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专家团队
刘宗超院士


刘宗超学术简介


   刘宗超、字醒寰,1958年阴历正月初四出生于安徽省临泉县鲖城南三里大刘庄。少年时代活动范围是安徽阜阳临泉县、淮北矿务局诸矿、江苏省徐州市等地;青年时代的活动范围是安徽芜湖市、甘肃兰州市、新疆乌鲁木齐、伊犁等北疆地区,在天山深处那拉堤巩乃斯雪山四年从事地球表层学研究,重点领域是涉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太阳辐射与冰川冻土冻融和积雪辐射平衡融融化模式。1988年到北京工作后至今的生态考察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省许多农村及城镇。 
刘宗超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农业专家、生态文明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生态文明学派——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甦家)的创始人、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理论的领军人物、世界生态文明组织的发起人之一。现任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主任、研究员,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专家顾问。主要从事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工程、生态农业与生态产业工程、循环经济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生态规划与区域生态建设、生态哲学、冰川冻土、天文地质等综合学科研究。
    学历:物理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士、地理学(冰川冻土热力学)硕士、科技哲学(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博士、农业经济学(生态农业、生态产业与世界农业经济)博士后。
    工作履历: 1982年-2008年曾先后在如下单位工作过: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天山积雪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农业经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科学发展观研究室、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2006起任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
     生态文明观研究学术履历:  刘宗超1989年作为第一作者与刘粤生合作写作“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论文,该文1991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第6期,文中正式提出创建“地球表层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在这之前的1988年,刘宗超就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刘粤生进行交流并合作写成文稿(该稿曾征求过丛大川的意见并委托其代为在《自然信息》1991年第4期上发表);1990年刘宗超又作为第一作者与刘粤生合作完成“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的信息增殖范型”文稿并寄交《自然杂志》编辑部,由于《自然杂志》社迁址的原因,该文推迟到1993年第11-12期合刊《自然杂志》才发表、该文较全面地提出了“全球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框架。1994年9月刘宗超作为第二作者与黄顺基教授合作之后又在《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发表“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1995年3月与刘粤生合作在《大自然探索》上发表“地球表层研究的新视角----从物理观到生态文明观” ;1995年,在《现代科学技术导论》中发表“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观”;1996年或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值基础” 资助;1997年,在广西省扶绥县上兼村创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村”;1997年1月在《飞碟探索》发表“星际生态文明的演变”,1997年出版《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在《信息革命在中国》中发表“生态文明观与信息增殖进化论”;2000年出版《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在北京平谷召开“全国首届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高级研讨会”;2002年8月在《中国财经报》发表“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的选择”;2002年《中华英才》第11期以“刘宗超的全球生态文明观”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将刘宗超作为封面人物进行表彰;2003年《中国国情研究报告》(当代中国出版社)中在“创新的理论 成功的实践---刘宗超和他的生态文明观”一文中将刘宗超称为全球“生态文明”第一人;2005年在《中直党建》上发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2007年1月,与张天平合作通过相关渠道向中央提出“关于加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2007年至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参《世界经济调研》先后以“全球生态文明观和与中国的生态农业创新实践”为题对刘宗超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产业模式进行了总结并上报有关部门。2010年出版了《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厦门大学出版社),该书建立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2010年出版英文生态文明观《Outlook of  Ecology civilization  》,  2014年至2015年与贾卫列合作先后出版了《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理念与模式》。2007年至2018年先后为中央党校学习网、中央直属机关、国家气象局、森林武警部队、国资委干部培训班、北京市各区县干部、宣讲家网、千龙网以及全国各地县政府干部做生态文明学术报告近百场,为大学教师、博士生、中学生做生态文明普及报告数场。2018年8日在数字中国新时代国际峰会上,做了专题报告“重构世界新生态新文明新秩序早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宗超对生态文明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提出“全球生态文明观”  :对生态文明下了刘氏定义:生态文明就是国家乃至全球意义上的对生态环境有效的公共管理;凝结了人类有史以来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优秀文化和治理范式。
2、提出生态文明是生态信息复合文明的观念,生态文明要靠信息增殖才能实现。
3、首次发表“全球生态文观”论文,首个主持国家级生态文明研究课题。首次出版生态文明专著。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工程概念。首次组建生态文明研究机构。首次出版全球生态文明专著,被评为启蒙中国全球化的著作(排名第15位)。首次发表英文版《Outlook   of  Ecology   civilization》专著,被柯布称为是生态文明的百科全书。
4、提出地球演化的大生态期和大冰河期交替出现的理论,破解了地层丢失之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了必須跨越的终极屏障。
5、用生态文明工程概念,通过多年实际探索。构建了如何发展生态产业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2003年起发起并成立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任院长,2009年起专职于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任研究员、院长;所主持的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科技中心生态源肥料的生产与普及项目从改良土壤入手,系统研究并推广生态型肥料为中心的生态产业模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先后赴河南、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农村举办农业推广讲座,在农民中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并带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2008年,荣获“第九届福特汽车环保奖”生态文明传播一等奖。2008年起又兼职于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并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生态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兼任过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理事、外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2000年以来兼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专家顾问。近18年来,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宣传、撰写论文论著,探索丹霞茶叶种植加工、指导的岩茶六次获国际金奖,建立优质营养大米种植基地。继续完善生态还原技术的应用,所研究的高效生态肥料入选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规划 “循环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项目。(详细参见研究院的科研活动栏目)

    近年来,刘宗超在生态农业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1、生态肥料方面在广东省惠州建立了,生态肥料研究基地,研究出了纳米水稻专用肥料,先后在惠州惠东、博罗梅州蕉岭建立了种植示范基地。产出了具有既泰国香米的香气又有东北大米韧劲的优质籼稻米。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和维生素E。目前已经在安徽淮南建立了营养大米基地。生态肥料也成了科技部“十二五”规划“循环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
 2、开创了丹霞岩茶新格局, 继续武夷岩茶的优质化种植,在企业家朱剑钧的支持下,指导天露丹霞建立了武夷山岩茶基地,并先后在全国选择合适的丹霞地貌上建立了周公山丹霞绿茶、黑茶基地,蒙顶山丹霞黄茶、政和丹霞白茶基地、惠州丹霞岩茶种植示范基地等。 利用我的生他会还原技术,历时八年完成了岩茶南迁惠州的计划。目前在已经建立了惠州岩茶基地近二千亩。所产岩茶达到或超过武夷岩茶的水平,已经获得过两次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利用我得生态还原技术,完成了四川海拔千米以上的丹霞地貌山地上的绿茶改岩茶创新试验,已经成功地利用老川茶(绿茶)生产加工出丹霞川岩(岩茶)。卫生达到欧盟标准,其他营养指如氨基酸、可溶性糖、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含量当年远远超过上乘的武夷岩茶。为四川省的百万亩绿茶结构调整找到方向。
 3、与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同事游有林陈春明多次深入革命老区乌蒙山区指导生态农业,多次为当地农业干部讲座。并为老区扎西会议所在的威信县进行生态农业规划。
 4、十多年来指导四川一源公司和885公司的在德阳罗江、什邡、眉山东坡区、洪雅、峨眉山等地处理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当地领导和企业家丁洪全、邹纪英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了猕猴桃、何种水果以及茶叶、烟叶的生态安全高效种植,取得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5、先后为县级干部做生态文报告近百场。为中学做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报告数场。
 6、应河北邢台市邀请,经河北省批准,在临西县建立院士工作站一个。致力于提高当地小麦水果等农作物的生态安全高效种植。

主要时间分段:
  1993年-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生态哲学、生态文明和农业经济学习和研究;
  1998年—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生态文明、生态产业和世界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2004年9月当选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2006年9月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见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10月24日报道);
  2009年继续担任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独立出版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身份与他人合作编著出版专著9部,先后在《科学通报》、《科技导报》、《自然杂志》、《大自然探索》、《世界经济评论》、《中国林业》、《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
主持并完成以下国家和院级重点课题:

  1、主持完成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融雪径流形成机制研究与观测”(1986-1988)
  2、主持完成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值基础”(96AZX022),召开“2000年全国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高级研讨会”(2000年)。 专著为《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3、、主持完成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专项任务课题“钟祥市效益农业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专著为《效益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从生态农业到规模效益农业》”(改革出版社2000年版)。
  4、、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1999年度基础理论重点课题“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全球资源共享”, 专著为《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主持完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罗浮山总体规划(1994-1995年)。
  6、主持完成国家计委立项项目“郑州垃圾资源化项目可研报告”(1997年)
  7、主持完成国家农发办农业现代化立项项目“北京大华山桃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可研报告”(2002年)。
  8、主持完成国家农发办农业高科技立项项目“湖南肉牛产业化高科技示范项目可研报告”(2002年)。
  9、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重点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模式探讨”(2004年)
  10、作为第二主持人与徐更生教授合作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2009年重点课题“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出版专著:
 (1) 刘宗超著:《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出版
  (2) 刘宗超等著:《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出版
 (3) 刘宗超等著:《效益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从生态农业到规模效农
业》,改革出版社,2000出版
 (4) 刘宗超等著:《中国西部区域开发与人力资源》,改革出版社,2000出版
 (5) 徐更生、刘宗超主编,《我们得治农方略---化解三农问题的另类方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出版
 (6)贾卫列、刘宗超著:《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7)liu zongchao 《Outlook  of  Ecology  civilizatio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2010
(8)刘宗超 、贾卫列著  《生态文明理念与模式》,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9)《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10) 《生态文明建设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
(11)《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
 
附:发表论文目录
 
中文部分:
 [1] 刘宗超,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信息增殖,《自然杂志》,1991(6)
  [2] 刘宗超,刘粤生. 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新视角——从物理观到生态文明观,《大自然探索》,1995(3)
  [3] 刘宗超,刘粤生. 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信息增殖范型,《自然杂志》,1993(11)
   [4] 刘宗超,刘粤生. 社会进步的信息增殖进化论, 《大自然探索》,1998(1)
  [5刘宗超. 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产业战略, 《经济消息报》,2001.1.4
   [6] 刘宗超, 黄顺基. 中国西部发展生态产业的理论探索,《科技导报》,2001(4)4
   [7] 黄顺基,刘宗超. 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9)
   [8] 刘宗超. 自然地理系统及其熵变,《自然杂志》,1988(6)
   [9] 刘宗超. IGBP与全球变化问题,《自然杂志》,1989(9)
  [10] 刘宗超. 生态系统的熵及其演化,《熵与交叉科学》(93-96),气象出版社,1988
    [11] 刘宗超.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大自然探索》,1995(1)
   [12] 刘宗超. 广义生态环境演替的改进模型,《干旱区地理》,1989(2)
   [13] 刘宗超. 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问题,《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 主编)(316-322),科学出版社,1990
   [14] 刘宗超、昝廷全. 生态协同学基础,《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主编)(118-126),科学出版社,1990
   [15] 昝廷全、刘宗超. 生态热力学基础,《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主编)(109-117),科学出版社,1990
 [16] 昝廷全、刘宗超. 非线性生态系统分析,《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主编)(261-272),科学出版社,1990
    [17] 刘宗超. 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对策——罗浮山生态规划实践,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2)
   [18] 刘宗超. 生态产业---21 世纪的主导产业,《县市乡镇长周刊》,2001.4.3
    [19] 刘宗超,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的选择,《中国财经报》,2002.8.10
     [20] 刘宗超. 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产业战略,《经济消息报》,2001.1.4
[21] 刘宗超. 中国农业的出路,《科学中国人》,2001(6)
  [22] 刘宗超. 湿土冻结及其测定,《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6年(3)
  [23] 刘宗超. 冻土系统演化的热力学分析, 《干旱区地理》,1991(3)
  [24] 刘宗超.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自然探索》,1996(3)
  [25] 刘宗超,张孝德.论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世界经济评论》,1996,(6) 
  [26] 刘宗超. 地球表层的自组织,《第三届天地生会议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7] 刘宗超.地球表层学进展,《理论之声》,1989(3)
  [28] 刘宗超. 星际生态文明的演变,《飞蝶探索》,1997(1)
   [29] 刘宗超.积雪物理概论,《物理》,1987(4) 
   [30] 刘宗超、丁德文,承载土的冻结点及其测定,《科学通报》,1989(19)
   [31] 马洪、刘宗超、孙莉、蔡国堂、杨志安,太阳辐射对积雪温度场影响的一维解,《科学通报》,1991(3)
    [32] 马洪、刘宗超、刘一峰、胡汝骥,中国西部天山季节性积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拟,《科学通报》,1992(4)
    [33] 刘宗超.中国天山西部山地积雪辐射平衡研究,《干旱区地理》,1989(4)
   [34] 刘宗超. 中国天山西部山地积雪辐射平衡的若干特征,《干旱区地理》,1988(2)
    [35] 刘宗超.论积雪的系统研究,《干旱区地理》,1986(4)
    [36]  刘宗超,A.G.Wilson 学术思想评介,《干旱区地理》,1987(1)
   [37] 刘宗超,于法稳. 入世后中国农业极待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科技导报》,2000(6)
   [38] 刘宗超,加入WTO后中国农业“新四化”道路探索,《科技导报》,2002(12)
   [39] 刘宗超. 中国农业的出路,《科学中国人》,2001(6)
   [40]刘宗超,刘绍光一元数理论简介《熵与交叉科学》(181-189),气象出版
社,1988
    [41]刘宗超,刘绍光及其一元数理论,《大自然探索》(103-111), 1988(2)
    [42]刘宗超,地震形成的一元数机制,《潜科学杂志》, 87年6期
    [43]刘宗超,宏观螺旋全息律探索,《大自然探索》, 1989(3)
    [44]刘宗超,宏观螺旋全结构《潜科学杂志》(24-25), 7卷6期
    [45]刘宗超、刘粤生. 熵理论在地球表层研究中的困境,《熵理论的一场大辩论---全国第三次熵与交叉科学研讨会论文集》(181-189),四川科技术社,1993
    [46] 刘宗超. 建瓯竹业调查启示录,《中国林业》,中国林业志,2004
    [47] 刘宗超. 世界粮食形势及中国的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
    [48] 刘宗超. 论草业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的基础地位,《中国林业》,中国林业杂志社,2005
    [49] 刘宗超.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会《中直党建》,《中直党建》杂志社,2005
     [50] 刘宗超. 关于林草牧三位一体《湖南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中的探索,《中国林业》,2004
    [51] 刘宗超. 我国农业“新四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
    [52] 刘宗超,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观,《现代科学技术导论》(P190-21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天授、黄顺基、刘大椿主编),1995年版
   [53] 刘宗超,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经济学导论》(P433-459),经济科学出版社(周绍鹏、王健主编),1998年版
    [54] 刘宗超,刘粤生,信息增殖进化论,《信息革命在中国》(P24-6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顺基主编),1998年版
   [55] 刘宗超,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哲学基础的重建,《跨世纪中国经济》(P355-393),新华出版社(肖灼基顾问、王世荣、何深思主编),1999年版。
   [56] 刘宗超,面向东盟走农业“新四化”之路  提高广西的农业竞争力,《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专刊》2004年5期
   [57] 张国春、刘宗超,植企业管理于文化之根,《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年12期。
   [58]刘宗超,加强效益农业建设  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日报》,1996年5月20日。
   [59]刘宗超,全球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国际生态与安全》2006年第10期P28-31。
[60]刘宗超,培育柚木用材林的构想与政策建议,《世界经济调研》(中社会科学院内部上报),2007年12月3日
[61]  刘宗超、 贾卫列,  论大生态期理论对生态文明及地球生物进化的终极意义_百度学术《环境教育》 - 2009
  [61]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观,《非传统安全――-世界与中国论坛》,中国战略学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主持,2007年12月15-16 。
  [62] 生态农业的新科技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7年4月10日第3版,2000字。
  [63]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中国产业发展战略,《中国财经报》,2008年11月11日。
[64] 刘宗超, 发展生态农业 构建生态社会,《中关村杂志》,2013年1期
[65] 刘宗超 李焕,生态文明才是特色城镇建设的主题,《中国城镇建设》,2017年8月16日

[66] 刘宗超 朱剑钧 桑海波,生态文明:中国的世界系统创新,《一点资讯》,2018年6月1日
[67] 刘宗超,新时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世界环境》,2017年第6期
[68] 刘宗超 朱剑钧 桑海波, 生态文明关系人类命运,学习时报,2018年11月9日(领导论苑)

英文部分:
   [69] Liu Zongchao,Snowmelt amony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in China,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ort Communication). 1991(1)
     [70] Liu Zongchao,Freezing and thaw Point of wet clay and determination,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1(2).
 [ 71] Ma hong  Liu Zongchao,Energy blance of snowcove and simulation of snowmelt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 China,Annal of Glacilogy, 1992(16)
   [72]Ma hong  Liu Zongchao,Temerature regime studies and mathamatical caluclutions for dry snow covers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 China,Annal of Glacilogy, 1992(16)
    [73] Liu Zongchao  Sun li Cai guotong  Ma hong ,Snowmelt study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of China, Journal of Xinjinag University,1991(4)
    [74] Liu  Zong-chao  and Ding De-wen , Freezing Point of Lond-bearing Moist Soil and its Determin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0(6)
    [76] Liu Zongchao, Introdution to Zhongxiang City’Beneficial Agricul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eneficial Agriculture ,P224-229
   [76]  Liu Zongchao, Root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Problems & Solution ,International Ecology and Safety,P31-36.
      [77] Liu Zongchao    Pa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ivilization in Countryside of China   2018 Saint Petersburg Conference Thesis.


.其他讲座内容(略)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