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第 8 期 >> 目录
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则是实现世界和

平与发展的保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能否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中国在现代化

    进程中遇到的世界性和时代性难题

    发轫于西方的工业化在全世界推进的300年来,真正分享了

工业化、现代化好处的国家,主要是工业化发源地的西欧和移民

形成的北美洲,而在具有悠久农耕传统的亚洲,如何实现工业

化、现代化,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8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进入了和平与发展新时代。在

这个开放的世界中,为长期滞留在工业化、现代化世界之外的发

展中国家分享世界经济、文化、技术一体化的好处,赶超发达国

家创造了时代契机。开始于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每年平

均8%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

但是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制约中

国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深层次因素也随之而来。如果说在中国改革

开放的起步阶段,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如何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

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已基本确立的前提下,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则是来

自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

    虽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当代全人类面临的

共同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已经完成现代化的西方社会和正在向

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自从蒸汽机发明以来,西方的工业化过程,在环境问题上走

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却不能

重复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因为在一个已经被西方工业化造成严重

污染的地球上已不能承受再污染。所以对于西方,环境污染是工

业化进程完成之后的遗留问题,而对发展中国家,却是在工业化

起步时就遇到的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资源问题也是如此,西方国家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不仅他们

的产品销售市场是全球性的,而且可利用资源的来源也几乎是全

球性的。可以说西方的工业化是以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为前提的

现代化。但是这个前提对于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却是不存在的。在

目前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中,作为西方工业国资源供给国的许

多发展中国家不仅不能象西方那样利用全球资源去发展经济,就

是连本国所拥有的资源也不能垄断性利用。如果全世界都象美国

那样消耗能源,人类则需要几十个地球。

    近代以来,西方走向世界、走向工业化的过程,是从哥伦布

发现美洲开始的。一个数倍于西欧面积新大陆的发现,使西方在

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人口这个现在正困扰许多发展中

国家的问题。前期走向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可以通过殖民美洲减

轻人口膨胀的压力,通过对美洲肥沃土地和矿产的开发,建立

工、农业基础。但目前在人口巨大压力下的中国、印度等亚洲国

家绝不可能象当年西方那样去解决人口问题和建立工、农业基

础。

    总之,困扰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

于已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同正在走向工业化、现代

化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

    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对西方国家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完成

的结果,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已经形成的工业文明模式,它们对

环境问题关心的真正目的在于继续保持其在工业化支撑下已经占

有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优势和份额。因此,决定了

西方国家对待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上的态度,只能是在保持传

统工业文明模式的前提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决定

了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心理

和矛盾心理,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指责的同时,仍然以各种方式

不停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污染。

    从表面上看,西方国家似乎完全有理由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指

责亚洲的人口膨胀与环境污染问题。但事实上,当代人类所面临

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在根源上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

身的原因,而恰恰是西方工业化推进的结果。目前在发展中国家

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除了发展中国家自身原因外,很大一部分

是西方国家将污染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结果。

    与西方国家不同,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

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一开始就遇到的时代性难题,是对发

展中国家提出的挑战。现实要求发展中国家既要在较短时间内完

成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又不能重蹈西方工

业化道路的覆辙,掠夺式开发全球资源、殖民移民、走先污染后

治理的老路子。如果说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于西方国家表

现为一个如何对原有文明模式的维持问题,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

而言,则表现为如何在一个新文明模式的建立中走出困境的问

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对发展

中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的严峻考验,也是能否抓住机遇、超越传

统、创造新的文明模式、走新文明之路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成为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但是,中国仍是

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从全球范围、还是从亚洲范围来看,中国

的平均发展水平都还很低。从国内看,还存在着严重的东西差

距,尚有不少地方未真正实现温饱,平均脱贫压力还相当大。如

果说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一个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挑战性的时代难

题,那么对占世界1/5的人口、人均资源较少的中国而言,就更

具有挑战性和强大的约束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将发展目标定位在F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的中国,对于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一时代性难题,表

现出了积极态度,1992年6月巴西里约环发大会之后,中国政府

率先行动,在全世界第一个推出了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即《中

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以新的发展观,指出“中

国今后的发展将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要走一条人口、经济、

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虽然到目前为止,针对

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时代性难题,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模

式,仍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但是从《中国21世纪议程》和“九

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走可持

续发展之路的美好前景。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

    作用和影响

    中国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应

该持有的态度以及如何选择发展道路,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和

平与发展都将会起重要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可持续发展文明模式的探索成功,将会对发展中

国家的现代化起到示范作用。到目前为止,真正分享了工业文明

好处的主要是属于西方文化体系的欧美国家。而属于中国文化体

系、伊斯兰文化及印度文化体系的国家以及横贯亚洲大陆等区域

的大部分国家,仍处于现代化的初期阶段。60年代以来,东亚

“四小龙”的起飞,拉开了亚洲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工业化的帷幕,

创造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使落后于西方的亚洲发展中国

家与地区看到了亚洲复兴的希望。儒文化体系的中国和东亚“四

小龙”格外引人注目,近几年来“四小龙”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已

成为世界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但是,相对整个亚洲而言,“四

小龙”仍属于亚洲边缘地带小区域性的工业化推进,在其工业化

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遇到亚洲大陆普遍存在的人口、土地和粮食

三大难题,然而这三大难题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却处于突出地

位。由于中国本身就是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国家,除了受资源与环

境的困扰外,还承受着人口及其相关的土地和粮食的巨大压力。

如果人均粮食消费少许增加,从目前人均.300公斤增至2030年的

350公斤,中国的粮食总需求将增加到5.68亿吨,到2030年须进

口弥补粮食短缺的数量将达到惊人的3.05亿吨。1993年世界粮食

全部出口才2亿吨,由此可见,即使世界粮食全部进口中国,也

还有很大的缺口,况且这也根本不可能。因此,中国只能不依靠

进口、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农业

现代化才是21世纪中国的立国之本。

    总之,人口、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地和粮食问题是中国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正待起飞的亚洲、美洲其它发展中国家也

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然而,这一难题在占世界人口1/4的西方国

家工业化进程中没有遇到,只有6千万人口的“东亚四小龙”也

没有遇到。因此,如何解决工业的持续发展与农业有限发展之间

矛盾,构建一个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之间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模

式,将是中国走向21世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的成功,不

仅会将中国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也会为亚洲和世界其

它发展中的大国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

    其次,中国持续发展文明模式的成功将会促使人类文明向着

均衡、协调、健康的方向发展。发端于西方的工业文明,虽然在

推动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物质文明发展等方面有其巨大的历史

进步性,但是工业文明模式并不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终极模式。工

业文明虽然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西方以外世界的

推进中却是失败的,正是为了掠夺资源和垄断市场,才导致了南

方与北方发展的严重失衡。一端是文明发展明显滞后、仍有八亿

人食不果腹的不发达世界,另一端却是享受主义盛行的发达世

界。正是这种全球发展的不均衡才是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人口膨胀的最深层原因。发达国家以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

优势在境外继续以夕阳工业模式制造污染,并以奢侈的生活方式

迅速消耗着地球仅有的资源。在不发达国家的另一方,则是由于

贫困落后、缺乏技术、缺乏资金,在国际不平等贸易和在人口膨

胀的压力下以另一种方式破坏着资源和环境、制造着污染。在这

个失衡的世界中,不仅富人制造着污染,穷人也在制造污染。西

方工业文明在全世界推进的,3()(】年中,为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

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的同时,也埋下了导致全球经济、政治、

文化与技术失衡、无序发展的种子。

    全球经济、文化、技术的不均衡发展是造成全球生态资源浪

费、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的深层次原因,也是阻碍全球性文明可

持续发展的根源。在“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下出现的人类与自

然对立、人类与自然关系失衡的背后,还存在着人类文明结构的

失衡。建立全球性的经济、文化与技术的均衡、协调的发展模式,

是人类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全球文明均衡、

协调发展模式,就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国际共

生新秩序,使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平等分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

果,打破在传统的不平等竞争的国际秩序中形成的强权垄断。

    如果说西方是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民族与人类的对立、现

在与未来的对立中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那么时代和历史决定

了中国必须在寻求既有利于本民族,也有利于全人类;既有利于

现在,也有利于未来;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也有利于

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文明模式构建中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这个在人

类与自然、民族与人类、现代与未来的统一中所要构建的文明模

式,就是当今中国正在探求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再次,中国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性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部

环境,世界和平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近300年来,

走向世界的西方,为封闭、保守的东方世界强行注入一种新文明

力量的同时,也为这个东方世界注入了一种征服自然的野蛮力。

纵观世界近代史、可以说,被西方中心模式反支配下的世界是一

个文明与野蛮、血腥与辉煌、发达与贫困两极对立的失衡世界。

21世纪、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强大之后,将会赠给世界什么

呢?难道强盛的中国会象当年的西方殖民者一样将野蛮回赠给世

界吗?这正是西方一些带有强权意识的人,以西方行为和思维方

式进行思考所得出的荒谬结论。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炮制了一

种所谓的“中国发展威胁论’。

    一个民族对待世界和平的态度,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强大

的民族就一定对世界和平产生威胁,而应该同该民族走向强盛的

历史过程相联系。纵观近代人类史,就可以发现西方民族走向强

盛的过程,是一个技术上不断创新和殖民地不断扩张、文明发展

和野蛮征服相混合的过程。80年代以来,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平

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世界霸权主义者出于和平的愿望回

赠给人类的礼物,而是两极对立达到极点而回归的结果。将近、

现代西方昌盛的历史与中国曾经昌盛的一段历史相比,我们更能

深刻地理解中国与西方在对待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上所持态度的

根本区别。早在1500年前,走向鼎盛的唐代中国,不仅没有象古

罗马帝国那样穷兵黩武地去征服其它民族,反而在唐代推行的对

外怀柔政策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盛世。一千年之

后,仍保持着古代文明强盛的明朝,在郑和的7次下西洋中,令

后人不解和遗憾的是居然没有象同一时期的哥伦布那样,发现一

个新大陆、开辟一个新时代P然而从郑和七下西洋的和平外交,

以求“四夷顺则中国宁”和“同享太平之福”的目的看来,求天

下万世太平、修邻邦永世之好的旷世胸怀和仁慈之德,却使15世

纪后野蛮的西方殖民者相形见绌。

    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是当代中国走向未来的历史前提。人

口、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决定了中国既不可能象当初西方殖民

者那样在征服、掠夺世界中走向鼎盛,也不可能象古老中国那样

在自我封闭系统中实现超越。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也同样决定了

中国的强盛之路,只能是在中国与世界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

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一个和平与

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一贯崇尚和平的文明中国所实施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绝不会把一个污染的地球带入共产主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

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博士)--摘自国际经济评论1996-11-12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