,许多矿种将不能满足

需要,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资源利用率低、生产率低,破坏、流失、浪费严重,这

种现象的出现有着诸多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看,掠夺开发、粗

放经营。历史远源悠久。其次,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缺

乏资源价值的概念,不了解自然资源具有整体性、多面性。另

外,中国资源管理体制分散、政策多变和急功近利的弊端是造成

资源破坏和浪费的直接原因。

  四、全球资源态势及评价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将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利用效率将不断提高,资源储量不断

有新的发现,新的资源类型也会出现.人类也将逐渐拓宽资源空

间和利用能力。估计在可预见的将来,全球资源不会完全枯竭。

但一些资源的减少,将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

问题。但是,当前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可再生资源(如大气、水和

土地等)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发达国家是全球资源的最大消耗者.人均賣源消耗是发展中

国家的几倍、十几倍,对全球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和其他问题应

负主要责任。

    全球资源的分配格局将会出现重大的变动。发展中国家经济

发展正逐步加快,井走向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的增长日益加

快。全球资源消耗的速度也随着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供需分配矛

盾突出.共有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共享是应解决的时候了。

    出于共同持续发晨的目的,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助

其实现工业化和科技进步,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串,降低资源消

耗.保护全球环境,合理均等开发利用公共资源。

    国际贸暑的南北分带.是一种贸易不平等现象。发展中国家

出口廉价賣糠,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发达国家进171廉价资

源,出口高价产品.赚取超颧利润,造虞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全

球资源不断减少,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必須改变这种不合理

的资源流动模式。

  所有国家都享有的公共资源如大气、海洋、必须全球携手.

通力协作,共同保护。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人类要加倍珍

惜,节约使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可持续发展的遗产。

第二节  中国自然资源的生态位

  一、资源竞争和生态位理论

  资源竞争不仅广泛存在于各类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也

同样普遍存在。只要生命有机体存在,竞争就不可避免。可以

说,竞争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竞争资源、维持生存与

繁衍是必然的。

    生物竞争理论一直是生态学中种群理论部分的主要研究方

向。生态位理论则是种群竞争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和方面。1917

年,生态学家Grinell在研究各类种群竞争时,首先提出了生态

位(niche)一词,并将它定义为生态所占据的栖息地的空间范

围。从那时起.生态位作为一个概念,开始出现于各类生态文献

中。此后,Elton(1927)和Hutchson(1958)分别对生态位重

新进行了定义。Elton~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

位和角色(role).而Hutchson则认为生态位是一个各种生态因

素综合形式的多维相空间。从概念的定义上看.Grinell强调的

是生境,而ERon和Hutchson则更多的强调生物在生境中的功能

和作用。

    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个物种,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有自己的

生态位。在没有其他同种或非同种生物的竞争情况下,某一物种

在生物群落众所能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空间,或者最大的资源利用

程度,就是它的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在自然界中.

基础生态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由于竞争无时无地都存在

着,一个物种永远不可能实现它的基础生态位。那么,当有竞争

者时,物种只能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

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对同一资源类型存在的竞争种类或

个体越多,则某物种所能占据的实际生态位则会变小,保持生

存、获取賣源所付出的代价则盒多。

    在研究自然界生物类群之间的竞争时,生态位是一个很好的

量化指标。一般说来,在某一特殊生境和资源分布条件下,某一

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大小,反腆着该物种的竞争能力和生存状

况。生态位的量化指标有很多.常见的有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和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

    生态位宽度是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根据生态位

宽度的大小,可以将不同的物种区分为狭与广生态位两种。对生

态位宽度的定量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介绍在生态位宽度研究中较

常见的一种: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

以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为基础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BI=I种的生态位宽度

    NU=Ⅱ种利用J资源的数值

    R=生态位资源数

    生态位宽度的变化范围从0到1。0表示投有利用任何资源.

I则表示对所有资源都有效利用。生态位寬度是一种较好的评价

物种利用资源状况的指标,它不仅能反映物种利用第一类资源的

状况,也能评价综合利用特征。一般地说,均衡有效地利用各类

资源者,生态位相对较宽,相反,仅在某一类资源有效利用时.

则相对较低。

    生态位理论在研究自然界中生命有机体为获取生存资源而彼

此竞争提供了很好的量化手段.透视人类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

发现.人类社会史其实就是一都人与自然、人类自己为生存发晨

而彼此竞争的历史。人类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作

为一种生命形式,人类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维持生存、求

得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本质之一.

    纵览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国家之间、民

族或部落之间所爆发的战争,原因绝大多数是为生存环境、自然

资源或与其相关的主题。所以在一定形态的人类社会内部。个体

(以及团体)之间为各种利益(自然的和社会的)而相互竞争的

现象十分普遍.

    随着社会文明的演化,人们对自然界中各类存在的5If源的价

值和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尤其是近现代,资源的需求随着人

口数量的膨胀以及生活质量的高要求而日益强烈。国家、民族和

个人之间的竞争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激烈,形式也更复杂。生存

危机是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新的评估。高的资源占有量和

持久拥有,不仅对个人重要,国家亦然。

    这里我们借鉴生物竞争理论,以生态位方法研究我国基础自

然资源的占有状况及在世界上的位置。下文,我们将利用资源丰

度和生态位宽度指标,综合评价一下我国在世界上的自然资源拥

    二、中国的资源丰度与生态位

    (一)中国的资源丰度

    资源丰度通常是指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既可指单项资源

(如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耕地、森林、煤炭和矿藏分布量等)的丰

度,也可措某类资源组合(如区域农业资源、能源资源或矿产资

源等)的丰度,还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类各种自然资源的总体丰

度。

    资源丰度是评价国家、区情的重要指标之一,资源丰度高,

必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自然资

源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效应,资源丰度的大小与组合状况,必然

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特征、产业结构、能源和原材料交换等许多方

面。一般说来,资源丰度通常表现在空间上的相对增强、集中或

分散以及有规律的组合和质量演替等现象。

    资源丰度可以用地均资源占有量或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表示。

地均资源丰度与人均资源丰度含义有所不同。地均资源丰度更紧

密地与自真c地理环境条件相联系,因此亦可称为资源环境丰度。

凡是热量、水分、地貌三大环境条件组合优越的地位,地均资源

丰度必然趋高.反之,则会相应下降.而人均资源丰度的高低.

则受区域内人口数量密度大小的制约。而人口密度的大小特征。

又决定于整个区域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

    对自然资源丰度的评价,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可比的综合计

算方法。其估算比较困难。一般有单项资源丰度和多项资源综合

值两种计算体系.单項资源的丰度比较相对容易找到合适的计算

单位和计算方法,而多种资源可以计算,但情况就要复杂得多。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都是

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了从总体上描述中国的资源丰度,并能大致

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在这里姑且采用一种累计百分制形式的指

标方法,选择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七个国

家,加以对比阐述中国在世界各国种的资源体系排列状况。

    表8—1罗列了世界上七个资源大国的首要自然资源的总体

丰度。表中选择的自然资源类型有耕地、草地、森林、河川径流

量与可开发水能量、矿产资源六项.世界各主要资源大国分别为

中国、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从累计

百分值比较.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总体丰度仅决于前苏联和美

国,居世界第三位,单項资潭丰度的排列状况基本类似,仅森林

蓄积量的排名靠后。

    从人均资源丰度指标来看,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人

均资源丰度不仅远远低于前苏联、美国、加拿大、巴西等资源大

国,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从表8一2各类自然资

源单项人均占有量比较,中国人均资源丰度仅约为世界上人均值

的1/3.

襄8一\    中国主要自姑资蠢的蘑体丰度(%)    (以世界为]00

┏━━━━━━━┳━━━━┳━━━━┳━━━━━┳━━━━┳━━━━┳━━━━━┳━━━━┓

┃  項    目    ┃  中国  ┃  苏联  ┃  加拿大  ┃  美国  ┃  巴西  ┃澳大利更  ┃  印度  ┃

┣━━━━━━━╋━━━━╋━━━━╋━━━━━╋━━━━╋━━━━╋━━━━━╋━━━━┫

┃屠地和园地    ┃        ┃  157   ┃          ┃        ┃        ┃          ┃        ┃

┃永久草地酉积  ┃        ┃  11.8 ┃          ┃        ┃        ┃          ┃        ┃

┣━━━━━━━╋━━━━╋━━━━╋━━━━━╋━━━━╋━━━━╋━━━━━╋━━━━┫

┃轟林蓄积量    ┃        ┃        ┃  80      ┃        ┃  195   ┃          ┃        ┃

┃河川径溅总量  ┃        ┃        ┃  ‘7     ┃        ┃  110   ┃          ┃        ┃

┃可开发水蠢量  ┃        ┃        ┃  42      ┃        ┃  40    ┃          ┃        ┃

┃矿产贤潭总值  ┃        ┃        ┃  4.0    ┃        ┃  29    ┃          ┃        ┃

┃累计百分值    ┃        ┃        ┃  27.1   ┃        ┃        ┃          ┃        ┃

┗━━━━━━━┻━━━━┻━━━━┻━━━━━┻━━━━┻━━━━┻━━━━━┻━━━━┛

  贵料末谭;中国科学髋、匡摩轩勘iBt自G'.8e4''&女±-

(19N,中国e羹鬢霉手蜡).科学出駐牡。

襄8—2    中国人均资薄量0sl牡界和部分国家比较(1985

┏━━━━━━━━━━━┳━━━┳━━━┳━━━━┳━━━━┳━━━┳━━┳━━━━┳━━━┓

┃                      ┃世鼻  ┃      ┃        ┃        ┃      ┃    ┃澳大    ┃      ┃

┃    項    目          ┃      ┃中国  ┃苏联    ┃加拿大  ┃美国  ┃C西 ┃        ┃印度  ┃

┃                      ┃子均  ┃      ┃        ┃        ┃      ┃    ┃利亚    ┃      ┃

┣━━━━━━━━━━━╋━━━╋━━━╋━━━━╋━━━━╋━━━╋━━╋━━━━╋━━━┫

┃土地总面积(公頃)      ┃      ┃      ┃  8.07 ┃  3931  ┃      ┃    ┃<8.99  ┃      ┃

┃耕地和园地面积(公頃: ┃      ┃      ┃  o、s< ┃    1s< ┃      ┃    ┃310     ┃      ┃

┃永久草地面积(公顷)    ┃      ┃      ┃  13n   ┃    lx  ┃      ┃    ┃27。95  ┃      ┃

┃轟林和林地谭积(公頃)  ┃      ┃      ┃  337   ┃  1205  ┃      ┃    ┃6.7c   ┃      ┃

┃聋林蓄积量(立方米)    ┃      ┃      ┃30327   ┃        ┃      ┃    ┃79.艷  ┃      ┃

┃河川径直量(立方米)    ┃      ┃      ┃t6985   ┃[230u   ┃      ┃    ┃221s0   ┃      ┃

┃W开发水能量(千瓦)     ┃      ┃      ┃  0.97 ┃    37) ┃      ┃    ┃        ┃      ┃

┃矿产曹量总值(万美元: ┃      ┃      ┃  50(   ┃  1250  ┃      ┃    ┃1757    ┃      ┃

┗━━━━━━━━━━━┻━━━┻━━━┻━━━━┻━━━━┻━━━┻━━┻━━━━┻━━━┛

  资料来源:中田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编

(~990.中国自然费潭手看),科学出版社。

从资源丰度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有资源丰度位居世界前列,优势

明显,但人均资源丰度都普遍租低。从全面均衡持续发展的角

度,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资源的制约效应日益明显。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

继续增加,发展与资源相互制约这一不相称的状况势必会逐渐加

剧。

    (二)中国的资源生态位

    利用香农一威纳指数公式,以表s一1中所列的六项最基本

的自然基础资源数据对世界上七个资源大国的资源生态位进行了

计算,结果见图8—1。

羞“

薑。

让o

*o

oo一、  世界七+声要资蠢大置的自然

    ~1111葛蕾生毒位宣皮比较

    根据计算结果,中国的资源生态位宽度为0.888,低于前苏

联(0.972)、美国(0.965)和加拿大(0.921),高过巴西

(0.872)、印度(o.708)和澳大利亚(o.584)。在七个资源大国

中,位居第四。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各项统计资源的

绝对数量的拥有情况,也曼各项资源的拥有分布量是否均衡的影

响。如果各項资源拥有量配置或分布不合理的话,势必影响到生

态位的寬度,不利生存或发展。从团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位

宽度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中很靠前,基本符合我国的资源大国地

位。

    但同资源丰度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资源生态位相对

多落后一位。说明我国的资源分布不仅存在地域与时间上的变

化,而且资源类型之间的配置也不合理。影响到我国的生态位盘

第三节  资源共享对策

  一、资源、环境与人类文明舶演替过程

  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开放系统,它是由岩石圈、

大气圈、水暖和生物田相互联系、互为渗透并时刻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自然复合生态系统d地球表层系统,尤其是生物周,是地球

上各类生命有机体生存和活动以及各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场

所。人类的诞生、繁衍和生物周紧密相关。地球表层各圈层构成

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舶环境特征,并为人类提供旦夕不可

或缺的物质和能量。生物圈的演替和变化也随时影响着人类社会

文明的变化。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就是基于人类对周围启然环

境的认识的逐渐变化而更替的。

    但人类对自真c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漫长的岁月

里,人类对自然的观念经历了被动向主动性的转变。在人类发展

初期,人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所知有

限。自然界所展现出的巨大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和神秘性,使得那

一段时期的观念,主要是一种隶属和服从,盛行着各种对自然和

生命的神秘的膜拜,这时的人类文明处于原始文明阶段。这一阶

段人与自然是一种朴素的相互和谐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极

小。

    进入农业文明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居住周围的环境的作用

加强。随着人类认识的渐次加深和对各种物理、生物的自.然现象

规律性的了解,各种机械玉具的替代出现,人类开始具有了影响

并局部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已由史

前神秘崇拜变为主动征服,资源的重男性和巨大功用性,使人们

对资源的褐求加深,获取资源的欲念使得人类从各方面加强了对

自然界酌开发和探索。

    农业文明阶段,是人类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最为直接的阶

段。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人类直接依赖生物圈的初级生产力,尤其

是植被的分布和作物生长特征。自然环境的优劣深深影响着人类

生存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从历史看,古代人类的几个著名的文

明的兴起无不与其周围生态环塘效应紧密相关,但值得注意的

是,它们的没落也与其周围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导致这种现象

的原因在于,人类固有的生存意识,使生命的认识仅肤浅地集中

在物质欲望的满足上。他们意识不到生物瞳中各种成分是相互依

赖的。人类也和生物圈中其他的组成者一样,依赖于他和生物圈

其他部分和谐的共处并共同分担其应尽的责任。

    这种过程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进一步加強,形成了人类征

服自然、向自然攫取一切的世界观。直到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

达,人类作用于生物圈的强度也达到极致,由工业文明所形成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大范围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这种传

统的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可以征

服的:对人类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

系。

    毋庸置疑的是,工业革命200年来,全球经济取得了人类发

'史上最力显著的增长。1950年,全球GNP约为4万亿美元.

1970年是8万亿美元,到1994年则达到了18万亿美元。30来

年中翻了好几番.超过人类发展历史的任何阶段。但是随之而夹

的是产生了全球三大危机:能源耗竭、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人

类的生存与发晨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

    我们正处于生物瞳历史一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上。目前,

世界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总的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

  1  人口爆炸。

  本世纪初.全世界大约只有18亿人口,经过酉次世界大战

的干扰,人口从50年代以来进入了离避增长期,现在已超过60

O,到下个世纪人口的数目还将翻一番,其中,90%以上的新增

人口来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以非洲国家为最。人口问题是

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以及资源过速耗竭的首

要根源。

  2资源耗竭。

  我们知道,生物圈是通过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护而获得力

量平衡来实现存在和生存的。生物圃本身作为一个巨生态系统。

其机能有着一定的范圃或阈值。但人类对于生物圈供养能力的局

限性过于无知,人类贪婪的欲望致使维持人类生活的四大生态系

统一一土地系统、牧场系统、森林系统和渔业系统过分而不合理

地利用和开发,全球的生态系统正受到人类掠夺性的威胁。

    据已有资料表明,全球初级能源消耗量÷1969年是200 x

10”焦耳,1988年为330x1019焦耳,能源的,利用与消耗速度增

长趋势惊人。其中,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比例远商过发展

中国家。

    由于过度采伐与开垦,世界上的森林几乎每年按少约l%。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说,1982年一年破坏的热带雨林就有H30

万公顷。土地资源由于不合理种植和垦殖而大量退化.世界人均

耕地资源占有比例相对减少。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

家之一,据资料显示,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

积已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其中,土地沙

漠化的面积为33,4万平方公里。

    水资源严重短缺。由于过量开采,惊人浪费,人为污染和人

类发展水资源需求日益加强,全球水资源短缺严重,水危机日益

严重。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已是“水荒”之城,1979年有154

个城市缺水,1988年达到188个.在十年之内,增幅达22~,6.

据资料表明,70年代中后期,我国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

的有2300多个,其淡水资源量占全国陆地水资源8%左右。而

近20年来的工业发展与变迁,中国舶湖泊总共减少了500多个,

湖泊蓄水量10c少513亿立方米,并同时使得抗洪能力逐年下降。

    3环境大范围的污染。

    当前,环境污染的增长率比人口增长率还要高,环境恶化问

题非常突出。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变暖。据资料显示,自上个世纪中叶世界工业革命

以来,全球气温明显增高。过去的100多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浓度增加了55ppm,全球气温上升0.6'C。气候变暖的主要原

因是C02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温室效应。若以1860年的工

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基数O,那么,到1900年增加了20亿

吨,1940年为50亿吨,1980年则达到185亿吨,估计2000年

将突破260亿吨。气候变暖的结果导致了全球气候异常,海平面

上升,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距离地球表层约20~40公里,对

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太阳的有害紫外线照射至关重要。由于大量的

CFC和哈龙等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臭氧层遭受破坏,日益

稀薄,1984年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北极上空臭氧层也日

益稀薄。臭氧层破坏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多,农作物产量

和质量下降,水体浮游生物生长受到破坏,并引起光化学烟雾污

    (3)生物多样性减少。经科学推断,世界物种总数约500万

~3000万种,已被描述的有140万种。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

掠夺,大量自然生境的破坏,全球物种多样性大幅度减少。其后

果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并影响人类食物的来源和生产原料的供

给。

    (4)酸雨蔓延。工业原材料的开采和化工生产,使得全球每

年向大气排放大量的硫氯化合物。硫和氯的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

蒸汽结合,形成高度腐蚀性的硫酸和硝酸。沉降到地面形成酸

雨。当前世界酸雨问题严重,已形成世界三大酸雨区:北美酸雨

区、欧洲酸雨区和中国西南华南酸雨区。酸雨有很大的危害,引

起农作物减产,腐蚀建筑物,导致树木枯萎、湖泊酸化和鱼类死

亡,最终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5)森林锐减。森林系统决定着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森林

调节气候,维持着大气气体环境的均衡,保持水土,为动植物提

供栖息地,并为人类提供原材料。目前,全球森林平均每年消失

4000平方公里。导致森林丧失的原因有农业开垦、生产木材、

用做燃料以及其他不合理利用。

    (6)土地荒漠化。全球陆地面积占30%,其中沙漠及沙漠

化土地占29%。当前,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农田、900万公顷

牧区失去生产力,经济损失每年约423亿美元。

    (7)大气污染。世界环境八大公害中,五大公害由大气污染

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有: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铅。其来源主要有能源使用、车辆排放和

工业生产。

    (8)水体污染。工业生产、人类生活以及农业耕作产生了大

量的一点源(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农业化肥污

染)。全球每年水污染导致10亿人患病,300万儿童因腹泻死

亡。

    (9)海洋污染。当前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

  200%,过量的营养物输人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发生赤潮。

    环境污染的代价是巨大的。从上述环境危机的描述中,我们

可以看出.全球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无不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有

关。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产生新

的伦理学方面的思考,并全面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发展和演变,都与

自然生境生态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古代的埃及文明、印度文

明、巴比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产生、发展和毁灭,据史料可知,

都与其所依傍的环境状况分不开。所不同的是,现代人类拥有高

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并因此迷信和过于强调了技术的力量。是

的,科学技术进入世界使人类发生了变化,但也使人类同自然界

的作用进一步复杂了。

    科学技术最突出的一点是将人联成了一体,使人类的社会性

属性比以往更加明显,人类比以往显得更加紧密团结.也更加强

大。但科学技术实力的强大使人类更加盲目于它的力量,而忽略

了它所带来的消极方面。并且,这种消极由于人类所固有的社会

属性、利益观和群体民族观而加深了,这一切使自然生态系统所

承受的压力甚于以往,也无可避免地使自然将最不利的一面尽快

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环境问题与生境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渐趋紧张,使我们明

白,我们所倡导的、并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旧文明形式

——工业文明已到了尽头。美国学者沃得(B.waId)和杜博斯

【R·Dbos在其著作中曾说过,“人类生活中的两个世界——他

所记录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了平衡。正处

于潜在的矛盾中。而人类正好生活在这种矛盾中间,这就是我们

所面临的历史转折点。这未来的危机,较之人类任何时期所曾遇

到的都更具有全球性、突然性、不可避免性和困惑不可知性”。

一  每一种文明的创生无不伴髓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层次发展

和新的生态伦理观的出现。

    对自然的考察和探索,使我们详细地看到人是自然整体的一

个成员,人的生存旦夕离不开生物圈。作为一种地球表层生物圈

有机体形式,人类应为维护自然生物卷的宁静、和谐而尽到应尽

的责任。当前,人类物质力量的增长,已足以使生物豳变成一个

难以栖身的地方。如果我们人不一致采取有力行动,紧急制止贪

婪短视的行为,对生物圈造成的污染和掠夺,就会在不远的将来

造成一种自杀性的后果。

    那么,新的生态伦理观是什么呢?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应

基于共同生存、共同发展演替的生态道德。生态道德的确立应基

于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和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关系以及人类利益

的合理要求或满足。其次,新的生态伦理观是在有效的利用生态

系统的功能性前提下,要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牲,使其良性

发育,体现功能的完整性。最后,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演替规

律、有效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时,发展和提倡生l态交明意识,并

充分参与到维护环境中去。

    如果这样,人类就会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出王业文明所

带来的种种不利。人类社会也将步人一种以生态文明观和面持续

发展的社会中去。

  二、基于生态文明观的资源共享对策

  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深刻矛盾中。当前在科学技术的推动

下,人类对地球的生物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和规模进行,人类对自然生态圈的利用过程和性质有了质的变

化。当前的趋势业已表明,人类活动的方向和力量强度隐然已成

了另一种自然力,与地心内在引力和太阳外引_力一道,已经成为

改变和主宰地球表层系统一切自然生态过程的重要力量。

    从人类利益的视角看,当前各类生态系绕的失衡、瑰能丧失

和环境污染,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不仅影喻着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这些已无可置疑t

因此.认识并发展提倡新的伦理道德,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

关键。新生态伦理标准的生态文明观的确立已是势所必然。

    生态文明观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

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

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想和,它标志着人类在整个生

存与发展进程中超越愚睐的程度,是人类主导文化不断发展的全

过程的概括和总结(刘宗超,1997)。

    生态艾明脱胎于现代西剪工业文明,但它有别于工业文明。

我们知道,现代西方文明凭其科学的力量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

高度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仅如此,

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使人类进人宇宙l成为可

能,并改变了以往的宇宙观、自然观和地球观,重新告诉人们宇

宙的神秘,以及在神秘宇宙中地球的渺小和可贵。工业文明使人

类具有了认识自然深层次的能力,并为生态文明的到来提供了物

质和精神基础。

    生态文明观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各项活动,不论作为个人

行为或群体活动,都会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客

体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的反映,都是可以评价的。人类应当抛弃

那些不应当的活动或行为,应以自然与人类双重利益为准则,约

束人类的意识行为。生态文明观作为一种基于生态自然系统客观

规律和事实上的架构,它不是人类自由意识在自然界中的体现或

模拟。

    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观是一种“自然一经济—社会’’的整体价

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可持续的生

活,并维护我们的地球环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转

折。一种新的文明模式的创生并接受下来,开始,总是令人感到

痛苦,这是对人类的挑战,但我们必须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应具备这样的共同生态伦理道德标

准,即我们人类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样的基本和

平等的权利;地球上的每个生命形式与其生存的环境一样,应得

到人类充分的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

物种的生存i人类应该保护生态系统正常的发育和演替进程,并

保持生境、物种多样性.在不同社会形式和不同利益的国家、团

体之间以及那些贫困和富足的国家与地区或民族之间,每个人有

责任也有义务有目的公平地分享资源,利用效益和费用。

    生态文明与信息文明息息相关,互不可缺,两种文明类型是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由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

知识经济与信息增殖使得自然资源的价值的重要性十分突出。但

是·全球财富的不均衡和资源占有、利用册不平等,违背了人类

共同持续发展的准则。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实施全球资源共享对策

已是明智之举。资源竞争和共享,要求全球各国协调起来一起统

筹资源并合理利用之。

    资源共享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世界上较富裕的国家首先降低

能耗。它们应制定政策,在寻求保持国民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降低

资源消耗、能源使用和环境影响。同时富裕国家有责任去援助较

低收入国家实现他们发展的机会和需要;率先对全球气候污染做

出贡献,降低水和空气的污染,加大新的替代型资源的探索。并

且.为贫穷国家在资源使用、管理方面提供技术和经验模式。

    而贫穷国家应根据国情和资源状况,制定符合人类发展和环

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国家市场开放的力度,确定资源

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

    总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类明白地球表层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持续生存的基础。人类若想生存,必须维持在

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为此,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需要做到

管理他们的环境资源并保持其能持续利用的状态,降低过度的消

费和浪费,将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费统一起来,并认识到全球经济

一体化背景下的资源共享对策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

目标。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