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第 4 期 >> 目录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不停滞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前进。我们的党对发展的认识也是在领导人民开创未来的实践中逐步
深化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在认识论方面取得的
历史性的重要成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是党在
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
一、生态系统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人类必须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生态系统的能流决定生物数量、繁殖速度、群落结构等,生态系统的物流决定生物体质的物质反复循环供给数量和质量。从社会文明形态演替来看,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工业文明之所以要向生态文明转型,是因为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不足。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事实上这种愿望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因为科技创新能力所能提供的资源与环境满足不了人们的贪欲。因此,只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文明才是可持续的文明,否则,人类社会将会成为地质史上即将翻过去的一页。
    工业文明颠倒和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秩序和联系,把地球所有的东西都物化为生产原料,只注重经济上的
投入产出,无视这些所谓工业原料的生态功能。根本不把生态作为财富看待。这种无视生态基础、鼓励消费、以生产
为目标的工业文明社会范型是难以为继的。我国不能走发达工业国家的老路子,要利用信息革命带来契机走跨越式
发展的路子,即要利用工业文明的积极性、建设性的成果,又要避免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灾难,为我国众多的人口营
造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以满足我国城乡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态需求。生态产业是人类生态支持系统基础产业,生态文明
是广义生态位重建的参证框架。认清这一严峻趋势,及早调整教育方向、科技取向、价值取向、文明架构、产业结
构、经济运作方式等社会范型,对于2l世纪中叶中国能否进人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基本主张
    广义的生态文明理念,包含两个方面:
    1、人类与自然的和谐①森林保护:在大力植树造林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选择有限度地采伐并及时
栽培更新,以保证森林覆盖率稳定提高。②土地利用:强调植被保护、水土保持、荒漠治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③改进农耕:因地制宜、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改良土壤,鼓励施用农家肥和生物肥、利用生物天敌和生物农药。④
合理利用水资源:强调水源保护、污水净化、废水利用、节水工艺、节水灌溉、节水消费。⑤合理利用能源:强调
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开发新能源、充分利用再生能源,少用矿物能源。⑥物种保护: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生
存环境、挽救濒危动植物。⑦大气保护:强调废气治理,主张限制机动车辆,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控制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大力削减氟利昂的产量和用量,反对核污染和其它各种放射性污染。⑧净化固体和液体污染:强调对工业废渣、工业废水、城市垃圾、城市污水的控制和净化,回收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⑨人口控制:强调计划生育,限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人类自身的和谐①政治清明:切实保障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鼓励争鸣,集纳最优秀的智慧,保障民主选
拔优秀人才和人才集团,实现廉洁高效的政府运作。②经济有序:建立规范而公平的经济秩序和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③国际和平:致力建立以“平等、和平、对话、合作”为内涵的世界新秩序。④民族和睦:保障民族平等,尊重民族习俗,化解民族纠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⑤社会福利保障: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失
业、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⑥人际关系和谐:承认社会分工而强调人格平等,培植团结,互助、和睦、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⑦正确的宣传与良好的教育: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端正舆论向导、树立社会正
气,倡导节约而健康的合理消费,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筛选学科与教材,确立以和解、和谐为核心的教育方针和基本观念,培养具有正确理想和高尚情操的国家公民。
    广义生态文明理念涵盖了全部狭义生态文明理念,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理念体系。我们应该坚持广义的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
    1、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实行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生态经济。①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这个问题无须多加说明,因为十分明显,只要人口总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任何
经济发展模式都无济于事。②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规律来发展的农业(指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广义农业)。让农业首先在一个环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整个地区、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生态农业意味着地尽其宜、物尽其宜、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地消除环境污染。生态农业是对监施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穷尽地力、破坏生态平衡的目前这种农业状况的否定。向生态农业转轨的最初阶段,成就是不显著的,但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是没有
后患而大有后劲的。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对已经相当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人口的总量,加之已经相当恶劣而且还在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必须将整个经济切切实实地建立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而绝不能急功近利地以别的什么产业为基础。③生态经济:生态经济的内涵与生态农业是一致的,总的原则同样是最合理地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染,其领域涵盖整个经济的全部产业。实行生态经济,就是要按照生态原则来筛选和改造现有的产业。生态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环境的切实保护。
  2、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在人类社会中,粗看起来是生产占主导地位,似乎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而实际上应该是消费占主导地位,即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才有什么样的产品生产。尽管有时生产可以刺激消费,但主要还是消费引导生产。因此,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就不能不去思考消费模式,以及消费模式所隐含的消费心理。现实社会的消费“时尚”主要特点,一是追求刺激,二是炫耀富有。由此带来的攀荣比富、挥霍浪费,既耗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了严重污染。由于这种病态的消费“时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害无益的,对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社会风尚都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生态文明要求社会的消费模式应当是低流量、生态化的,是俭朴、健康而有益的,让人们由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转而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将废物与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显然,
只有健康而有益的消费模式,才能引导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走上一条正常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反之,只要目前这种病态的消费模式不加以切实的改变,便不可能有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而稳定的发展。
    3、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广义的生态文明,既要求人类与自然实现和谐,也要求人类本身实现和谐。前两点内涵(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侧重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谐;第三点内涵则是专就人类本身的和谐而言的。

四、实施“三生工程”、发展生态产业
    党中央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
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伟大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伟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以生态为基础、以生产为手段、以生活为目标全面朝生态化发展。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具体行动模式就是实施生产工程、生活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建设。针
对这三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工程,依据区域性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设定具体指标,选点示范、区域性推广城市生态化是工业生态化的升华,虽然世界城市化速度加快,但若不朝着城市生态化方向发展,从长远观点看,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所以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框架应依生态工程、生产工程和生活工程为顺序。①生活工程:包括衣、住、行、食,价值观、终极目标、文化教育、习惯、宗教、历史的选择、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②生态工程:包括建设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增加分解能力为人类营造一个与自然界协调的生态安全场所、天上、地上与地下。③生产工程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生产工程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生态产业包含生态农业,但要比生态农业的含义更广。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一消费一分解”通量相等所要求的动态平衡、经济系统所要求的交换以及社会系统所要求的服务,将生态产业分为生产一交换一消费—分解一服务等主要部门。从产业结构上说,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为依据,
以“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农林牧渔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为劳动资料,以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为劳动手段的经济部门。从生态功能上说,生态产业是维护“自然—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生产者(绿色植物)一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三者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达到动态平衡,从而提高整个生态圈的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与还原能力。减少人为的破坏和增强微生物的还原能力是解决生态平衡的关键,因此,在生态产业建设中,人类
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社会进步意义上说,生态产业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物圈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为依据,以“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为发展模式,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手段的生产事业。发展生态产业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与人口问题的最佳选择,近几年以来,生态产业迅速形成并迅猛发展,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从经济意义说,生态产业将实物与生态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将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之中。避免了仅仅将实物货币符号化而导致的生态资产流失。从管理和效率意义上说,生态产业可将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的条块分割,便于将初级生产和深加工联系起来,有利于食品加工业的形成。在生态系统意义上形成无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生态产业的生态平衡和循环经济特点要求生态系统在地理上的区域性和关联性,有利于农民自觉地将分散的农田集中和规模化,有利于形成与WT0对接的服务型合作经济。有利于技术推广和农产品的标准化。这种现代农业经济形式,可把基层政府与农民和企业通过经济手段联系起来。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是根本,迫切要求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有利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生态产业的核心是食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只是生态产业的一个生产
部门,只有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绿色纤维等加工消费部门为导向、才能与市场接轨,产生经济效益,进而得到大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与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业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除了以食品加工业为导向外,农业产业化在经
营上还具有一体化合同销售特征。农业合作社是实现一体化合同销售主要保障,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的80%以上是通过农业合作社对外销售的。农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农户以其向农业合作社提供初级农产品的数量按比例获得深加工增值回报。只有农民切实稳定地得到实惠,农业产业化才能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产业需要做好规划。产业规划也是无形资产形成的过程,它可以为有形资产积累奠定基础。“十五计划”强调要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建设。县市乡镇要结合当地具体状况和发展水平,做好县市乡镇域综合发展规划,并坚持不懈地按照规划实施,达到繁荣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目标。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