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其他论著
生态文化 创新意识

 试论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的必要性与现实路径

 

                          《神州》杂志2112(3中)P54-57

                                                                              陈彩棉

 

  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由此将进行文化创造与创新确立为党的一个战略目标。在文化创新战略全局中,生态文化创新无疑是其重要一环;而这一创新又是在其意识支配与指导下的实践。因而,对生态文化创新意识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还是关乎党在新时期的战略全局的一个实践问题。

                                                   生态文化及其创新意识

  就一般而言,生态文化是指“我们党基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生态观念的继承以及对人类生态学等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所进行的一次文化创新。它以实现人、社会、自然相互之间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这一生态价值观为核心,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而生态文化创新意识就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应对生态危机以及自己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生并发展生态文化或生态观念的动机,以及在此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生态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以及进行生态思维的根本前提。

  不难看出,生态文化创新意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其一是动力要素——生态文化创造动机,它能推动并激励人们发起并维持生态文化创造活动;其二是助力要素——生态文化创造兴趣,它能促使人们积极探求生态文化创造规律及路径等;其三是情感要素——生态文化创造情感,它能够引起、推进乃至完成生态文化创造活动;其四是品质要素——生态文化创造意志,它是使人们在生态文化创新活动中得以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保障。生态文化创新意识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新颖性。生态文化创新意识首先是为了克服传统文化的弊端以及由其所引发的不良后果而引发的一种求新意识,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新颖性;其二,社会历史性。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从而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其三,个体差异性。人们的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无疑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相对应,而不同的人在这些方面都会有所不同,从而表现出个体差异性。

                                        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1.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观念。在这里,生态文明是指一种“基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张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不难看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对其予以建构必然要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

  首先,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是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生态文明标志着社会诸因素的全面进步,必然依赖于生态文化创新意识作用的全面发挥。其一,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上层建筑的巨大变革。其二,生态文化创新意识肇始于民主、宽容的社会氛围,而其形成和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其三,生态文化创新意识生发于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其形成与发展必然推进社会伦理观念的更新。简言之,生态文明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

  其次,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是创立与生态文明相对应的文化形态的必然要求。在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以及历史的沉淀,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方式与准则。而文明则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尤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的总和,它标示着人类社会进步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文化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则是对文化的凝聚、提升、概括与总结。因而,一定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与一定的文化形态相对应的。一般说来,农业文明对应的是农业文化,工业文明对应的是工业文化,而我们当今正在建构的生态文明,所对应的必然是生态文化。而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是创生生态文化的根本前提。就此而论,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是创立与生态文明相对应的文化形态的必然要求。

  再次,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是生态文明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生态文明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是更高的理性素质要求,它要求人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时,不仅必须满足当下社会生活与生产物质资料的需求,还必须虑及生态可持续从而社会持续存在与发展问题;人们唯有在生态文化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发展生态科技,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另一方面是更高的道德要求,生态文明要求人们不应将生态环境视作可以对其进行无度索取的原料库或可以肆意排泄废料的垃圾场,而应将视作人自身所由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以及自己的无机身体。人们唯有持有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才能实现这一价值观的转变。总而论之,唯有持有生态文化创新意识,人才有望满足生态文明对人的素质要求。

  2.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是生态文化创新实践的必然要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其所具有的意识性,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已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而且,人之意识性的理论思维是其认识世界的关键之所在,因为“……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就我们的论题而言,只有具备清醒的生态意识以及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才能使正确地认识生态环境以及致力于对其予以改善的生态文化创新的真实状况得以可能。

  然而,科学地认识世界只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基础与前提。事实上,理论思维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改造世界的根本条件。这是因为,人是“……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的。而改变并支配自然界的行动或实践不是无意识,而是在意识支配下的活动,“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简言之,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是借由其意识支配下的行动或实践而实现的。具体到我们的生态文化创新实践,要保证其有效实施,就必须在生态文化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在对生态文化创新状况进行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生态文化创新方案与策略。就此而论,没有对生态文化创新的清醒意识,就不会有对生态文化创新状况的准确的认识,更不会有用以指导生态文化创新实践的科学方案与策略。简言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是生态文化创新实践得以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

                                        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的路向

  1.树立生态忧患意识与生态伦理思想

  说到底,生态文化创新意识不过是一种生态意识。而生态意识的关键与核心在于生态忧患意识与生态伦理思想。因而,要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就必须首先注重并树立生态忧患意识与生态伦理思想。

  一方面,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就一般而言,生态忧患意识就是指基于对生态现状的准确认识而产生的对生态发展趋势的忧虑感。目前,生态问题突出体现在自然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破坏两个方面。就自然资源尤其是碳基能源而言,目前开采的极限期日趋临近。据有关统计,全球石油资源仅够人类再开采41年,天然气仅够开采60年,煤炭资源仅够开采100年。这就是说,以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与速度发展下去,不出一个世纪,我们将耗尽我们来一发展工业的主要的矿产与能源资源。而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气等主要因子污染或缺失,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气”上。当前,工业废气的肆意排放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引发了严重后果。以作为一种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为例。据统计,全球每年产生230多亿吨二氧化碳,只有其中约30亿吨为地球生态系统自净化,而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不断累积,预计将在未来50~80年,致使我国平均气温升高2~3℃(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0℃)。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由此引发生生态循环失衡以及态系统退化,进而危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进而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种状况,为了使人类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我们就必须在日常社会实践中心怀生态忧患意识。

  另一方面,当前的生态危机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一种消极后果。因而,要使生态免于危机,我们不是心怀忧患空嗟叹,而是应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确立生态伦理观。在这里,生态伦理观是指一种不以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为唯一价值目标,而且还赋予自然生态以价值、注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平衡、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显然,这种生态伦理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原理为哲学依据的。因而,我们要想确立生态伦理观,就必须深刻理解并坚持作为其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原理,做到在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2.强化文化风险意识与文化创新意识

  事实上,生态文化创新意识不仅是一种生态意识,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创新意识。因而,要树立生态文化创新意识,就必须强化文化创新意识。而文化创新意识又是以文化风险意识为基础的。

  在这里,文化风险是指自然生态危机对人类文化价值观的责难与挑战。生态危机无疑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结果,而人类的活动无一不是在一定文化价值观支配下进行的。在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工业文化。这种文化是以物质享受和高消费为价值取向的“消费文化”;在“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支配下,势必会导致了奢侈之风盛行,畸形消费(灰色消费和黑色消费)泛滥。无可置疑,正是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引导才使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和肆意侵夺,并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因而,我们要避免生态危机进而自身危机,就必须心怀文化风险意识,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

  然而,对于应对文化危机而言,仅仅心怀文化风险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地免于文化危机,我们就“……必须扬弃传统文化,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变革,进行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革命,即实现一种提高对站在地球上特殊地位所产生的内在的挑战和责任以及对策略和手段的理解。”这就是要进行文化创新——创建生态文化。然而,文化创新实践又是在文化创新意识支配下的实践。因而,要现实地变革文化价值观,就必须强化对文化价值观进行变革的思想准备——文化创新意识,以为文化创新实践提供必需的心理条件与主观基础。

  3.推进生态文化创新实践

  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创新机制  这就是要建立保证导向正确、调控适度、监管有力、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机制,确保党对生态文化工作的领导与宏观控制力;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生态文化事业和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政府职能部门,实现对生态文化活动和生态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着力培育多样化的生态文化创新主体,建立健全生态文化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巩固生态文化创新理论的基础  生态文化理论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而是在对已有生态思想与理论充分挖掘与借鉴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就要求对传统文化中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智慧以及佛学“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等思想与理论进行批判地继承,并对与西方文化生态伦理思想以及生态主义等理论进行积极地扬弃。在此基础上,还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荡涤落后文化的陋习,进而进行的理念创新。

  加强生态文化创新手段  这就是要求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传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生态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这一品格要求生态文化必须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获得永远前进的动力。现阶段,生态文化发展与传播所倚重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化。借由信息网络化,生态文化发展体现出新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以及新的文化理念、文化运行模式和文化规则。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创新机制的建立健全、理论基础的巩固以及促销手段的加强,生态文化创新必将得以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创新意识必将得以进一步确立。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