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第 9 期 >> 目录
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效益农业

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业                            经济系博士后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副秘书长    刘宗超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保证,生态农业则是我国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成功模式,效益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I临三大主要矛盾,第一是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

矛盾,土地资源短缺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生态环境退化则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

素;第二是农业投入报酬递减与重工商轻农业的政策性矛盾(指农业政策落实难),我国目前已

进入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为了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客观上使农业资源

(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进一步向工业转移,农业发展条件更加恶化,主要表现在农民负担减而

不轻,农业物资投入和资金投入得不到根本解决,只有少部分地区进入了以工补农的发展阶

段;第三是农业科技需求与农业科技力量投入不足的矛盾,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停

留在“靠天吃饭”的水平上,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在各行业科技力量的配置方面,

农业科技人员的从业比例最低,与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三大矛盾

才能真正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

    本文主要论述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

1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相应的技术体系

    农业形式的发展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变化的,它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三个阶段,现代农业是以高经济物质和高经济能量的投入为前提的,并按照工业方式进行单一

型生产,从而获得高价值经济产品的开放型农业生产系统,被称为“石油农业”。到了70年代,石

油农业在刨造了惊人的农业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过量的能源消耗,而且还导致农业生态系统

脆弱化,使现代农业陷入困境。

    现代农业为了走出困境,又选择了推广良种,提高单产的“绿色革命”道路,由于采用了新

品种,小麦、水稻单产可增产1一2倍,显著的成就使人们陶醉,然而好境不长,由于绿色革命过

分依赖大量的化肥、农药和良好的水利条件,要求优良品种的不断培育、更新,否则就会蜕化变

质。化肥和农药的扩散与富集,严重地损害了人类健康和破坏了生态环境,还致使土壤变质、板

结,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我国由于人均耕地少,土地压力大,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平均降

至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耕地有机质含量一般不

足1%,有的甚至只有O.3%,东北黑土带的有机质含量也从8%─10%降至1%─5%。另外,土

壤有毒物质含量增大,农作物产品质量明显下降;农膜使用后不加回收,严重影响了土壤渗流,

“白色污染”较为严重。在享受石油农业和绿色革命的成果时,我国却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名列世界前茅。这意味着,相同的

投入下工业报酬高,农业的报酬低,农业发展进入了报酬递减阶段,投入产出不合算,农民不愿

投入,国家不能维持大量补贴,农业发展很难持续。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我国的生态农业就是在上述背景下诞生的。从生态农业户、村、乡、农场逐步发展到生态农

业县。到了1993年,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共同组织

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建设,它们是大兴县、密云县、宝坻县、崇明县、迁安县、沽源县、

河曲县、闻喜县、中阳县、翁牛特旗、和林格尔旗、喀剌沁旗、大洼县、昌图县、扶余市、吉林市郊

区、德惠县、拜泉县、木兰县、临淄区、五莲县、临胸县、歙县、全椒县、大丰县、江都县、德清县、婺

源县、东山县、东莞市、潮安县、武鸣县、大化县、慈利县、延安市、泾川县、固原县、眉山县、洪雅

县、大足县、思茅县、禄丰县、思南县、沙湾县、文昌县、湟源县。其中,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浙

江萧山市山一村,江苏省泰县河横村,安徽省颖上县小张庄村,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上孝家村.辽

宁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厂和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荣获联合国生态保护榜样“全球500佳”称

号。

    除上述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之外,还有近百个县正在积极准备进入下一批生态农业试点

县的行列。20多个市和地区提出建设生态农业或生态经济市或地区的规划和设想,它们是本溪

市、唐山市、坝上地区、淄博市、菏泽地区、吕梁地区、重庆市、长沙市、常德市、益阳市、娄底地

区、襄樊市、咸宁地区、周口地区、毕节地区、抚州地区、龙岩地区、杭州市、阜阳地区等。湖北、湖

南、河北、山东、黑龙江、云南、贵州七个省拟在全省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生态农业。到本世纪

末,将在全国建成200个左右的生态农业县、20个左右的生态农业市或地区,选10个生态农业县

提高一阶而成为生态经济县,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样板。这必将对我国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产生

重大影响。

    多年来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下,生态农业显示了强大的

生命力,不仅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还培养了一批成功典型。例如,北京大兴的

留民营村是从1982年开始生态农业实践的,该村地处平原,较为落后,最初办工业,因污染严重

而失败后,请环保科研部门负责总体规划,设计并制定技术方案,留民营村负责生产项目的实

花和工程项目的建设,用一部分土地种粮食、一部分土地挖成池塘养鱼、一部分土地用来养牛,

逐步实现良性循环。不仅显著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益,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又能保持可持续

发展的后劲,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的健康生产。安徽省颖上县小张庄以前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

生态境恶劣的穷地方。70年代中期,小张庄不花国家一分钱,进行了生态农业建设,用60%的

土地种粮食,20%的土地挖渠道排水,降低水位,余下的土地种树,建造防护林带,兴建经济果

园,形成农田网遍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田园村庄。

    之所以生态农业有显著效果,是因为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

系统工程方法,把我国悠久的有机农业、用养结合、五业互补等传统的农业经验和现代先进的

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

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原则,使农林水、牧副渔各业协调互

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农业与西方所说的生态农业有着较大的区别,西方所谓的生态农业不外乎是

围绕着农田营养问题和病虫及杂草控制这两个方面,几乎不涉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生物能的

开发利用,多业互补和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生态农业是以其独特的技术

体系将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进行最佳组合,在实现可再生资源增

殖的过程中,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创造了各种类型的生态农

业系统和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

统、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系统、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和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

系统。依’据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系统选择不同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即农业资源保护与增殖技

术、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业废弃

物综合利用技术、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农业环境治理技术、食物链结构技术、自然能(太

阳能、风能、水能)利用技术、控制沙漠化技术、盐渍化改良技术等。上述技术包含了生态农业建

设的几种设计方式的灵活组合,即平面设计、垂直设计、时间差设计和食物链设计。常见的生态

农业模式有几十种.常用的有:农作物的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林产作物立体种植模式,林粮、

林药间作立体种植模式,林菌、粮菌、粮肥问作立体种植模式,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

殖模式,时间立体养殖模式,桑基、果基、菜基、稻基鱼塘模式,以种养为主、发展加工业模式,以

加工业为主发展种、养业模式,种、养、沼三结合模式,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农工商一体化模

式,以畜牧饲养为中心带动林、工、商、运各业并举模式,农、林、牧、副、渔、工全面规划模式等。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从生态农业到生态经济农业再到规模效益农业的阶梯发展模

  式,实现县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效益农业市的战略构想,是湖北省钟祥市于1992年提出的,于1993年2月,湖北省正式批准

确立钟祥为效益农业建设试点县(市)。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1995年10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作了抓好效益农业的批示。农业部也认为抓这类典

型,有意义、有价值、有示范推广前景,建议拟考虑设立“全国效益农业试点县(市)”,在全国适

宜地区布点或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点,进行示范,列入国家计划,分批示范实施和验收,分

步骤推广。

    所谓效益农业,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服从国家产业政策

指导,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嚣,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种养加工一条龙,农

工贸一体化发展,全面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程度,以形成最

佳经济效益,多元社会效益和良好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效益农业的主要特征是:(1)坚持以追求景佳效益为根本目的,使农村经济工作的一切出

发点部必须是围绕着创造财富,提高效益,加快农民致富来开展。(2)坚持微观效益,也重视长

远效益,既重视生产者的利益,也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和国家的宏观大局。(3)坚持大办农业、办

大农业,全方位、多途径发展农村经济,既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也大力发展相关的农村

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速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4)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

为指导,确保粮、棉、油等国计民生必需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利用其他产业优势反哺,保护和促

进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粮棉稳步发展。(5)坚持以市场为取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目标,全

面转换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按照“区域化种植保规模、专业化生产上水平、农工贸一体化争效

益、社会化服务促发展”的路子,加速农村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低效益向高效益

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效益农业的总体发展模式和指导思想是,摒弃单纯追求产量,忽视效益的传统观念,以经

济效益为核心,兼顾其他效益;克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顾此失彼的倾向,在提高农业综合效

益的同时,着力提高粮棉生产水平和效益;在发展的最终目标上,致力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优质率,追求科技含量高、生产水平高、综合效益高;在

发展的具体途径上,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化、市

场化、社会化程度,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效益农业的具体发展模式,按自然地理

条件分为山区模式、丘陵模式、平原模式、水网湖区模式、城郊模式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按经

济方式有商品基地型、农户庭院型系列开发、综合经营型、粮棉主导型、转副业为主业型、企业

主导型;按所有制结构有国营出资租赁模式、集体经营模式、非公有制经营模式。

    效益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于要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致富,必须把提高农业经济

效益放在首位。在我国,农业既是传统优势又是经济优势,没有农业的高效益就没有农业基础

稳固、就没有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就没有农民积极性的持续高涨、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农业现代化。建设效益农业的根本保证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现代农业

是科技含量很高的农业,而我国目前的农业仍然属于科技含量低的粗放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

量势在必行;依据政府掌握的市场信息,进行“控制论”意义上的调控和引导,特别对农业生产

诸因素和关键环节实行综合控制,在产业政策、品种定向、作物布局、基本建设等方面搞好宏观

调控和统一部署,才能保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湖北省钟祥市实施效益农业试点四年以来,阶段性成效显著。从1992年至1994年,该市粮、

棉、油、猪和农业总产值分别以18.6%、35.7%、167.5 9、6.61%和72%的速度增长;农业综合产

出比达1:26;农副产品商品率达75 %,比1992年提高11%,优质产品率提高到85%以上;1994年

该市农民人均收入1714元,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050元,农业总产值达21.5亿元,市级财政

收入达2亿元,粮食生产达17亿斤。四年来,效益农业建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以上较详细地介绍了效益农业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笔者确信,效益农业

的试点和推广,必将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

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两方面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全面推广作好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备。

    (1)“效益农业”的提法应该改为“规模效益农业”更为恰当。因为与生态农业县、村、乡、农

场的试点实践相比,效益农业是在规模经营、科技含量高、农工贸一体化意义上提出的。我国目

前生态农业的各种发展模式中,只是对于村、乡、农场、小流域等单元型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尚

专育在一个县域或市(地)域内形成一个从点到面的多节点网络化的整体结构,受益的空间范

围一般仅限于村、乡、农场和小流域内。如何在一个县域、市(地)域甚至省域内实现农业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和形成大生态农业格局才是规模效益农业的特长。

    (2)做好规模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衔接,是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转变农业经济增

长方式的连续性政策保证。规模效益农业在我国正在起步,还缺乏大面积、不同区域、不同农业

自然地理条件的实践检验.而生态农业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已有一百多个试点县和更多

试点村、乡、农场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条件,做好规模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衔

接,更能推动规模效益农业的顺利进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把生态农业纳入区域经济大循

环的过程中,还缺乏一个生态经济农业的中间环节。生态经济农业注重的是将单元型农业生产

中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仍要保持单元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它不强调规模化经营。生

态经济农业与生态农业相比,两者的目标仍然都在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而规模效益

农业的目标在于效益优先。可以说规规模效益农业的着眼点在于加速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而生态农业的着眼点则在于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缺乏生态农业的基础,规模

效益农业势必会重走。‘石油化农业”的老路子。只有加上生态经济农业这一中间环节,才能使规

模效益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生态农业有进一步的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只有采用从生态农业提升到生态经济农业再提升到规模效益农业的阶梯性发

展模式,才能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既大规模集约f{二经营,又能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势态,平稳地完成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要认清规模效益农业发展模式的区域局限性,规模效益农业是在生态环境相对优越,

农业自然资源有优势,农业适宜度较高的中部地区提出的。因为在我国东部及中部的大部地

区,生物圈的第一性生产力较高,农业经济的投入产出比较大,搞规模效益农业有良好的自然

条件,而在中、西部一些生态脆弱带.生物圈的第一I生生产力较低,农业适宜度较低,农业经济

的投入产出比较小,在这一类地区不宜搞规模效益农业。因为无法形成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

力的最佳组合,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投入产出比,不仅会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浪费,而且还会造

成农业自然条件的退化,使生态脆弱带更加脆弱,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应该从生态农业做起,培

育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圈的第一性生产力,逐步发展成为生态经济农业,待区域性

农业自然资源条件整体提高后,方可大力发展规模效益农业。

    (4)规模效益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现阶段的新生事物,对于我国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能够达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而产生

的一种新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尤其适用于我国中部、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为

这些地区不仅有良好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和较高的生物圈第一性生产力,而且还拥有发达的

乡镇企业群体和网络,容易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销业和服务业的产业链,而且还可

以形成工业对农业的优势反哺,易于将生态农业发展到生态经济农业,再以市场为取向,以科

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动力,以效益为目标,将生态经济农业纳入各自大区、甚至国家范围和国际

范围的区域经济大循环,进而形成更多的规模效益农业县.市(地),全面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增

长方式,使农业再上新台阶。

    笔者衷心祝愿我国生态农业、规模效益农业在21世纪有更大的发展。成为下世纪世界农业

发展的楷模。--摘自大自然探索1996-3处第15卷第三期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